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2022-11-26李明亮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型心理健康大学生

李明亮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1)

由于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升级,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导致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在课程设置中心理健康课程时间较少,且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落后,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疾病发生概率逐渐增加,比如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等一直存在学生群体中,情况严重时甚至危害到学生的生命安全,成为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潜在因素。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探寻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高效的心理健康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健康、正面的观念,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

一、应用型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使得职场竞争压力日益剧增。大学生正处于个人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往往会出现迷茫、焦虑的状态。因此,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就应用型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1.是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的必然选择

当代大学生作为接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最年轻代表,他们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他们拥有新思想、新技术,能够为社会创新发展提供新路径。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而大学生作为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力,树立健康的心理,才能成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2.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大学属于人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学生在大学生涯的收获决定着在就业中的起点。高中三年的时光对于学生而言意义重大,面对高压下紧张的学习生活、每天做不完的试卷,最后终于进入到理想的大学生活中。学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就是因为他们心怀梦想,希望通过知识来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大学阶段,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成型,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在各阶段的学习中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和矛盾,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大学阶段学生的三观往往还具有一定的塑造空间,而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找准方向,更容易收获自我,实现全面发展[2]。

3.是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有效路径[3]。所以,为了解决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为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应用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对相关研究也落后于西方国家,导致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尽管部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随机调查,但是由于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调查的态度持有偏见,在填写问卷时过于随意性,影响到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尤其是针对应用型高校,因为办学定位的特殊性,导致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一线技术类、服务经营类、管理销售类或者文职类的工作,这与学生本身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也就造成学生在就业中因为待遇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等,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4]。因此,应用型高校就业率偏低,学生所承担的压力相较于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生要高得多,对学生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社会的偏见、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应用型高校的学生退学率、心理疾病爆发率以及自杀率要远远高于其他本科学校。

2.问题的成因

(1)缺乏较高的重视程度

由于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属于“大学教育+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更注重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所以在课程体系中更重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而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以公共课程为主,安排的学分和学时较少。尽管部分学校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会专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流程,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执行力度,导致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使得应用型高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基础设施不齐全,教师还是以辅导员或思政教师为主,造成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都存在较大的问题[5]。

(2)缺钙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需要心理学、精神医学方面的专业教师胜任,才能保证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通过这类教师利用专业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据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应用型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所占比例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应用型高校办学经费、人员编制以及薪资待遇等都具有相应的标准,规定心理健康教师属于行政编制,他们的职位晋升空间较小,且薪资水平较低,所以学校很难找到专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的人才。另外,由于应用型高校没有为心理健康教师组织相关的技能培训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水平难以提升,大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最终应用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深度和广度。

(3)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近年来,为了提升学习效果,实践教学备受教育界的关注,特别是应用型高校要积极组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相互统一,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但是,由于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水平偏低,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化的心理健康实践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处于被动的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往往会以教材内容为主,没有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心理障碍等问题,导致整个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三、完善应用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从社会的角度

现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整体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就必须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并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6]。因此,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颁发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此,应用型高校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当地支柱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融资体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提供经费支撑,以保证相关基础设施齐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更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方面的人才参与到应用型高校,为学校提供更多专业的人才力量,以解决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从学校的角度

根据应用型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可以发现,由于学校领导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在执行过程中过于形式主义。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要求学校领导层和教师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知,在相关工作规划总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学校应成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并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营造出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要定期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心理障碍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帮助学校及时地掌握学生准确的心理健康动态,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另外,加强教师管理,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公共课程,所以可以引进心理学相关的兼职教师,以弥补人才缺口问题。还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要求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打造一个高效的心理健康课堂。比如,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创建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向教师进行咨询,可以缓解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压力,学生也会将真实的想法传递给教师,然后在正确的引导下克服心理障碍,实现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从大学生自身角度

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大学生活和以往初中、高中的学习生活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以往在学习中有教师、父母的监督和管理,而大学生活学生远离父母的陪伴、教师也不会过多的约束自己,整个学习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因此,大学生会出现迷茫,甚至迷失自己的现象。比如,大一学生正处于新生活适应阶段,学习相对轻松,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他们的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部分学生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时,会感到非常拘束,还停留在高中时期的交际群体中,对待新同学的态度不够热情,甚至比较冷漠,有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导致他们在新环境中始终觉得很孤独无助,认为身边没有人能够理解和认可自己。而对于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开始适应了新的环境,同学之间也更加了解。但是,新的矛盾也进一步恶化,比如室友之间性格不合、价值观的冲突等使得部分学生会互相看不顺眼。同时,谈恋爱的学生越来越多,又会遭受恋爱中遇到的困扰,严重时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大四阶段,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则放在择业、考研、创业等方面,在即将面对未知的环境,学生的压力逐渐增加,导致他们的情绪起伏较大,在和他人交往中会出现易怒、情绪暴躁等问题。因此,大学生自身要坚定自己的理想目标,在大一阶段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还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合理地安排大学时间。同时,要更多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往,结交知心朋友,一起相互监督和学习,防止学生虚度光阴。另外,大学生要学会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做到正常饮食和运动,作息规律,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避免因为生活不规律导致睡眠质量变差,容易激发焦虑、抑郁等问题。

综上所述,应用型高校是为社会建设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为了促进应用型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针对性的展开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猜你喜欢

应用型心理健康大学生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心理健康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