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诊疗

2022-11-26巴依尔塔耿东升解国华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酮体产道围产期

巴依尔塔,李 杰,耿东升,解国华,王 浩

(1.通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通辽 028000;2.通辽市库伦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库伦 028200;3.通辽市库伦旗白音花镇人民政府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库伦 028200;4.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700;5.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1 奶牛酮病概述

奶牛酮病是一种多发于牧场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也称奶牛醋酮血症,是由于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代谢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1]。高血酮、低血糖和自身酸中毒为奶牛酮病的主要表现。这种疾病在大多数国家存在,对畜牧业的养殖效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

奶牛酮病根据病因分为两类,分别是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原发性酮病大多数因牧场饲养管理不当,造成奶牛能量代谢紊乱,机体内生成过多酮体而造成。继发性酮病大多数因为一些产后疾病,例如真胃变位、子宫炎、乳房炎等引起奶牛食欲下降[3]。

2 奶牛酮病症状

奶牛酮病分为亚临床型酮病和临床型酮病两种类型。亚临床型酮病的主要表现为病牛精神状态不佳,进食量减少,呼出的气体有轻微特殊的气味和前胃功能弛缓,产奶量明显下降[4-5]。有些患有亚临床型酮病的牛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是消化功能减退并伴有血酮值升高。临床型酮病会有较为明显的食欲减退和精神萎靡的症状,呼出的气体有明显的烂苹果味。此外,还有粪便干燥且附有肠黏膜的现象。有的牛会出现神经症状,且有攻击人的倾向。

3 病例诊断情况

3.1 病例的一般情况

2022年2月,通辽某牧场一头25月龄的初产母牛在分娩后第6天患病。初步检查显示,前胃功能迟滞,治疗前胃症状无明显疗效,观察发现奶牛的产奶量明显下降。奶牛的精神状态不佳,只吃少量干草料。在巡视奶牛舍时,牛舍中有特殊气味。另外,该病例由于引产时操作不当,有轻微的产道拉伤。其他各项体征表现良好,没有更多症状。

3.2 临床检查及特殊检查结果

3.2.1 病例的一般检查。临床检查显示,病牛体重450 kg,体温 37.5℃,心率 112次/min,呼吸频率 33次/min。视诊观察,奶牛精神状态不佳,被毛较乱,毛发略淡,有舔食附近地面的异嗜现象。牛鼻唇较为干燥,两侧腰肷窝有轻微凹陷。通过听诊检查瘤胃发现,瘤胃蠕动声较弱,有前胃弛缓的症状。检查人员将患病牛的口撑开,可闻到有微弱的烂苹果味。奶牛的尿液味道略重,排便的次数减少,产奶量明显下降。该牛没有攻击人的行为和精神亢奋等神经症状。检查产道黏膜有轻微损伤,触诊敏感。

3.2.2 试纸条对比检测。在清晨投料后,奶牛采食时锁定颈夹。待其自然排尿,及时收集尿液。收集牛只尿液大于10 mL。若不进行自然排尿,将人为小心刺激阴门下方,刺激牛只排尿。

通过目测,按照标签上的色标进行比较。试纸检测结果由黄白色变成紫红色,结合色卡比对判断可能为酮病。

3.2.3 血酮仪检测。血酮仪检测是牧场检测酮病最为快捷的常用方法,可根据血酮仪上的指标确定酮病类型。该病牛血酮的检测数据为2.1 mmol/L。

结合常规诊断、试纸条比对、血酮仪检测并分析其病因,该病例被诊断为奶牛亚临床型酮病。

4 病例治疗情况

对奶牛亚临床酮病的治疗应采用增糖、降酮的原则,即提高奶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降低奶牛血液中酮体浓度。

4.1 治疗方案

4.1.1 药物治疗。前3 d灌服丙二醇300 mL,肌肉注射复合维生素B 30 mL,静脉注射50%葡萄糖250 mL和30 mL科特壮(复方布他林)。此类药物可以使奶牛体内葡萄糖浓度升高,并有效避免瘤胃内发酵,进而缓解酮病。第4天牛只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并开始主动采食,但仍需巩固治疗。根据具体情况,牛只开始采食,糖类物质可以自行得到补充,从奶牛应激方面考虑可以不再进行静脉注射。使用中药制剂和灌服丙二醇进行治疗。牧场采用健胃散500 g(山楂5份,麦芽5份,槟榔1份,六神曲5份),酵母菌片100粒,人工盐100 g,碳酸氢钠100 g,丙二醇300 mL,连续使用2 d。根据前5 d的综合用药疗效,第6天再次采血进行血酮检测,血液中酮体浓度为0.9 mmol/L,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4.1.2 治疗原发病。在应用上述治疗方案的同时,应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该病例奶牛因在引产时胎儿过大,助产时引起产道黏膜损伤。观察发现,奶牛产道为一级损伤,属于轻型。对其进行治疗:用灭菌纱布擦拭产道壁层,再用灭菌生理盐水进行清洗,5%碘酊涂抹黏膜,最后涂抹抗生素,连续治疗3 d。

4.2 预后和转归

通过有计划的治疗,奶牛精神状态良好,呼出气体没有特殊气味并且采食状态恢复正常,产道也逐渐恢复正常,泌乳量逐步上升。进而判定奶牛已治愈并将治愈情况上报牧场系统。

5 讨论

该例奶牛的患病类型是继发性酮病,因为奶牛在分娩中产道受到拉伤,分娩后没有及时进行产道消毒和处理,导致奶牛食欲下降,进而引发酮病。

5.1 防治措施

5.1.1 饲养方面。奶牛酮病主要是由于饲养方法不当和饲料中营养搭配不合理,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紊乱进而引发的。在饲喂青绿饲料时应检测饲料中的丁酸成分,丁酸含量过高也可导致奶牛酮病。在饲料中可多添加一些丙酸钙和精饲料,进而补充奶牛体内葡萄糖的糖前体物。因此,制定科学饲料配方可以有效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病率。

在奶牛进入干乳期后,需给奶牛饲喂足够的富含纤维素的饲料,以增加瘤胃蠕动,从而促进消化。在奶牛进入围产期后,不应随意更改饲料。因为饲料一旦改变,对奶牛食欲会有所影响,进而影响牧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工作。从奶牛出生前1个月至奶牛产犊及泌乳期应逐渐增加能量供应。此外,应适当添加舔砖并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5.1.2 管理方面。应加强牧场日常管理,对奶牛定期检测。对妊娠7~8月的奶牛进行血糖监测。对于低血糖奶牛应补充糖原物质(丙二醇、丙酸钙)以预防酮病。在奶牛产后3~15 d,应每周进行血酮检测,根据血酮值对有酮病症状的奶牛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奶牛是否患有脂肪肝,如果奶牛肝脏脂肪堆积严重,则酮病很难治愈[6-7]。应时刻关注奶牛的体况并根据体况进行评分。在分娩前保持奶牛的体重适中。对于过胖的奶牛应将其赶入运动场,使其适当运动。对于过瘦的奶牛应单独添加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增重。围产期是牧场饲养奶牛的重要时期。做好围产期管理,可以降低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和新生犊牛死亡数。在围产期应适当提高奶牛的食欲,饲喂奶牛平时爱吃的饲料,在妊娠后期逐渐添加生糖物质[8]。对于因产后疼痛导致食欲下降的奶牛应及时在产后注射美达佳或者其他镇痛消炎类药物,降低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奶牛会因为周围环境的改变和人为因素出现应激反应。应激奶牛表现为食欲减退、免疫力下降,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牧场应制定好管理计划,适当减少巡舍次数。减少对围产期奶牛的转群次数,保证奶牛充分休息且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毒通风。

5.1.3 治疗原发病方面。对于奶牛产后继发的疾病也应立即进行治疗,避免因为产后疾病的发生影响奶牛食欲引发酮病。奶牛进食不足会导致体内葡萄糖含量下降,体内的游离脂肪酸及酮体含量升高,进而引发酮病[8]。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奶牛产后疾病对于牧场生产是非常必要的。在产后让奶牛多饮水,饲喂干草料,可以避免因产后真胃变位而引发的继发性奶牛酮病。

5.2 发病原因分析

5.2.1 原发性酮病的发病原因。饲养管理不当。奶牛酮病易发于泌乳早期,尤其是奶牛分娩后的1~3周。因为奶牛产后能量消耗大且饲料中的含糖量偏低,饲料的营养比例不平衡造成奶牛体内的糖分含量不足,进而导致奶牛体内动用过多脂肪生成了过多酮体,致使机体的能量代谢紊乱引发原发性酮病。奶牛过度肥胖。奶牛摄食过多富含高脂肪的饲料,造成奶牛体内脂肪堆积,从而干扰了奶牛体内的正常内分泌机能,致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造成了奶牛过度肥胖,进而不能正常向机体供应糖分导致酮病的发生。营养摄入不足时,由于缺少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导致奶牛的糖代谢能力下降,从而使酮体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5.2.2 继发性酮病的发病原因。继发奶牛酮病的原因大多是奶牛产后护理不当,没有及时控制奶牛产后疾病或者操作不规范引发的感染,这会引起奶牛的食欲下降进而使体内脂肪代谢紊乱,酮体分泌过多而引发继发性奶牛酮病[2]。该病例则是因为奶牛产后患有产道拉伤,进而导致食欲下降引发酮病。

5.3 发病类型分析

奶牛酮病主要有临床型酮病和亚临床型酮病两种,亚临床型酮病发病率较临床型酮病高。亚临床型酮病的症状不明显,易导致管理人员忽视对患病奶牛的治疗。此外,亚临床型酮病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进一步影响牧场的经济效益。对此,结合在通辽某牧场2022年2月5日至3月18日有20头奶牛患酮病,其中有13头是亚临床型酮病,7头是临床型酮病,得出结论,对于奶牛酮病的诊断并不能通过临床表现确诊。因为亚临床型奶牛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有些奶牛会出现呼出有轻微特殊气味的气体和轻度消化不良症状,但有些奶牛不表现症状,只是产奶量下降。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亚临床型酮病的预防,牧场要定期对产后奶牛进行血酮值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治疗。

5.4 发病时间段分析

奶牛酮病发生的时间段各不相同。通辽某牧场2022年2月5日至3月18日有20头奶牛患酮病,有7头奶牛在产后前2周发病,患亚临床型酮病的奶牛有5头,患临床型酮病的奶牛有2头。有11头奶牛在产后2~4周发病,患亚临床型酮病的奶牛有7头,患临床型酮病的奶牛有4头。有2头奶牛在产后4~6周发病,患亚临床型酮病的奶牛1头,患临床型酮病的奶牛1头。

在该牧场20头现有的奶牛中,酮病多发生于产后4周,且该牧场中的妊娠奶牛皆为初产奶牛。基于分析,需要做好对初产奶牛产后4周内的护理,进而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将奶牛酮病的发病率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该例因产后拉伤导致继发型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奶牛,通过5 d的对症治疗,血酮值回归正常,预后良好。

猜你喜欢

酮体产道围产期
阴道分娩产妇产道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观察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全程优质护理在自然分娩初产妇围产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尿酮体“±”或“+”代表啥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妊娠合并酮体代谢异常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围产期时间定义
结合实践谈论关于母猪产道疾病的防治
外用甲硝唑对牛、羊产道疾病的治疗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