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发展战略规划引领一流大学建设探析
——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2022-11-26王平祥

中国农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战略规划规划发展

王平祥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1]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时期,高校迫切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总体要求,谋划编制好“双一流”建设视域下蕴含高等教育理论和内涵、彰显战略思想高度和格局、体现大学之道和“国之大者”情怀的“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并有效落地实施,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建设一流大学体系,是目前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 发展战略规划的内涵探析

“战略(strategy)”概念主要来源于军事,是智慧和谋略的象征。《辞海》认为战略主要指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全局性问题的研判,在一段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通过成员共同努力得以实现。我国军事战略思想蕴涵着天文地理、大道大义的深刻哲理,核心是关于战略问题的朴素唯物论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变化之道和阴阳之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战国时代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毛泽东军事思想等,充分体现了一流的战略思想。

梳理文献发现,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更多集中在概念特征、路径方法、问题建议等方面。关于发展战略规划价值追求、理论研究和内涵解析等方面主要以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等为代表。当前大学发展战略价值追求具有“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融合、产学研融合、科教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等鲜明特点。刘献君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融合转变;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到产学研三足鼎立融合转变;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到科学和人文教育融合转变的过程[2]。周光礼也提出了大学战略规划的思想、定位、目标等问题,内涵探析更趋实战化,都是科学编制战略规划的基础、关键和核心。

发展战略规划核心价值内涵究竟是什么?研究认为主要体现在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成果导向和文化孕育方面。即始终坚持价值引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立德树人是大学根本任务,以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和一辈子幸福为中心,培养能够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成果导向必须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原始创新能力,产出一流成果;文化孕育就是指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涵养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育人品性,塑造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学术品貌,坚定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文化品位,建设具有时代特征、高校特色的高品位大学文化。

国内外大学发展实践表明,发展战略规划对于引领大学高质量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引领大学价值追求。朱乐平指出,这种价值追求就是实现大学发展使命愿景、营造大学共同治理文化、提升大学发展竞争优势[3]。二是构建中国特色化具有校本痕迹的新发展格局。别敦荣指出,这种新发展格局就是一个科学蓝图,从实际出发,尊重自身生命周期发展阶段要求,聚焦常规办学和战略办学方面,科学谋划高质量发展蓝图,做好发展愿景、路线图和施工图设计,以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形成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和技术供给下的有效行动框架。厘清大学发展战略思想需要回答十个关键问题:大学使命与战略定位、中长期发展目标体系、战略优先、学校发展路径选择、办学规模、优先发展学科领域、卓越教师队伍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经费拓展渠道、组织管理创新[4]。四是以战略规划带动发展模式转型。别敦荣指出,通过科学战略规划转变高校“无目标”发展模式、“指令”发展模式、“模糊”发展模式、“紊乱”发展模式,推进多元文化汇聚的高校构建自主性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科学发展和有效发展[5]。

综上所述,“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有战略引领,方可规“图”划“景”。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承载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历史使命,必须对未来发展“全景”科学规划,这事关《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五大建设和五大改革任务高质量实现,事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规划专家菲利普·库姆斯研究指出,通过对教育发展进程进行理性系统分析,可以使教育更有效、更经济地满足学生及社会发展需要[6]。刘献君教授认为,发展战略规划是具有全局性的总体思考与设计,完整的发展战略规划包括机遇与挑战分析、问题导向、指导思想、目标、重点、举措等内容[7]。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必须有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普适性、差异性、传承性等。

二、 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特质

纵观高校“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均具有坚持战略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开放创新、坚持统筹衔接等共性特征。以下从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发展主题、实施举措四个维度进行简要分析。

(一) 指导思想体现普适性和差异性

指导思想是基于战略规划理论支撑,统一于方法论和矛盾论,追求实事求是思维方式和指引模式。高校发展规划战略思想首要体现普适性,即高等教育自身所承担的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通过系统梳理中世纪法国巴黎大学,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20世纪英美国家的牛津、剑桥、哈佛大学等,以及我国当前正在奋力推进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历程,战略规划和改革发展中均具有普适性特征,亦即学术引领、使命坚守、自主管理、人文熏陶、国际合作交流等。指导思想更要体现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一所高校独辟蹊径、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实现变轨超车中从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从表层改革延伸到深层改革的重要力量。战略规划思想没有差异性,一所高校就不可能制定高质量战略规划,因此,必须立足当下,差异化发展。

(二) 发展定位体现科学性和适度性

发展定位根植于教育属性、价值导向、发展目标和改革路径等,是依附于高校办学定位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沉淀、凝练出的一种价值追求,最终落脚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因此,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不仅只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更要在核心价值导向下,让广大师生以能够切身感受的举措与成绩、阶段目标与奋斗、持续统筹与谋划来设计落实[8],因为使命实现源于战略的科学定位和规划的科学编制。但是,科学编制战略规划更要体现适度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切忌好高骛远。根据高校资源禀赋聚精会神走好脚下的路,谋划未来的路。适度性重要的体现就是通过科学的规划编制,形成国家战略实施刚性要求、学校事业发展柔性需求与办学资源禀赋阶段特征相得益彰的改革发展格局,物化为对办学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行动纲领和落实方案。

(三) 发展主题体现时代性和传承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确立了普适性和差异性的战略思想,发展战略主题便是战略规划关键,是战略规划编制的支撑导向,必须吻合时代背景,维系大学宗旨。吻合时代背景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站在新时代宏大背景中思考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着力解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维系大学宗旨简言之就是《大学》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战略规划主题还要体现传承性,即运用历史思维有机融合历史、当前和未来。用历史眼光看发展规律能够促进高校精准把握方向,在总结历史、把握规律、认清形势基础上推进改革。高质量编制战略规划必须全面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放眼未来,从中国梦历史方位,站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关系角度思考高校改革发展。

(四) 实施举措要有系统性和动态性

高校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规划实施必须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关联效应,统筹考虑与国家、区域、行业规划衔接,与贯彻落实学校长期积淀的改革发展特质、“双一流”建设、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衔接,学校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学院规划衔接,确保彼此政策协同、改革协同、发展协同,构建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但是,规划系统性和实施系统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战略规划生成、发展、完善是动态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补充。高校制定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开展定期检查,目的就是通过阶段性总结,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影响和制约动态调整发展目标、实施举措、预期成效,及时调整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不适性,及时处理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避免因惯性行为和政策惰性阻碍学校发展[9]。

三、 华中农业大学以战略规划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实践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展战略规划如何高质量引领大学建设,是高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关键。华中农业大学紧扣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成果导向,突出前瞻性、创新性、延续性,统筹衔接“双一流”建设和教育评价改革,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动态管理”原则,在组织领导、同频共振、资源整合、优势特色和卓越文化上强化“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有效实施。

(一) 强化组织领导,分层分类推进战略规划执行

本质上讲,战略规划实施比编制更重要。规划编制质量再高,实施过程不能落实落地,规划将成为空中楼阁。华中农业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战略规划执行领导小组,加强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落地落实,形成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学院规划、年度计划等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专项规划、学院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同时,对台账式分解规划总体目标任务,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强化激励和问责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实施年度自查、中期检查和期末评估考核制度,以及校外专家评估和国际咨询委员会专家评估机制。同时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衔接协调,将检查评估结果纳入学校二级单位目标绩效考核、资源配置和领导班子考核范畴。

(二) 强化同频共振,推进战略规划与“双一流”建设同向同行

随着粮食安全、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发展面临生物种业、耕地保护、低碳循环绿色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以及经济强省、科技强省、农业强省、生态强省建设不断推进。华中农业大学按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以同指导思想、同改革路径、同考核体系来统筹推进“十四五”战略规划实施与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国家急需、坚持特色一流、保持战略定力,以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科,围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布局创新链、汇聚人才链、强化治理链。合理设定学校各领域建设近期、中远期目标,制定2021—2025年任务清单及考核指标,形成政策协同、改革协同、发展协同,构建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有机统一体系,力求发挥1+1≥2的巨大能效。

(三) 强化资源整合,科学统筹配置各种办学资源

发展战略规划落地实施并能产生较大改革成果,必须有足额的经费投入、丰富的资源匹配,不然再好的规划在落实过程中也会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科学统筹配置各种办学资源,是战略规划高质量实施的基本保障。本文认为,高校办学资源主要来源三个渠道:一是基础性资源,是国家根据高校办学规模核定财政拨款和政策投入,在当前控制规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情况下,大幅提升基础性资源难度较大。二是衍生性资源,需要高校通过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等途径来拓展办学资源,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共性发展模式之一。三是发展性资源,是高校瞄准社会,依托企业通过成果转化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很多高校办学已经摆脱基础性资源和衍生性资源依赖,靠发展性资源保障超速改革发展。高校在基础性资源基础上,如何大力拓展衍生性资源和发展性资源,是高质量执行战略规划实现变轨超车快速发展重要手段。华中农业大学在“十四五”规划执行中,以基础性资源为基础,强化衍生性资源和发展性资源筹措战略谋划,建立多层次、全方位资源筹措渠道和科学配置机制。全面加强与政府、企业紧密合作,大力推进交叉科学研究院、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神农架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等建设。与大北农集团合作共建湖北洪山实验室,以提供充足且对人类(营养、安全)、地球(降低化肥使用、减少饲养污染)都有益的食品为总体目标,突破优良种质资源狭窄、原创育种理论和技术缺乏、技术推广应用有限等关键核心问题,推进农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种业振兴、粮食安全,打造“武汉·中国种都”“洪山·中国种芯”;与京东科技集团共建数字农业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正大集团筹建未来食品产业学院,与临夏、恩施、随州、房县等共建共享区域特色农业研究院;围绕湖北农业“十大产业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荆楚行”,实现17个地市州、17个学院(部)全覆盖,打造成果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引领性示范区,争取更多资源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四) 强化优势特色,推动学校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要在事业改革的“契入点”上精准把控、“着力点”上科学布局和“优势点”上重点推进等方面下功夫。华中农业大学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布局,用有限的资源厚植“十四五”规划优势点,以更实战略举措支撑“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战略目标实现。厚植“十四五”规划优势点,既看“点”,也看“面”:“十四五”规划关键“点”就是第五轮学科评估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一流学科带动辐射全局,形成特色和优势,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厚植“十四五”规划优势点,既看“表”,还看“里”: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破解制约华中农业大学“十四五”甚至更长阶段改革发展瓶颈问题。厚植“十四五”规划优势点,既看“形”,更看“势”:“形”就是学校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和宝贵经验,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嘱托,“势”就是大学之外而又密切关联的国内外新格局、科技新突破、经济新结构、社会新需求,更是建设世界教育强国新目标。华中农业大学强化“点”“面”结合,“表”“里”互通,“形”“势”相融,推动“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契入点、着力点、优势点三管齐下,形成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优势特色鲜明,农学、理学、工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布局合理、融合共生、支撑发展的生态体系。对标世界一流,建设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一流学科,打造世界一流学科高峰;发挥优势学科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食品营养与健康、农业生态与环境、公共管理与乡村治理、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等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布局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世界一流创新高地;以“高精尖新缺”为导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等等新兴交叉学科,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支撑学校人才培养和融合创新能力。

(五) 孕育卓越文化,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力量。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作为涵育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文化,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五育融合”“三全育人”,构建全人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在一流文化建设过程中,核心是以一流文化引领师生构建融乐育人体系,形成师生价值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教育共同体。华中农业大学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具有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为此,华中农业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和一辈子幸福为中心,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依托文化建设委员会推进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研究,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华农特色的“三品”文化(育人品性、学术品貌、文化品位),植根“三全育人”,构建师生融乐育人体系,培育新时代一流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持续推进文化建设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展示型向参与型转变、娱乐型向涵育型转变和品牌型向常态型转变,开展 “两季三节”等高品质文化育人活动,“狮山文谷”发展壮大,建设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大学。先后出版《华中农业大学发展纪实(2008—2018)》《狮子山讲坛》等一批校本文化成果,首次发布文化建设白皮书——《华中农业大学文化建设白皮书(2019年)》,3次获评“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四、 结语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疫情,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高等教育在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和核心地位日益凸显。世界怎么了?人类将向何处去?面对未来世界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高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回答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十四五”规划实际上是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要求,对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描绘蓝图的再次细化,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重大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交汇期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关涉世界一流人才的培养,关涉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现,关涉国家诸多重大战略高质量实施。高等学校要有战略定力和自信,心怀“国之大者”,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一体谋划、一体组织、一体实施、一体考核过程中,突出卓越意识、质量意识、战略意识、人本意识、融通意识,引领指导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助力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探索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战略规划规划发展
企业战略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国有企业战略规划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2D+3I”五步构建企业战略规划全景模式研究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