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钩针编织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26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天工 2022年22期
关键词:胶东手工艺编织

隋 燕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案》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及地方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和价值回归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地方民族传统造物的智慧、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以及现代工业和信息经济内涵叠加的产业功能[1]。同时,传统手工艺产品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有着明显的低能耗特点,这些工艺文化的振兴,能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对破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生态、劳动力等各方面的难题提出新的着力点,也对扩大就业、传承文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潘鲁生教授提出,传统手工艺大多富集于乡村,在当地保护发展传统工艺,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手段,不仅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传承乡村文化[2]。

一、胶东钩针编织没落的原因

钩针编织是广泛流行于山东胶东地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是用钩针织成的花样,属于手绣产品的一种,现在大多以钩织来称呼。这一手工艺起源于胶东地区的海阳、乳山等地,“乳山钩织”于2016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主要以生活实用品为主。传统的胶东钩针编织图案美观大方,色调雅致,实用性强,早期常常用来编织桌布、床单、椅套等,后期随着社会发展又延伸到服装等应用领域,用线、针法及花样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钩针编织所用材料简单,利用一针一线就可以完成整件作品。在手艺人的手里,丰富多变的图案信手拈来,随意编织就能织成各类平面的、立体的花样,装饰性强且极具地方特色。传统的钩针编织工艺于1910年传入胶东地区,是胶东农村妇女农闲时期的副业之一,惠及千万家庭。在海阳、乳山等地区,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熟练掌握编织技能,补贴家用。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失,新行业的兴起以及市场凋敝,胶东的钩针编织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失去其原有价值和活力,逐渐被社会遗忘。究其没落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传承队伍不够壮大

手工技艺想要发展壮大,必然要有众多的传承者,虽然在政策的指引下,钩针编织正在重新走回民众的视野,但后继乏人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新型的就业倾向和价值倾向使得这项手工艺几乎无人问津。同时,钩针编织要实现其价值的飞跃,必然要依靠设计,而当前掌握手工编织技能的人群对流行趋势关注不够或缺乏相应的设计素养,而专业的设计师同样对这一技艺缺少深入了解。

(二)传承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钩针编织的传承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家庭内部传承,奶奶或者妈妈是传承者;另一种方式是在城镇,依托互联网,以商品的形式进行技术输出,如在各种网络商业平台,以慢生活为卖点,传授钩针编织技术,提供材料包和工艺视频,自主学习。但这种方式局限性比较大,购买者仅仅是兴趣使然,仅学会固定的编织技法,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工艺传承。总之,这种手工艺学习游离于主流教育之外,推广范围小且进程慢。

(三)格局意识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胶东钩针编织一直被普遍认为仅仅是农村妇女农闲时的一种副业,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与作用,更没有上升到产业化的高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脱节。产品形式也仅仅以代加工的方式呈现,缺乏创新与创造,更难以得到政策上的扶持。企业“小、差、散”的特点决定了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影响力,这种格局上的限制阻碍了钩针编织手工艺的复兴。

由此可见,钩针编织要实现自身的蜕变,首先需要全面提高手工艺人的综合素质,完善钩针编织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和普及度。可以联合设计类院校,走进农村进行定点培训,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和学校、城乡接合区和广大农村,推广这一传统手工艺,引领广大民众认知和接受,培养高素质的继承人队伍,多方位地进行手工艺传承。其次,地方政府进行广泛宣传,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开阔手工艺人的眼界,让其置身于乡村振兴战略格局中,真正感悟到这一手工艺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能够形成充满地域风采的工艺产品,能够解决就近就业问题,提高收入。农民是传播主体,钩针编织手工艺代表和贯穿着农民地域性的集体记忆,其传承发展能够培养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能从这些层面来考虑,必然会推进钩针编织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胶东钩针编织手工艺的创新发展路径

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构建乡村特色化、精细化、专业化的产业格局。钩针编织这一传统手工艺因被赋予时代精神而被国际时尚界认可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崭新的姿态特色鲜明地呈现其民族文化魅力,这一转变促使其产业化发展能得以实现。由于钩针编织在胶东地区有着较长时间的传承发展历史和兴盛时期,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坚持弘扬和发展这一手工艺,使之成为推动双格局内生发展的助力,对改变现有农村的劳动力流失状况,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是很有帮助的。针对钩针编织手工艺当前的发展状况,结合山东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特点、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布局的切入点以及创新举措,梳理出如下钩针编织这一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结合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质量提升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规划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旅游产业兴起,将地方旅游业和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形成地方手工艺产业链,是地方传统手工艺的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发展路径。在这种思路引导下,地方手工艺凭借地域性特点,进行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大力开展品牌化建设,是地方手工艺产品化发展的方向。

要想实现钩针编织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积极地转变产品的发展思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手工艺自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以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为切入点,与传统与时尚有机结合,使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与重新进入国内外市场,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钩针编织自20世纪初就在胶东地区实现量化生产,具有悠久的产业化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地方旅游产业的兴起,将钩针编织作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进行品牌化推广,正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根据2022年钩针编织企业的相关调研,现阶段钩针编织正具有两个稳定的发展模式,一个是行业的产量化发展模式,另一个是个体爱好的自发模式。产量化发展模式主要的产品类型为生活类日用品和艺术类装饰用品,除了在电商平台销售,很多时候是作为旅游产品在商业景区销售,90后、00后等人群逐步成为钩针编织行业的消费主力,证明这一传统手工艺正在被年轻人接受。

(二)结合现代设计语境,着力创新转化形式

钩针编织手工艺的没落一方面有时代发展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传统的钩针编织在图案和应用形式上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外出口的产品数量有余而设计不足,大部分的图案、针法很多年不变,成品给人落后陈旧的感觉,“土”味十足,从而逐渐被市场淘汰。同时,在现代设计应用方面创新意识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行业缺乏或者没有相应的研发团队,市场上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形式固定,难以得到消费者认可。

根据对钩针编织企业的相关调研,行业的营利能力主要建立在其对各方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交易流量上。创新性是其实现营利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其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钩针编织要进行产品的创新,就要了解国际时尚发展趋势和产品技术,其创新的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艺创新决定着产业化发展的难度和价格走势

钩针编织的针法繁多,不同的针法决定着产品的编织难度和时耗,从而决定着产品的量产难度和价格。适当地进行产品的工艺创新,在保证其时尚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减少编织的时间,降低难度,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平衡设计创意与市场营销的关系。当前钩针编织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凭借的是多年的代加工经验,缺少创新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了设计与加工之间的矛盾,影响着行业的发展。

2.花型和产品形式创新决定着产品市场定位的升级

钩针编织要想重新焕发生命力,产品要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流行趋势,其花型与产品类型的设计创新是关键。钩针编织需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组建设计团队,依据市场需求和时尚发展趋势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创作。现代钩针编织产品的推陈出新,一方面是产品满足市场和行业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现代钩针编织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其复兴的基础。

3.材料的创新决定着钩针编织产品的与时俱进

钩针编织产品的没落,与产品的用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前期的钩针编织产品,棉线是其主要的用料,材料的廉价决定着价格的廉价,虽然其能够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但也决定着产品难以进入高端市场。现代的纤维材料以及附加材料层出不穷,各类的毛、麻等纤维材料通过不同的拼接、组合和搭配,能够形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产品。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编织材料和编织手法,分层次地进行产品设计与更新换代,必然能够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

钩针编织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作为创作主体的传承者。改变传承方式,走进学校和教育培训场所,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和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建立培训基地和传承基地,和设计师共同开发产品或进行设计应用,以此提高钩针编织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接国际市场。

(三)结合品牌推广,创新发展模式

当前的钩针编织企业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组织往往采用代加工的形式,以件计价,负责编织加工的妇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产品制作,企业配备产品检验人员进行质量检验并支付费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组织形式灵活,人员随机;缺点是难以组织高质量的编织人员,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产品加工价格低廉,手工劳动付出与价值回报相差悬殊。这使当前的钩针编织市场呈现矛盾现象,提高人工价格必然会使产品价格提高,购买者迟疑;降低价格又会导致手工编织的从业者减少,工艺优势难以体现,更不利于这一手工艺的推广和发展。

目前钩针编织手工艺在国际和国内都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下,特色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打造手工编织的本地品牌,统销统购,鼓励劳动力以多元的出资方式入社,在提高产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改变钩针编织手工艺现状的主要着力方向。

(四)结合政策体系,完善保护和发展机制

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保护和引导,制定具体的发展机制。在当前的互联网经济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初期,处于萌芽状态的传统手工艺在系统的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方面处于弱势。地域性往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彰显其地方特点,另一方面会限制其发展。这需要地方政府以高度开放的姿态,发现其内在价值,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以领头人的角色,提供必要的管理和扶持措施,积极开拓销售渠道,以此促成这一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地方政府要从思想意识上将这一传统手工艺提高到助力乡村振兴的层面,改变以往传统手工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边缘地位,发挥其地域特色优势,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对其进行保护和创新发展,为这一地方特色手工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从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三、结语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着城乡结构和生产模式的快速转变,传统手工艺以其独特的审美元素彰显地方特有的文化精髓和内涵,其复兴和创新发展,将为乡村振兴提供不可忽略的动力。钩针编织作为胶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现有政策的支持,寻求改变现有状态、走出困境的创新发展路径,不仅能为传统手工艺开辟生存空间,同时也能解决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转变农村现有发展思路和模式,促使其走上现代复兴之路,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胶东手工艺编织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体验编织的乐趣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一针一线编织爱
新时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路径研究
——以胶东文化为例
古韵悠长,“大汉胶东”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