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 其用不穷
——浅析农具“绳拘子”的造物智慧
2022-11-26冯延青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冯延青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一、概述
绳拘子,拘有拘束的意思,是拘绳的一个木质构件,绳拘子必须结合绳子使用,可以将一些散乱的柴火以及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捆扎到一起。有的地方也叫柴绳拘子、柴火拘子、拘夹子、拘牙、柴钩等。我国的很多地方,如山东、山西、河南和东北地区的农村有广泛使用绳拘子的现象。梭形的绳拘子是最为常见的,其他形态的还有“Y”形、类似数字“6”或“9”形状的绳拘子等。
元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王祯曾在其著作《王祯农书》中记载:“禾钩,敛禾具也,用禾钩长可二尺,尝见垄亩及荒芜之地,农人将芟(shān)倒禾秿(fù)或草秿用此匝地,约之成稇,则易于就束,比之手梿,甚速便也。” 大意是禾钩是收敛禾的工具,长约2尺,曾经在田间和荒地见过,农民将割倒的庄稼或草用禾钩绕地约束成一捆,就容易捆绑约束,比用手收敛更加快速方便。现在较为常见的“Y”形绳拘子与《王祯农书》古籍插图中的禾钩形状类似,只不过小了很多,收敛柴火的作用也淡化了,但是却能搭配绳子作为拘绳使用,禾钩大概是绳拘子早期的雏形。
赵屹、潘鲁生、孙磊、唐家路几位老师的《农事器用》一书曾用简短的篇幅介绍绳拘子“老百姓上山拾柴、捆柴草、麦草、玉米秸秆用的一种专门绳索,叫拘绳。一般自制,由拘牙、绳索、绳扣三部分组成。”雷于新的《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中国传统农具》一书也收录了有关拘绳的几张图片。
二、绳拘子的实用功能
在农业运输中,绳拘子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造型结构科学、操作简单,搭配其他工具使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绳拘子用法
使用前要在绳拘子尾部绑好一条直径2 cm左右粗细的麻绳,这便是一条完整的拘绳,绳子的长度与通常所要捆绑的物品量有关。
使用时,将拘绳平铺在地上,将小麦之类的庄稼或柴草整齐地拦腰码放在上面,将绳尾部围着柴草或庄稼绕一圈,再从绳拘的圈里穿过去,用脚踩着庄稼或柴草堆,手抓住绳尾用力地向反方向拽,以勒紧并尽可能多地捆扎到柴草或者庄稼。勒紧后把多出来的绳子打个结挽在绳拘子的尖上,就不会松动了,运输的过程中随着颠簸绳子会越勒越紧,十分牢固。以前运输方式多为人力运输,纯靠肩背手扛,或者配合扁担、背架、小车等进行运输,有的靠牛马畜力运输。即使现在使用更为方便的机动车辆来运输,拘绳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绳拘子虽如此简单,却给割草、砍柴、收割小麦等庄稼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农村养猪、牛、羊等牲畜,割草是必不可少的;柴火灶也有大量烧柴的需要,因此柴火也是生活的必需品;在收获的季节,拘绳更是收麦子、捆玉米秸秆等农活的利器。此外,以前马车拉货也多用带木头绳拘的拘绳捆绑货物。
(二)绳扣的系法
绳拘子与绳子的连接可以用铁丝缠绕,也可以用绳子直接打结,带圆孔的6字形、葫芦形以及三角形的绳拘子可以直接打一个比圆孔的直径更大的绳结卡住绳拘子,这便是一条完整的拘绳。
在捆绑物品时,码放好物品之后,把绳子尾从梭形绳拘子的头部穿出来,向反方向用力拉紧,向左或者向右绕着绳拘子的尖缠绕一圈,再从刚才的绳子底下穿出去。更简单的做法是可以直接挽个圆圈,扣在绳拘子的尖上,不过要注意绳子头部要压在圈底下。绳子系在绳拘的尖上,这就是最简单的方式。另外绳扣不挂在尖上的话,还可以穿过绳拘,绳子在自身之间直接系个扣。
“6”字形、“9”字形、葫芦形、三角形的绳拘子也是同样的系法,如果绳拘子的尖上不能够系扣,就直接将绳子打个结或者系个扣。
(三)与其他工具的搭配
中国幅员辽阔,具有迥然不同的地势地貌,高原、平原、山地、丘陵……不同的地貌具有不同的农作方式,也催生了不同的农业劳作工具,单单就收获时的传统运输工具来说就有扁担、独轮手推车、背架、地排车等,绳拘子和这些工具都能很好地配合使用。
爻(yào)子:收割时就地取材,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临时拧成的绳状物,常用来捆扎收割好的小麦、玉米秸秆。如割麦子时,“打爻子”是割下两小把麦子,麦穗一头相互拧在一起,从其中一把抽出一部分再缠绕一圈,以防散开。连成绳状放在地上,放上适量的小麦之后两头交叉再缠绕,其中的一头再绕一下,别到麦秸堆里,这样一个“麦个子”(麦捆)就捆好了。爻子是捆绑较少麦秸、玉米秸秆的小绳,易散开。拘绳的作用则是把几个小捆捆绑在一起,以便于运输,且不易散开。
扁担: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人们多用扁担挑着柴火,行走在乡间田垄和山间小道。扁担与拘绳和镰刀常常形影不离。扁担是又扁又圆的长条形工具,常用来放在肩上担挑和运输东西,有木制的,也有竹制的,多选取具有韧性的材料制作,不易折断。担柴时,木头扁担的两头各插入一捆用拘绳捆好、有一定重量的柴火,扁担两头一般特意制作有凸出来的木制小圆柱楔子,以卡住绳子,一般是扁担两头从上往下各钻一个圆孔,用长度高于扁担厚度的木头楔子穿过。竹质的扁担则是两头处理成一个略宽的梯形,用来拴住绳子。半蹲下身子,从中间弯腰把肩膀伸进去,再直起身就可以担起两担柴火。使用扁担时巧妙地利用了杠杆平衡原理。
背架:木头架子,搭配绳子使用,如同背包一般有两个系带,双臂穿过背在背上。相比于直接肩扛手拎,背架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运输柴火或庄稼的量。
独轮车:山地坡陡,道路曲折,不适合大型车辆通行,于是便有了独轮车,用绳子捆绑好柴草以及农作物,可以轻便地行走在山间小路。
地排车:地排车是一个大型的平板车,往往分为车身、轮子、绳子三部分,挑来的农作物堆放在排车上,码齐、堆成高高的一垛,再用绳子捆好就可以运走了。多是人力拉车,也常有牛马畜力套上车来运输。
绳拘子的使用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地形、各种情况的运输。绳拘子多用于山地的柴火捆绑,陡峭的山路上,打柴人手挑肩扛,除徒手的方式外还经常配合扁担进行运输;平地上搭配平板车、独轮车使用,量少的话直接放在背架上背或者直接扛着走。
三、科学原理
简单的工具中也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拘绳的使用如同腰带一般,只不过一个是用来束腰,一个用来束缚物品。现代的腰带大多是顺着腰带用力拉紧,利用腰带头的卡扣之力固定,拘绳则是运用不同形状的绳拘子的环、沟槽或者卡口,向反方向施加一个力拉紧,然后打绳结系扣,形成一个闭环,起到捆绑勒紧柴草、庄稼的作用。带着两个铁环的老式腰带的使用原理就如同拘绳一般,也是向反方向用力勒紧,不同的是它利用了腰带表面的粗糙面之间的摩擦力进行固定。
古代人用来束腰的带钩的使用同样是这个原理,一般一个带钩会对应另一边合适的卡口。“带钩主要运用勾卡之力达到束解目的,首先……将带钩与革带连接起来,其勾卡之力与今天的纽扣、盘扣之力如出一辙。其次,将钩首穿过革带另一端的孔眼中,利用钩首回望之曲与革带的孔形成一个勾卡力,这是直接起收紧放松作用——达成束解目的的力。”中国有数千年使用带钩束腰的历史,早在良渚文化中就有玉质的带钩出现,或许绳拘子的发明就受到了带钩的一些启发。
绳拘子的使用也避免了解绳子的麻烦,单纯使用麻绳,捆绑之后再解索扣,因为麻绳本身粗糙的接触面,摩擦力会很大,解绳扣十分费力。绳拘的使用使得系绳扣时绳子与光滑的绳拘接触,减少了摩擦力,可以用力向反方向拉,来收紧并尽可能多地捆绑物品,而且系的扣多为活扣,解扣十分方便。
绳拘的表面积较为宽大,纯靠肩扛手拎人力运输柴火或庄稼时,可以用手拽住绳拘子,梭形的及其他形状的绳拘子表面积较大,与手的接触面积自然很大,巧妙地避免了粗糙细长的麻绳会把手掌勒得很疼。
四、材料工艺
我国自古就有使用木材做家具以及建筑构件的传统,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比于金属、水泥、砖瓦,木材似乎多了一些温度。木质的房屋、床、桌椅、车、船流行了数千年。我国国土广袤,自然资源丰富,充足的木材资源也为器具的制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制作绳拘子的材料多为常见的树杈,但会尽量选取密度高、坚硬且有韧性的材料,如枣木、花椒木、柞木、梨木、山枣木等等。所选木料要经久耐用,不易腐朽。也有人尝试采用钢铁制作,虽更为结实,但是工序更为复杂,失去了原本简单便捷的优势。
绳拘子制作的选材多为就地取材,人们选取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合适大小的Y形的、具有韧性的树杈,弯折成梭形,尾部交叉着,用铁丝或绳索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这就是一个简易的梭形绳拘子。最后再搭配一条适当粗细的麻绳,将麻绳绑在绳拘子尾部,这便是一条具有多种功能的拘绳。有时为了便于使用,减小捆绑柴火时绳子与绳拘之间的摩擦力,还需要将树杈的皮剥去;为了便于打结,还要将绳拘子的头部稍做处理,削尖打磨。一些木质坚硬的树杈为了弯成完美的梭形,有时还需要用火烤并压重物定型。
制作“Y”形绳拘子,直接选取坚硬的Y形树杈,稍做打磨,在较长的一截树杈上钻合适大小的圆孔或削出沟槽来拴绳,甚至有的还会直接选取尾部带有倒V形的树杈直接拴上绳子使用。
变形的绳拘、柴钩多选木块制作,造型多为类似削尖的铅笔的形状,尾部钻圆孔,头部开一个沟槽或者直接再钻一个。孔有从侧面左右方向开的,也有从正面上下开的,所钻的孔的直径大小与绳子的粗细有关,一般为2 cm左右。沟槽的开口也需要注意,角度上需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以免使用时绳子从槽里脱落。
五、造型形态
绳拘子的造型多为弯折成梭形的树杈,也多有Y形的树杈,造型偶有变化,更为美观的还有鱼形,以及形似数字“6”或“9”的木头绳拘,葫芦形或者说“8”字形、三角形、铅笔形等等,虽造型不同,却均具备了科学且实用的功能。
造型以满足实用功能为主,在保证实用的基础上,又遵循了审美的原则,鱼形、葫芦形、Y形、三角形的造型,无繁缛的纹饰、雕刻,无不反映了人们朴素的审美观。光滑的外表、流线型的造型、圆孔、分叉、沟槽,点、线与面的交集无不透露着人们朴素、含蓄、粗犷的审美情感,也透露出对审美的直观认识与追求。
绳拘子所搭配的绳索一般为粗细适当的麻绳,麻绳是取各种麻类植物的纤维,多为麻的表皮,剥下来搓制加工成麻线,再根据所需绳子的粗细用多股麻线缠绕加工而成。相比作为工业产品的尼龙绳,麻绳更加结实、环保、耐用,而且其自身朴素的黄色跟木质的绳拘子搭配更为和谐。
六、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广大勤劳而智慧的民众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发明了难以计数的器物和工具,各类器物和工具的使用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通过不断地造物来延伸自己的肢体功能,拓展活动范围,满足更高的生活需要。造物活动从简单到复杂,器物功能也逐渐从单一到多样化,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造物史。传统造物文化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发掘、研究、探寻其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十分必要。
本文以农具绳拘子为例,从实用功能、造型与审美、材料与工艺、科学原理等方面分析了绳拘子所蕴含的造物智慧。虽然古人造物讲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但是经过心灵手巧的劳动人民的妙手巧思,一些平凡普通的材料也可以制作为巧妙的物件,发挥独特的作用。小小的绳拘子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作效率,其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科学合理、使用方便,适用于各种地形,可以搭配各种工具进行捆绑运输,极大地方便了劳动人民的生产运输。绳拘子生动地记录了农耕生活与农耕文化,是研究造物与农耕文化最好的遗存之一。发掘、研究、考证传统器具,借鉴其中的造物智慧,并应用于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器具设计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