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相结合途径探索*

2022-11-26梁庆铭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中职

梁庆铭

(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 广西梧州 543200)

引言

在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下,中职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生成长为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和教师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创新改进,使劳动教育理念切实贯彻在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以期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继而推动我国社会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1]。

一、新时代中职学校结合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中职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在近年来,中职院校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有所下降。这与学生劳动精神的缺失有着莫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在平和的学习生活中都失去了劳动的动力,丧失了劳动的精神,在网络环境与信息化生活的影响下也逐渐变得不敢与人交往,越来越逃避现实,不愿承受工作压力,在毕业后盲目地考研或考公,并以此来作为“啃老”的借口。如此一来,学生的惰性将越来越强,职业技术能力也会逐渐丢失,对学生的就业能力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基于此,在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当中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平日的课程学习当中能够受到劳动精神的鼓舞,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劳动力,使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所在,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劳动、生活劳动和工作劳动中去,继而推动中职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上升[2]。

2.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指的是在生产制造或社会工作中力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与职业态度。对于个人而言,工匠精神意味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勤奋努力的敬业精神,同时也有创新的精神内涵。劳模精神指的是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是个人的职业态度、精神涵养和性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在中职学校中结合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在学生群体中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使学生形成创新、奉献、敬业、努力和精雕细琢的珍贵品质,推动各专业学生成材率的显著提升[3]。

3.有助于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上升

在中职教育阶段,通过将劳动教育贯彻在课程教学当中,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将显著提升。首先,随着学生劳动精神的发育,学生将能够更加自主地投入到课程实践中去,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从而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才能。其次,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将受到劳动精神的鼓舞,自发地产生创新意识和创造需求,致力于在专业领域中进行创新创业,从而强化各社会行业的创新活力,促进社会各领域在发展进程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最后,学生在付出劳动之后,将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理论上的欠缺,从而努力去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4]。

二、新时代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策略探析

1.加强思想宣传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为了让中职院校的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劳动教育的开展,促进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学校和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自主劳动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劳动责任感。不少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平日的生活当中既没有劳动的需求也没有劳动的动力,并且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从而形成了相应的价值观念,对劳动的意义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劳动是不必要的,是与自己无关的。因此,如果学校直接将劳动教育生硬地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学生是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的,并且有可能对劳动教育产生排斥心理,以至于进一步弱化学生的劳动价值,造成适得其反的局面。基于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劳动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所在[5]。

具体而言,学校可以让各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劳动元素,建立专业知识与劳动精神之间的联系。比方说,农业专业的教师在讲解农学原理时,可以给学生讲述袁隆平院士的光荣事迹,让学生了解到袁隆平院士是如何在稻田中辛勤地耕耘,如何锲而不舍地探知科学真理,使学生被袁隆平院士的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深深鼓舞,继而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农学知识付出劳动,促进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劳动教育主题宣传活动,比如分批次带领全校学生去学校周边的乡村参与农作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劳动的动力。再比如,烹饪专业的教师可以与当地的各个社区取得联系,然后组织学生为社区的空巢老人做饭,并与老人一起享受美味佳肴,继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与价值,促进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思想宣传教育过后,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的结合就会更加顺利而高效[6]。

2.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劳动教育

为了能够让劳动教育贯彻到中职院校的各专业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当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促进学生劳动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养成,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在专业教学方案当中,以期学生能够成长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在社会工作中兢兢业业,勤于劳动,做好自己分内的职责,抱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力争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院校和教师应当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注重因材施教,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劳动教育方案,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能够与其职业技能、社会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相适配,进而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水平取得进步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劳动观念,逐渐成长为更加全面的专业人才。在课程体系的建构当中,学校和教师要懂得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要让学生的劳动精神、能力和技能随着专业课程的推进而逐步发展,从而提高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结合的有效性。

例如,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为其设置教育目标时应当同时考虑学生的机械理论水平、机械制造能力、机械设计才能、就业能力、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以及劳动情感,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培养方案当中,把劳动教育作为主线将各个机械专业教学目标串联起来,从而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还应当充分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去参加机械行业的岗位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积极劳动,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切身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感受职业劳动的乐趣、价值和要领,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机械行业中的劳动精神,以及劳动所需的技能与知识,推动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进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机械制造或设计方面的实践,促进学生综合专业素养水平的显要上升[7]。

3.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考核机制

在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教学评价是极为关键的一项环节。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在每个教学阶段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听取学生的反馈和提议,可以使自己冷静地分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是否存在缺漏和偏差,继而使教师能够合理地完善课程体系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案。对于学生而言,在教师的点评和指导下,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不良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专业理论以及实践应用等,并收获专业的指导性建议,从而能够以更加高效的方法去学习专业知识,弥补自身在专业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上的缺陷。同时,在教学评价的作用下,学生将能够发现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所在,从而大大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天分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课程体系中,为了贯彻劳动教育理念,院校和教师应当对教学评价机制做出创新调整,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从而发挥出更加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

比方说,在建筑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除了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平时成绩、理论水平、应用能力、实习经验以及创新才能,还要充分考察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当中去,从而对学生形成一种激励的效用,同时使学生能够了然自己在劳动方面的欠缺所在,以推动其在教师的指导建议下自觉弥补自身的不足。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劳动情况与学分相挂钩,劳动价值越高,所奖励的学分也就越高。例如,倘若学生设计了一个风格新颖的建筑体概念图,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倘若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优异,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在工地中获得了同事的普遍认可,则可以奖励其1.5个学分,进而对学生形成激励作用。同时,教师也要从建筑领域的职业劳动精神出发,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理清下一课程阶段的学习路径,推动学生劳动精神与建筑才能的共同进步[8]。

4.构建以劳动为荣的校园文化

为了让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成长为符合新时达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促进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以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氛围,形成以劳动为荣的校园文化,并以此来使学生沉浸在热爱劳动的生活环境当中,促进学生劳动精神与劳动意识的养成和发育。为了行之有效地构建以劳动为荣的校园文化,学校和教师应当经常开展劳动主题活动,吸引广大的学生参与进来,移除专业与专业、学院与学院之间的间隙,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到劳动当中。

比方说,学校可以在教学期间开展一个“温暖空巢老人”的主题活动,并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所有专业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每个专业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自己的方式去帮助空巢老人。例如,烹饪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老人做饭,机械专业和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老人修电器、设计制造智能家具,美发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老人剪头发、刮胡子,农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帮助老人种植花草。在众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的空巢老人可以充分感受到青少年群体的温暖和力量,学生也会深切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从而在学生心中埋下劳动的种子,促进以劳动为荣的校园文化的形成[9]。

5.提高专业教师在劳动教育上的教学素养

在结合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的过程当中,中职学校还需要对各专业的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其在劳动教育上的教学素养。为此,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思想宣传教育,让教师明白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使教师的教学理念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态势,提起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同时,学校还要培养教师的劳动精神。如果教师的劳动意识是薄弱的,其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就难以服众。为此,学校也要给教师组织劳动主题活动,让教师在教务工作的空闲中去参与校园或社会劳动,提高教师的劳动能力,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此外,学校还要帮助教师探究有机结合劳动元素与课程专业知识的有效路径,从而提高各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分考虑新时代下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学生能够成长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为此,学校和教师就应当在课程体系当中贯彻劳动教育的理念,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劳动元素与职业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生劳动精神、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发展,使学生在投入到社会岗位后能够兢兢业业地工作,为行业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学生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1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中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