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非遗在高职美术类课程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2022-11-26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天工 2022年22期
关键词:徐州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刘 强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种类繁多、艺术特征各异、资源丰富,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体系。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优秀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民俗特点和强烈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彰显着一种质朴厚重之风,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的优秀资源。面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将其应用在美术类课程教学中是我们探索的现实问题。

一、美术类课程教学中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用于美术类课程的依据

国家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可见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已经提升到国家文化发展的层面。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徐州高职校传承应用现状分析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一些学校对民间艺术教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就此我们对徐州高职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譬如地方民间艺术相对边缘化、资源利用不充分、地方民间艺术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美术课程应用中的问题被淡化等,但整体基本状况较好。

1.学生基本状况

通过这次调查所收集的613份有效问卷的结果来看,男女比例相对失衡,女学生占了90.54%,男学生比例是9.46%。但从“您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吗?”的结果来看,感兴趣的学生占66.07%,不感兴趣的学生占9.3%,无所谓的学生占24.63%。这里调查的学校组成结构差别不大,整体仍是乐观的。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较低,说明民间艺术在高职教育的整体状况是好的,学生参与率是高的,但也存在学生的认知不够全面(无所谓的学生占24.63%)。以上数据表明,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美术教学中有待加强。

2.学校因素分析

调查主要在高职院校展开,各校间美术教学质量差别不大。从调查“您目前所在的学校关注民间艺术吗?”的结果来看,特别关注的占23.33%,比较关注的占64.93%,不关注的占11.74%;在美术教学中有民间艺术教学开展较好的学校,也有开展略不足的学校。总体上讲,学校因素在民间美术的有效开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土文化资源,无疑是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把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这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又能使徐州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因此,学校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3.教师因素分析

大部分教师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持支持的态度,但是将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用在美术类课程教学中时,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很困难。调查表明,民间艺术应用在学校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问题。首先,在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要让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民间艺术知识的拥有者。其次,要对教师进行民间艺术知识的再教育。让教师掌握和了解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传统技艺和历史现状,提升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教师自身也有很多内功需要加强,所以需要交流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4.美术学科因素

从调查“您认为有必要将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美术课程进行教学吗?”的结果看,认为需要的学生占79.94%,认为不需要的学生占5.38%,无所谓的学生占14.68%;从调查“您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结果看,回答通过课堂学习的学生有487人,占79.45%。调查显示学生喜欢上民间艺术课,同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也认为,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直观、易懂,这些都为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那么,传统的民间艺术如何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如何把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并在高职美术类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这其实就是一个课程建设问题。

(三)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的丰富教育资源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由于徐州地理位置特殊,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北连齐鲁、南屏江淮,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其民间艺术受南北方艺术的影响形成独有的艺术特性,加之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彭祖故国,刘邦故里,有6000年灿烂文化、260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保护文化资源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通知》《关于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大批徐州优秀民间艺术得到抢救和保护,并被列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全市共普查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47000多条,调查项目4300多个,1888个项目被《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收录。徐州市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项目200多项,其中徐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此,将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高职美术类课程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把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丰厚艺术教育资源应用于美术类课程教学中,我们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梳理。

1.传统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民间文学类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彭祖传说、刘邦传说、张道陵传说、九里山古战场传说、丰县丁兰刻木传说、睢宁古邳镇民间故事、荆山桥的传说、邳州叙事——胡打算、邳州周七猴子的传说等。徐州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口传的历史”,体现了徐州的民间风情和风俗,是能表达人文观和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应用到教学中能让学生随着传说追忆徐州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体会乡土的气息和质朴的民间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传统美术、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美术、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徐州剪纸、徐州香包、徐州风筝、徐州泥塑、徐州花灯、邳州年画、邳州泥玩具、云龙编织工艺等。因所需材料较为简单易得、入门技法难度不高,是适合在高职美术类课程中进行实践的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发掘出有相关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可以作为传承人的后备人才进行进一步培养。

3.传统音乐、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音乐、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徐州唢呐、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丰县四平调、铜山丁丁腔、徐州琴书、徐州坠子、苏北大鼓、沛县荷叶落子等。传统音乐、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对传承人的培养上有一定的年龄限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在全国范围内设置较少,造成这些项目的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出现“青黄不接”,因此在高职校设置此类课程可以进一步优化传承人年龄结构,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久的传承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4.传统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徐州泰山庙会、云龙山庙会、子房山庙会等。庙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承载了徐州的乡土情结和传统记忆,应用传统民俗开展精神传承教学、情景课堂教学、实践体验活动教学、“生活”教学,在培养学生乡土意识、繁荣民间艺术、传承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高职美术类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大量艺术资源若能在高职美术类课程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是美术教育中的绝好内容。一是高职美术类课程建设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要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内容,因为未来这些学生是要从事小学、幼儿美术教育等工作的。二是对学生进行传统审美教育的需要。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徐州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体现在民间艺术上则是一种“质朴”和“高亢”的民间艺术风格。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启发学生心智。将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技艺技能,经过当地人们世代生活沉淀极具地域特点,具有独有的艺术特征。把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美术类课程中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审美的教育。因此,把学校美术课程建设好是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有效支点。

二、高职美术类课程教学中应用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的路径

探索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高职美术类课程的应用方式,应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利用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资源的终极目标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利用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上要体现美术的学科性、专业性,在充分挖掘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及增加内涵、促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后,从文化、课程、学生、活动等方面研究应用方向,结合实践进行具体的应用路径探索。

(一)应用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融合化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梳理,还要投入许多资金进行现场学习研究,要使这些艺术资源得到恰到好处地利用,教师要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先从徐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手,对徐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认真研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美术课程教学,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1.将传统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中国美术史课程相融合

在讲述中国美术史汉代史和汉画像石的时候与彭祖传说、刘邦传说等故事结合起来,通过民间文学语言与美术视觉图像的结合,展现徐州汉文化特点,理解汉文化地域性的特点。这种研读作品的方式,无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将传统音乐、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造型、创作类课程相融合

高职校美术类课程包括素描、色彩、手工、图案等,传统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人物形象描绘是学生锻炼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优秀资源,通过听、看、画的方式,把对戏曲人物速写、色彩写生等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表现经验相联系,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展现本土传统优秀戏曲文化的魅力,凝聚“本土精神”,展现地域性艺术审美特征。

(二)应用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项目化教学,开发课程、促学育人

根据调查高职手工课是最适合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最适合传统美术、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教学。同时,高职校目前所教授的学生多为美术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些学生不光身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更是培育下一代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将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课题研究项目相结合开展手工课程教学,先后申报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和徐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课题,开展项目化教学研究。这种学习方式是将美术课程教学与研究项目相结合,以新的教学方式弥补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不足,避免了学生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状况,学生通过现场参观、聆听、研究,会充分理解民间艺术的内涵与文化意义,同时学生通过创作实践、田野调查会得到进一步升华,学生在热爱本土民间艺术的同时,会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深邃,进而形成爱家、爱国的思想情感。项目化教学改变了单纯的技能技巧教学,变成了一种文化的教学。

(三)应用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专题化教学,名师引领、传承技艺

民间艺人具有精湛的传统技能和娴熟技艺,我们请民间艺人走进学校,发挥民间艺人的专长,为学生开设专题课,进行专题化教学。通过民间艺人的讲解与演示,结合专业教师较强的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及学生的练习拓展,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可以真正地把民间艺术守正创新,进行传承。具体地讲,我们开展了徐州剪纸、徐州香包、徐州泥塑专题化教学。

1.徐州剪纸

在徐州剪纸的专题学习中,我们将民间艺人请进学校,进行面对面教学。让学生亲自问、亲自做、亲自体验,了解民间艺人创作剪纸的背景,感悟其题材所蕴含的寓意。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拥有家国情怀。

2.徐州香包

在徐州香包的专题学习中,主要采用了混合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探究、合作学习,做到了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教学活动。传授了专业知识,也渗透了德育和思政,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学生被徐州民间艺术朴实、传情达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吸引,优秀汉文化的精髓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对徐州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徐州泥塑

在徐州泥塑的专题学习中,我们深入探究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术手工课程结合的内容与形式,结合美育思想,将徐州泥塑融入学生的美育课程,教学成果丰硕,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课程入选“省级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已在中国大学MOOC官网的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中心乡村教育模块开课。

(四)应用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活动化教学,活动助推、以展促学

开展“走进艺人工作室”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人工作室,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感悟其中的艺术氛围。民间艺人工作室教学主要涉及艺人的工作环境、技艺技能以及工艺之道这三个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工艺之道,工艺之道也就是人本之道。人本之道是从器物的设计、制作、使用言明人和物之间的紧密联系,肯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重要性。将民间艺术资源的人本之道融入高职美术类课程中,促进学生感悟其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徐州泥塑教学时,让学生参观民间艺人工作室,同时利用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在构建校园文化、提升民族精神方面的载体作用,宣传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还通过校企合作,面向社会进行公益性展出,把民间艺术的美传播得更广、更深、更远,以达到活动助推、以展促学、以美感人、以美化人的教育效果。

(五)应用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生活化教学,德育渗透、开拓创新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以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思想指导高职美术类课程与徐州民间艺术传承问题教学实践。按照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主张,把传统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美术课程中,让学生参加云龙山庙会、参观民俗博物馆等。生活化教学就要让学生走出画室,走进大众;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生活中,才能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并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学生发展。“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应用非遗项目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培根铸魂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力求从生活中挖掘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挖掘增进文化进步的主题,挖掘德育建设的主题,这也是适应当下教育的主题和重任。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档案及时代见证,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文化基因,它们从语言、信仰、生活习惯方面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现代人与古人之间的情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入美术课程教学中,一是让学校肩负起传承与保护地方优秀民间艺术遗产的重任;二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与传承保护地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将优秀的民间艺术内化为学生的学养、素养、修养,才能更好地保护它、尊重它、传承它,才能更好地开拓创新,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徐州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疫散待春回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民间艺术篇
Tough Nut to Crack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