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发展策略探究

2022-11-26胡赛涛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期
关键词:村落土地特色

胡赛涛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伴随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村衰落已成为全球问题,农村人口流失、土地荒废、文化衰落、经济贫困和环境破坏问题席卷全球。农村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保障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20年,我国保持60%以上的高速城镇化率,同时伴随着农村问题严峻。为应对农村问题,众多国家提出农村复兴、振兴和修复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与举措。我国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从原先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严重的农村问题。传统村落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地域特色的主要载体[1],承载着众多具有珍贵价值的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乡村振兴,是传统村落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村落是指具有一定历史内涵、科学艺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乡村聚落。目前,我国认定具有极强的乡土文化特征、区域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传统村落有近万个。但仍有数量众多因保存状态不佳但是保存着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历史建筑、建筑营造工艺与技术的传统村落没有得到认定。在城镇化浪潮中,我国的传统村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适宜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 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发展

乡村振兴是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所确定的战略目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至中央制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在1978—2035年这一时间段内,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城镇化率和“诺瑟姆”曲线,我国农村发展被分为3个阶段,即温饱型社会(1978—2005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5—2020年)和小康型社会(2020—2035年)。相应地,乡村区域功能系统划分为单一农业系统、多功能乡村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系统3种模式。

实现乡村振兴要重视农业生产、农村房屋空置、建设用地浪费、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农村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关系,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这个客观主题。要实现乡村的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对于传统村落而言,不仅是对村落空间和建筑单体进行更新改造利用,更重要的是关注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背后承载的众多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与地域特色文化价值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认真分析各个传统村落的特色与特点,并以此为基础,从乡村土地、生态、文化、产业和传统资源方面入手,将传统村落建设成为代表一张地域文化特色的魅力名片。

2 案例分析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一大批传统村落由于没有寻找到妥善的发展保护道路,遭到不可逆转的损坏[2]。除因不可控因素,如地质灾害和政府兴修水利能源工程导致的村落消亡外,绝大多数村落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

1)由于人口扩张生存空间受限,村民自发或半自发地对村落和居住建筑进行改造、更新和扩张,无序发展打破了其原有的传统文脉、村落格局、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秩序与平衡。村落内因建设性破坏,导致建筑风貌参差不齐、空间秩序杂乱无章。

例如在2014就已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江苏省常州市郑陆镇焦溪村,因村落扩张和村民无序改造,大量现代钢筋混凝土与古民居鱼龙混杂,新老建筑互不协调,村落景观节点遭到破坏,村民擅自拆改古民居、石板路上铺设水泥路等行为使村落风貌被严重破坏,将古朴典雅的传统村落氛围破坏殆尽。

2)由于工业冲击、快速城镇化浪潮导致人口与土地关系解构,人口流失、房屋空置、人口老龄化加速,致使人口结构不合理、乡村活力匮乏、村落衰败,大范围出现“空心村”“老龄化村”等现象。此现象的持续加剧,导致土地荒弃,村落萧条衰败。

例如在11年前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坐落于半山腰,属于具有独特村落格局的悬崖村。因村内资源匮乏,年轻人进入城市,只剩下数个老人独守村庄,属于典型的老龄化村和空心村。还有许多像王化沟村一样的传统村落,仿佛沧桑的老人,在原处默默地诉说着那过往的历史。

3)工业开发过度,使土地、空气等生态环境遭到污染,传统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且不能可持续发展[3],传统村落周边生态遭到破坏,打破“天人合一”的传统营造理念。

例如拥有600余年历史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三江村,村落在未被破坏前始终保持着“九桥、九庙、十三弄、七十二口井”的基本格局。21世纪初,三江村被纳入绍兴经开区规划后,村落格局与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上千家工厂的蜂拥而至,将该村的命运彻底改写。15年后,绝大多数人迁离故居,就像带不走的乡愁一样,最终湮灭在工业化浪潮之中。

4)当地政府对中央政策理解片面不到位,导致传统村落遭到自上而下的建设性破坏。当地政府出现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过度开发、以保护为由迁移传统村落内原村民等行为。

例如济南市章丘区有600余年村史的朱家峪村,具有“四山围双溪、四巷串古韵”和谐自然的村落格局。村落内拥有祠堂、民居、楼阁、古泉、古道等丰富的人文建筑,被称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后因相关部门对政策曲解,将全体村民迁出原村落,而后开展“博物馆”式景区,就此割断传统村落与其百年文化传承的联系。诸如此类还有河南方顶村、北京西郊杨家峪村等。

3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发展策略

3.1 激活土地经济

土地作为传统村落最根本的生产资料,要振兴乡村,关键在于“人口”,振兴土地资源促进产业兴旺和土地利用是根本出发点[4]。传统村落土地的显著特点就是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且分散、土地类型单一并且转换困难、土地收益低下,还有因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及土质破坏。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对传统村落必须进行土地整理、优化土地结构、改良土质等。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率先进行试点推广,将传统村落内废弃地进行整理、改良及重新利用。土地整理行动可以协调村民的现代化需求与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对村落的空间重构、组织重构、产业重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测算,通过“空心村”整治的举措能为国家提供1亿余亩耕地,此举为乡村转型和城镇空间重构带来契机。例如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村落开启“以粮换绿”的新型土地整治工程,此举不仅为生态恢复作出了贡献,而且还提高了经济收入,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冲沟整理优化土地结构与景观格局,并且通过扩展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复合型农业,发挥生产、生活、生态保护互促互补的积极作用。土地问题、经济问题是决定乡村能够得以振兴的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得以解决,乡村活力将得以重塑,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美好愿景将得以实现,对于广大传统村落将起到正反馈的作用,促进传统村落振兴持续推进。

3.2 恢复保护村落生态

基于人地关系的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村落周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换句话说,就是保护土地和环境治理,对传统村落周边的山川、河流、森林、湖泊、田地进行整体性保护及修复。对随意建设、名木古树买卖、古建筑及构件转卖、随意开挖国家自然资源、未经论证修建水坝及抽取山体和地下水资源、填塘、伐树等行为明令禁止,严格制定标准,严防乡村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对于村落周边生态环境已经受到破坏的情况,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导原则,立即停止破坏行为并划定传统村落生态红线,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的策略,实施封山育林、育沙育草、补水保湿等。同时及时调整并规划传统村落生态红线内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对村落、农田、草场、沙漠、池塘、湖泊、河流、矿场、交通、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整及布局。打破传统村落及其周边生态持续恶化的恶性循环,打造山清水秀、青山绿水的生态系统,完成传统村落生态振兴的目标。

3.3 精确认定传统资源

乡村振兴的实体是乡村,振兴乡村就要留住乡愁。对于传统村落认定资源特征、文化遗产,包括对方言俚语、村落历史、当地文化等资源价值进行认定标准落实。对于传统村落物质遗产,要施行精准保护,分析不同传统资源在村落发展和区域文化格局中所承载的价值地位,以核心价值特色为依据划定保护范围,对不同村落核心特色差异化制定措施,即不能过度保护造成资源浪费,也不能片面化保护,出现村落保护不到位的情况[5]。对于传统资源需要进行精准化保护、动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即精确化保护其资源本体与载体,动态化传承文化与内涵,创新性发展未来。对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文化资源要究其源探其本,找寻传统村落内保留的文化之“根”,披沙拣金,使其与时俱进,增强其生命力。例如,对传统建筑的传承,要做到传统建筑理念、营建技艺、建筑特色元素的延续、传承与创新。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对于传统建筑可以通过微介入、微更新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活态传承,对于文脉传承抱着精进不休的态度,灵活推进传统乡土建筑的保护发展。

3.4 社会参与激发土地活力

土地是传统村落立根之处,更是保障人民福祉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视角与背景下,通过乡村土地政策改革、适当转化土地属性,有计划地开放土地的社会性、创新驱动传统村落土地活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注入社会资本,在理性扩张的前提下开发旧村,塑造传统村落飞地,以激活近郊与远郊,创造混合功能新村。社会经济参与能进一步解决“空心村”、闲置地、低质地等土地资源问题,促进传统村落经济繁荣、产业繁荣。

3.5 发展特色保护模式

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比如利用古建筑、地域特色建筑、自然景观、风俗文化、农业工程、特色民俗等,发展地域特色建筑旅游、农业工程观光[6]、农业景观观光、传统农业体验、特色农产品开发、传统特色民俗体验等多种模式,共同激活村落。积极推广并发展特色新型保护模式及策略,发展特色农业、新型产业、优势农产品,提升村落特色,以此拉动经济,实现村落活态化发展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3.6 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战略推进

政策是实现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兴盛的第一导向和制度支撑。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积极推动政策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农地信贷政策改革、责任保护机制等一系列政策落实,加强土地利用,激发土地活力。政府作为坚强后盾,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传统村落健康稳定发展。在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战略的支持下,必然能实现传统村落人口、产业和土地的振兴。

4 结语

乡村振兴对传统村落的空间重塑、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土地、生态、传统村落资源、社会参与、发展模式和政策战略的多重作用,实现传统村落发展、转型和重构,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针对传统村落保护,通过激活土地、生态恢复、保护传统资源、开发新型发展模式和健全法律法规,施行战略推进的发展策略,协调传统村落与人、经济、文化、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传统村落得以发展保护,能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生命力,实现乡村繁荣振兴,传统村落将始终朝气蓬勃。

猜你喜欢

村落土地特色
我爱这土地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分土地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