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例肝豆状核变性误诊分析

2022-11-26杨文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豆状口服医师

石 桥,杨文明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 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类疾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致病基因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铜离子蓄积于肝、脑、肾及角膜等部位。临床上以肝脏症状、锥体外系症状、精神异常、肾损害及角膜K-F环等为主要表现[1]。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可归为“肝风、颤证、黄疸、鼓胀”等范畴,根据其中医证候特点,分为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气郁结、肝肾阴亏、脾肾阳虚等不同证型[2]。本病起病形式可急可缓,不同个体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首发症状多,误诊率可达67%[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收治32例WD误诊病人,分析其临床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误诊病人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44岁,平均17.3岁,其中≤6岁3例,6~18岁16例,≥18岁13例;病程21 d至14年;误诊时间14 d至12年;有阳性家族史者8例,其中同胞患病5例,3代以内旁系亲属中1例确诊,同胞中因肝病诊断不明且致死亡1例;安徽省内5例,1例为合肥城镇户口,4例为农村户口,省外27例,分布于山东、江西、河北等地。

1.2 首发症状 32例误诊病人中,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者13例,包括肝功能异常、肝区不适、食欲不振、腹胀、倦怠乏力;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者8例,症状包括言语含糊、口角流涎、步态障碍、构音障碍、肌张力障碍、不自主运动如震颤、手足徐动及抽动症;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者6例,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精神分裂及躁狂发作表现;以肾病症状为首发症状者3例,症状包括蛋白尿、血尿、双下肢水肿等;以头晕症状为首发症状者1例,误诊为脱髓鞘脑病;以四肢大关节酸痛为首发症状者1例,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1.3 临床分型 按照《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分型,其中肝型14例,脑型9例,其他类型4例(肾脏病变3例,关节损害1例),混合型5例,主要为肝型+脑型及脑型+其他类型[4]。参照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根据中医证候特点,32例误诊病人中湿热内蕴证14例,痰瘀互结证9例,肝气郁结证2例,肝肾阴亏证4例,脾肾阳虚证3例[5]。

1.4 辅助检查 32例误诊病人中,K-F环阳性28例,阴性4例;血清铜均<11 μmol/L;铜蓝蛋白均<200 mg/L,其中30例病人铜蓝蛋白<80 mg/L,平均为96.5 mg/L;铜氧化酶均<0.21活力单位;治疗前24 h尿铜均≥100 μg,平均为536.7 μg;23例病人颅脑MRI检查提示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9例病人MRI未见明显异常改变;19例病人肝脏超声检查提示肝脏内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其中脂肪肝样改变11例,肝硬化改变3例。X线检查示双膝关节退行性改变、骨密度检测示骨质疏松1例。

1.5 治疗及预后 32例病人确诊后,均住院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予以谷胱甘肽保肝抗氧化、葡萄糖酸锌抑制铜吸收、二巯丙磺酸钠驱铜等综合治疗[6-7]。有震颤和(或)肌强直时口服苯海索,粗大震颤者口服氯硝西泮;肌张力障碍加用苯海索、多巴丝肼片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有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症时口服苯海索联合氯硝西泮、氟哌啶醇等;有精神症状者如欣快、亢奋、易激惹口服抗精神剂利培酮、氯氮平等;中医药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湿热内蕴证予以肝豆汤加减口服;痰瘀互结证予以肝豆灵汤加减口服;肝气郁结证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口服;肝肾阴亏证予以左归丸加减口服;脾肾阳虚证予以济生肾气丸加减。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8],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显效19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恶化1例。

2 误诊原因分析

2.1 临床表现复杂 铜沉积于全身各系统导致多脏器受累,误诊病例分析可知WD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的临床表现有:①慢性非特异性肝炎表现:如肝区胀痛、肝脾肿大、乏力倦怠、食欲缺乏、厌油腻等。晚期可出现肝硬化失代偿及脾功能亢进表现,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低蛋白血症、腹腔积液、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贫血、血小板减低、出血等症状,易被误诊为肝炎、肝硬化等。②神经系统症状: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障碍等,如舞蹈、手足徐动、震颤、步态障碍、扭转痉挛、肌强直、认知功能障碍等[9]。疾病进展可出现共济失调、腱反射活跃、病理征等,易被误诊为帕金森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肌张力障碍、舞蹈病、脱髓鞘脑病等。③肾脏症状:如肾性糖尿、微量蛋白尿及多种氨基酸尿,少数伴有肾衰竭,易被误诊为肾炎、肾病综合征等。④精神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智能减退等,急性起病者可见不安、激动或躁动、不能自制,常有冲动行为,晚期可出现言语困难、淡漠、痴愚表情甚至幻觉等,易被误诊为精神障碍、躁狂病、焦虑症、抑郁症、病毒性脑炎等。⑤K-F环:是铜沉积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的色素环,是本病主要体征之一,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病人几乎均有K-F环,非眼科或神经科医生常容易忽视。除上述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外,肝豆状核变性还可出现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视神经炎、骨质疏松和骨折、关节肿痛、月经失调、双下肢水肿或无力、闭经、流产、色素沉着等表现,医师若不具备全面的内科基础知识或对本病缺乏认识,极容易误诊[10-12]。

2.2 起病形式隐匿 该病多青少年发病,以肝脏症状起病者平均年龄11岁,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者平均年龄约19岁。铜代谢障碍沉积在双侧基底节区引起锥体外系症状,通常在青少年期才出现,部分成年后发病,可单脏器受累亦可多脏器受累,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若临床类型为潜伏型,则病人多为儿童或青少年,潜伏期可长达数年,病人多在体检时发现肝和(或)肾功能异常,而进一步检查确诊为WD。本组误诊病例中,有部分病人直至确诊时亦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

2.3 诊查手段受限 部分医院医疗条件有限,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如铜生化(铜蓝蛋白、铜氧化酶、血清铜及24 h尿铜等),更无法完成肝铜测定或基因检测。其中铜蓝蛋白为HLD临床诊断标志物尤为重要[13]。非神经专科医师对于角膜K-F环重视不足,甚至部分眼科因缺乏裂隙灯,而无法检查。以神经系统症状发病者,若就诊于基层医院,可能会因缺少神经专科或特异性检查手段而被误诊。该病颅脑MRI检查可见双侧豆状核T1低、T2高信号[14]。本研究中,有1例病人被误诊为躁狂发作,因该病人初次就诊的当地精神病专科医院无法行颅脑MRI检查,不能及时发现颅内病变而误诊。

2.4 病情分析不足 对具有肝功能异常、腹腔积液、水肿、精神障碍等症状的病人考虑为常见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或精神分裂症等,而忽视了鉴别诊断中的少见病甚至罕见病,这是病人被误诊的主要原因。许多医生往往对以肝病、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者认识不足,只注意局部脏器病变并满足于表面症状的诊断而长期误诊。如对误诊为肝炎者,经抗病毒、保肝降酶等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时,应当加以仔细分析,进一步深究原因。

2.5 体格检查欠缺 体格检查是每个专科医师在疾病诊治中的重要环节,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如对诊断为肝炎、肾炎、精神障碍等疾病者,在体格检查中发现K-F环、肌张力改变、不自主运动、姿势步态障碍等,应当警惕是否有神经系统病变发生。部分医师在接诊病人时,对本专业疾病先入为主,因而忽视了体格检查,或过度依赖仪器、设备,难以发现细微体征。因此,非神经内科医师也应掌握神经科查体操作及临床意义,尽量用“一元论”原则,解释全部症状、体征。

3 讨 论

对误诊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得出以下经验:①儿童或青少年病人,出现原因不明肝肾功能异常、言语含糊、动作笨拙、肢体抖动、共济失调、骨骼病变、溶血性贫血等情况时,尤其是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应考虑WD可能;②对WD可能的病人,需及时完善相关特异性检查,如铜蓝蛋白、铜氧化酶、血清铜、24 h尿铜、角膜K-F环等,必要时行肝穿或基因检测,缺乏条件者,应先行颅脑CT(或MRI)及肝脏彩超检查;③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家族史尤为重要,在本家族(尤其同胞)中有该病或上述症状者,或不明原因肝病死亡者,应高度怀疑本病;④诊治过程中,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医师对病人的症状与体征要深入挖掘与思考,不能因就诊于本科室就理所当然诊断为本科室常见病。先入为主的思想导致思路狭窄,诊断偏离正确方向,最终导致临床误诊。

肝豆状核变性是为数不多的可治疗的神经系统遗传病之一,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临床前隐匿期长短不一。尽早采取针对性治疗会大幅降低疾病造成的损害,病人获得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希望就越大。因此,详细的病史采集、合理的辅助检查、全面的临床分析、谨慎的疾病诊断、科学的诊治方案、必要的会诊转诊,对避免误诊、误治颇为重要。

猜你喜欢

豆状口服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口服避孕药谨防不良反应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