APP下载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8例分析

2022-11-26刘丽艳王少宁聂秀真李继安林爱伟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泼尼松病程入院

刘丽艳,王少宁,聂秀真,李继安,林爱伟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山东 济南 250022)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最初于1972 年由日本学者Kikuchi 等提出,又称Kikuchi's 病或Kikuchi-Fujimoto's 病[1-2],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炎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确诊。既往该病成人患者报道比较多,近年来儿童发病率上升,且儿童与成人临床特点有所差别[3-4]。现就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在2020 年2 月至2021年2 月期间依据淋巴结病理确诊的18 例儿童病例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并与以往报道相比较,以期发现更多儿童HNL 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 例患儿均进行了淋巴结切除活检,确诊为HNL,其中男10 例,女8 例,男女比例1.25∶1。年龄为6~15 岁,平均10.3 岁。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通过复习病历及随访,记录患儿发热、淋巴结情况及伴发症状。

1.2.2 实验室检查 ①一般检查: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生化;②病因学检查:血培养;EB 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CMV)抗体、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检测;结核菌素试验(PPD)、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T 细胞斑点试验(T-spot);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检测;③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检查;④特殊检查:心脏彩超、腹部采超、脑脊液常规、骨髓涂片等;

1.2.3 临床病程 包括抗生素应用、治疗过程及转归。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在病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规则,总热程达8~40 d(平均21.8 d)。所有患儿均有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其中12 例双侧颈淋巴结肿大,2 例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2 例双侧颈部和腹部淋巴结肿大,1 例双侧颈部、腋窝和腹部均出现淋巴结肿大,1 例腹部淋巴结肿大。颈淋巴结肿大者占94.4%,腹部淋巴结肿大占22.2%,腋窝淋巴结肿大者占5.6%。10 例有触痛,7 例无触痛,1 例病初无触痛、病程中出现触痛。3 例病程中出现皮疹,2 例表现为躯干部的散在红色斑疹、无瘙痒,1 例表现为耳、面、手足及臀部的冻疮样皮疹。3 例有下肢关节疼痛,无明显红肿;1 例有手指关节肿胀,无疼痛。

2.2 一般检查

血常规:无一例白细胞增多,13 例表现为白细胞减少,9 例病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50%;14 例轻至中度贫血;1 例血小板减少。6 例CRP 升高(12.1 mg/L~35.1 mg/L);17 例ESR升高(19 mm/h~80 mm/h);8 例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39 u/L~795 u/L);11 例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42 u/L~295 u/L),14 例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261 u/L~717 u/L)。

2.3 病理学检查

①细菌学:所有患儿查血培养1~3 次,结果均阴性。②病毒学:所有患儿均行EB 病毒抗体检测,1 例EB 病毒衣壳抗原IgM 抗体(EBV-VCAIgM)和早期抗原IgG 抗体(EBV-EAIgG)阳性;1 例EBV-CAIgM 弱阳性,EBV-EAIgG 抗体阴性,其余均为EB 病毒衣壳抗原IgG 抗体(EBV-VCAIgG)和EB 病毒核抗原IgG 抗体(EBV-NAIgG)阳性;所有患儿血清EBV-DNA 均阴性。15 例行HSV-IgM抗体检测,其中3 例阳性。5 例行CMV-IgM 抗体检测,均为阴性。③免疫学检查:10 例均做了PPD 和T-spot 试验,均阴性;3 例仅做了PPD 试验,结果均阴性;1 例仅做了T-spot 试验,阴性;1 例仅做了结核杆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阴性。17 例均行ANA 和dsDNA 检测,2 例ANA 滴度为1∶100,其余均阴性。

2.4 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检查

18 例均行T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7 例CD4+降低,6 例CD8+升高,11 例CD4/CD8 比值降低。12例行B 细胞和NK 细胞检测,4 例B 细胞升高,4例B 细胞降低。3 例NK 细胞降低。14 例患儿均行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 干扰素(IFN-γ)细胞因子检测,其中4 例IL-2 降低,1 例IL-4 升高,2例IL-6 升高,6 例IL-10 降低,4 例IL-10 升高,TNF-α 均在正常范围,1 例IFN-γ 降低,5 例IFN-γ升高。

2.5 特殊检查

所有患儿均做了腹部彩超,2 例提示肝肿大,3 例提示脾肿大,均为轻度肿大,肋下1~2 cm;4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0 例行心脏彩超,1 例显示冠状动脉扩张。9 例行腰椎穿刺,2 例脑脊液常规示白细胞略增多,糖、蛋白和氯化物均正常范围。12 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2 例提示偶见噬血细胞,8 例提示感染骨髓象,2 例提示感染骨髓象并偶见噬血细胞。

2.6 临床病程及转归

所有患儿均有应用抗菌素治疗,结果显示无效。所有患儿在确诊后均予地塞米松0.1~0.2 mg/(kg·d)控制体温,除1 例患儿静滴地塞米松治疗4 d 无效外,其余患儿静滴地塞米松1~2 次后体温均降至正常。这例患儿予地塞米松0.1 mg/(kg·次),每日一次,治疗2 d,体温无好转,又加大频次予地塞米松0.1 mg/(kg·次),每日两次,治疗2 d,体温仍无好转,后改用甲泼尼龙1 mg/kg,静滴1次后体温降至正常。这18 例患儿中17 例口服泼尼松0.5~1 mg/(kg·d)治疗,并逐渐减量,疗程为4~16 周(平均7.3 周),除1 例(病例8)病情反复外,其余均治愈。1 例患儿静滴1 次地塞米松体温降至正常后未复升,未继续口服激素治疗,目前已随访7 个月,无异常。目前这部分患儿最长随访14 个月,除例8 外,其余患儿均无异常。特殊病例分述如下。

病例1,男,6 岁,因间断发热20 余天入院,入院前在外院行心脏B 超提示冠状动脉扩张,但并未予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入院后查体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无触痛,患儿病程中无皮疹、无结膜充血、无杨梅舌、无手足硬肿、无指端脱皮等表现,故诊断为不典型川崎病,予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但效果不佳,患儿仍间断发热。在排除感染、肿瘤、血象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后,重点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了相关检查,在对全身大血管进行彩超检查时发现右侧颈静脉扩张,其它相关检查无明显异常。最终结合患儿多次血常规示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不高,CRP 正常,ESR 升高,且颈部淋巴结肿大,考虑HNL 可能。在病程的第40 天时该患儿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术并确诊为HNL,随后口服泼尼松治疗4 周。现已随访两个月,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冠状动脉和颈静脉已恢复正常。

病例7,男,12 岁,8 岁时曾患HNL,当时口服泼尼松4 周停药,现间隔4 年后复发,本次口服泼尼松8 周后停药,目前随访5 个月,无异常。

病例8,男,6 岁,因反复发热10 余天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考虑HNL 可能性大,在住院第3 天时行颈部淋巴结活检并确诊为HNL,予地塞米松控制体温后继续口服泼尼松[1 mg/(kg·d)]治疗,并带药出院。出院第12 天时患儿因发热3 d再次入院,本次发热考虑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对症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仍继续口服泼尼松治疗并逐渐减量,口服4 周后停药。停药1 周后患儿再次因发热伴口腔溃疡2 d 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考虑HNL 复发,再次予口服泼尼松[1 mg/(kg·d)]治疗并延长疗程。在病程13 周时[此时口服泼尼松量为0.5 mg/(kg·d)],患儿双耳廓、双侧面颊、双手、足及臀部见红色斑丘疹,无瘙痒,耳廓皮疹有渗出、触痛,类似冻疮样皮疹,伴口腔溃疡,监测ANA 有阴性变为1∶100,抗dsDNA 仍阴性,故第4 次入院,此次住院过程中进行了皮肤活检,提示红斑狼疮(SLE),但患儿的其他临床表现不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考虑患儿病情再次复发,且出现皮肤黏膜的损害,故予羟氯喹和甲泼尼龙片口服,后者口服4 个月停用。现随访9 个月,甲泼尼龙已停用1个月,患儿耳廓冻疮样皮疹反复出现1 次,坚持口服羟氯喹后消失。患儿目前临床表现和化验指标均无明显异常,仍在口服羟氯喹随访中。

病例16,女,8 岁,因发现右侧颈部包块伴间断发热20 余天入院,除发热及右颈部包块外,该患儿无其他症状,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行淋巴结活检,确诊HNL 后口服泼尼松[1 mg/(kg·d)]并带药出院。但出院1 周后患儿出现双手指肿胀,无疼痛,面部出现紫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压之褪色,无瘙痒及疼痛,但患儿未随诊,且泼尼松逐渐减量,4 周后减停,停药2 d 后患儿再次出现发热,此次入住风湿免疫科。入院后排除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和SLE,考虑HNL 未完全控制,再次予泼尼松[1 mg/(kg·d)]口服治疗,随后症状逐渐消失,本次口服泼尼松12 周后逐渐停用,目前随访10 个月,无异常。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HNL 的发病年龄可波动于19月龄至75 岁,儿童发病率明显增多,且多为学龄期及青少年儿童[4-6]。以往我国报道多为数年确诊二三十例,如黄闪等[7]5 年才总结了21 例,罗丽娟等[8]15 年才总结了38 例,而笔者在刚刚过去的1 年内就确诊了18 例,这可能与笔者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完善有关,但更提示儿童HNL 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应引起儿科医生的注意。

目前对于HNL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似与EB 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单纯庖疹病毒、微小病毒B19 及弓形体等感染相关,但没有得到确切证实[9-10]。本组患儿仅2 例提示存在EB病毒近期感染,CMV 和HSV 的检出率也不高,不支持这部分病毒感染为其确切病因。有学者认为HNL 主要的免疫学损伤机制是杀伤性CD8+T 淋巴细胞介导的Fas-FasL 相关性细胞凋亡,而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发挥了辅助功能[11]。本组患儿中有6 例(33.3%)出现CD8+T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1例(61.1%)CD4/CD8 比值降低,似乎支持这一结论。有学者认为部分HNL 患者在急性期可出现血浆IFN-γ 和IL-6 水平升高,并在疾病恢复期逐渐降至正常[12],本研究的18 例患儿有14 例在病情的急性期进行了细胞因子的检测,发现2 例IL-6升高,5 例IFN-γ 升高,似乎支持这一观点。对该病的确诊病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HNL 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和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据报道,成人患者30%~50%的可有发热,多数为低热,热型不典型,常维持1周左右,少数病例可持续发热1 个月以上,但儿童发热机率更高[3-5]。本组患儿均有发热,热程均在1 周以上,热型不规律,少部分持续1 个月以上,这与既往报道相一致。本组患儿15 例(83.3%)均出现了双侧颈部淋巴结病变,仅2 例(11.1%)累及单侧颈部淋巴结,这与以往报道[5,9,13]的多累及单侧颈部淋巴结不同,且并不是所有患儿均有淋巴结疼痛。此外少数患儿出现皮疹、关节疼痛、白细胞减少、贫血、无菌性脑膜炎等均与报道相一致。此外,1 例患儿在病程中出现了冠状动脉和颈静脉的扩张,这是以往病例中所没有报道过的,故以后再诊治该病时应注意对冠状动脉及大血管的检查。1 例患儿病程中出现了无痛性的双手指关节的肿胀,这也是以往病例中所没有报道过的。随着儿童病例的增多及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可能会有更多的临床特征被发现。

绝大多数认为HNL 是病程为数周至数月的自限性疾病,所以临床上主要是对症处理,重症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氯喹、羟氯喹治疗,严重病例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效果也较好[14-15],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虽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也会复发或进展为SLE 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据文献报道儿童复发率可高达42.4%,远远高于成人复发率3%~4%,有学者提出可延长激素的使用疗程来防止该病的复发或进展[3-4,16-17]。本组患儿中有1 例患儿在短期内病情多次反复,病程迁延,且出现了皮肤黏膜的损害,ANA 滴度升高,有进展为SLE 的风险;1 例患儿口服泼尼松治疗4 周并没有完全控制病情,这也提示要加强对HNL 患儿的管理,动态监测其自身抗体谱,必要时适当延长激素的使用疗程防止病情的反复及进展。这部分患儿中也有1 例为间隔4年的复发病例,这次该患儿口服激素近两个月,以期不会再复发。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使用过地塞米松,其中1 例患儿使用无效,这引起笔者以后在治疗该病时加以注意,地塞米松可能对控制某些HNL 患儿病情效果不佳,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总之,通过对过去一年HNL 患儿的病例分析并复习文献,笔者发现儿童HNL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这应引起儿科医生的重视。对临床上不明原因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的患儿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该病除了引起发热、淋巴结肿大外,也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及器官,也会引起冠状动脉及大血管的病变,在诊断该病时要注意并与川崎病相鉴别。对儿童HNL 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无定论,必要时可延长激素的使用疗程来减少该病的复发和进展。儿童HNL 复发率较高,要加强管理和随访。

猜你喜欢

泼尼松病程入院
关于“不同方案泼尼松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一文的专家点评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泼尼松联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研究
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让人笑翻的实习医生病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