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龄化社区养老研究

2022-11-26王汝尧李冰峰迈力斯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期
关键词:设施养老老年人

王汝尧 ,李冰峰 ,迈力斯

(1.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1 国内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社区养老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可使老年人基本不脱离原本的社会关系,让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以社区养老设施做辅助,在家安享晚年的一种养老模式。研究显示,老年人在他们熟悉的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养老对其身心健康更有帮助,同时可减少孤独感。我国目前的社区养老设施大致分为托老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等。由于社区养老这种模式相较以往家庭养老模式更创新,所以社区养老设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社区养老设施供给不足

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关键数据中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使养老设施建设的确有逐年增长的形势,但相较老年人群体的庞大基数和逐渐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仍有诸多不足。并且由于我国社区养老设施数量有限,国家公共资金不充足,无法达到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民间资金也无法使私营养老设施达到全覆盖,导致许多老年人在需要养老服务时无法得到相应的专业服务。

1.2 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缺失

随着老年人各项身体机能日渐下降,社区养老设施不仅要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和护理服务更是刚性需求,其次,社区养老设施中应与时俱进地设置多样化的文娱功能空间。但目前仍有很多社区的养老设施医疗设施依比较简陋,甚至有些社区还停留在只设有简单的医务室的阶段,没有足够的条件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急救和专业护理,随之相关的问题可能还会有缺乏高素质的护理服务人员。老年人的社会性比较弱,导致他们的孤独感强,所以为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设施中应设置文娱相关功能空间,丰富其精神生活。

1.3 社区养老设施利用率低

我国养老设施在发展前期常参考国外的养老设计经验,设置居住、日托、上门护理等功能,但根据后期使用情况发现,其中利用率最高的是居住功能,这取决于我国对养老设施的认知并不够全面具体,并且在现有政策的指导下,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对“面积”“床位数”这些硬性的物质空间和服务内容指标较为重视。这些原因造成日托等功能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同时有些社区只有部分附近居民知晓,由于位置隐蔽很难被其他老年人找到,并且他们之中有改造而成的养老空间,但空间不够科学合理,长期下来就被闲置。

2 社区养老

如今,很多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都向社区养老模式发展,例如英国的“社区照护”、日本“小规模,多功能”的社区养老设施、德国“多代屋”以及瑞典“去机构化”到社区养老等。我国从“9073”(以90%居家养老为基础,7%社区养老为依托,3%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的政策角度来看,机构养老只是“补充”,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才是发展的核心。

2.1 社区养老的优势

目前我国的养老问题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种是政府主导的传统养老院模式;第2种是政府主导,开发商参与,以养老公寓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的优势为将有限的配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但是常因双方沟通不到位致使后期使用出现问题;第3种是开发商主导的社区养老模式,社区保障体系完善,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和区别对待的关怀。社区养老在许多国家都是接受度较高的养老模式,老年人依旧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或社区中,享受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及心理慰藉。服务范围大概包括养老敬老服务、设立医疗保健用房、开设老年服务中心(老年食堂、购物中心、活动中心等)、开设老年课程等。

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相对成本较低,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居住、日托、上门服务等基本养老需要,又能减轻政府的压力;同时社区老年人可享受更个性化的服务,从而避免脱离原有社会关系,减轻他们的孤独感,有益于身心健康,从而实现健康养老。建设发展社区养老设施及社区综合性设施已经成为我国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国家相关政策鼓励

2013年9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其他社区服务的功能衔接,从而发挥综合效益。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再次明确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出到2020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破除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3 全龄化社区养老

“全龄化”社区的居住人群包括从新生儿到需要介护老年人的全年龄段人群,不同于城镇普通社区中无法满足照顾看护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的社区,同时也区别于一般的养老社区仅允许老年人入住的局限,功能更加多样化。“全龄化”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在这样的社区中养老,社区将老年人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实现老年人养老与医疗、康复、护理、助餐、家政等多元服务需求。

3.1 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启示

老年人和儿童在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上有很多存在共性的地方,并且基于我国国情和固有文化的影响下,至今还是有很多老年人与儿童同住的情况,其日常生活和行为轨迹高度重合,在一些时候可成为活动联合体。这种老幼共同生活的特征为研究全龄化社区的建设布局提供十分重要的视角。

1)行为模式 老年人的身体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感知系统、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3个方面,而儿童的这几方面也正处于发育阶段,因此,需要在设计中给予一些物理方面的刺激,例如增强色彩对他们的视觉刺激,增加安全防护措施,增多休息设施和逗留区域等;老年人和儿童由于身心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都比较小,但是对活动空间的要求又比较高,所以对相应的设施有一定依赖性;考虑到老年人和儿童都对社交有需求,偏向于集体或群体活动,故在设计中应尽量满足二者之间的交流需求,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综合性设计。

2)心理需求 老年人和儿童均对空间需要一定的归属感,情绪波动较大,老年人身体机能呈下降趋势,且大部分处于独自生活状态,退休后对大量的闲暇时间不适应,易产生孤独感;儿童的身心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家长还有很强的依赖感,因此二者都对心理需求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被关注的感觉。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功能性,更要满足“老有所为”和“幼有所乐”,营造和谐幸福的氛围。

3.2 全龄化社区养老优势

随着我国由“未富先老”转变为“边富边老”,老年人已经开始追求高品质老年生活,基础的身体照料设施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追求积极老龄化的时代,老年人同时也在追求心理和心智上的稳定和良好状态,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变老。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专家学者不断在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其中“全龄化”的概念逐渐被用在了社区养老体系中。不同年龄段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代际融合”式社区养老是具有现实价值的,鉴于我国正处在“421”与“422”家庭结构的大环境下,促进全龄化社区不仅对老年人和儿童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可解决养老资源有限的问题。

4 结语

本文基于我国社区养老设施现状总结其中问题,根据相关文献及国家政策分析,对老年人和儿童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总结概述,发现二者之间有很强的共性,所以将全龄化概念融入社区养老体系可多方面解决养老问题,既节省养老资源,又可满足老年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减少脱离社会和缺乏家人陪伴的孤独感,是一种可持续的养老模式,并为未来的社区养老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猜你喜欢

设施养老老年人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