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党建+N”育人新模式建设研究*

2022-11-26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佳薷

区域治理 2022年36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思政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王佳薷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依借“大协同·全贯通·强融合”的“大思政”格局,以思政教育为核心,以大思政理念推进工作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着力打造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党建+N”育人模式,通过“党建+N”育人模式把党的伟大成就转化为生动教材,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实现育人模式新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党建+N”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党建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的具体体现,是开展高校党建的重要抓手;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实现党的领导功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建党百年之际,各高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并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集中力量抓好高校党建,不断强化抓党建主业主责意识,坚持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相统一,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使高校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并且各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育人工作,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紧密结合,探索构建“党建+N”新模式,构建党组织与各方面的双向联系与配合,并引导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参与其中,在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润化党员心,真正做到了让党建工作有载体,将党建工作作为育人“大熔炉”,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阵地,切实提升了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

(二)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实走深

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地是学在课堂,运用最基础的政治理论学习园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心灵,现阶段更是利用“党建+N”模式,将传统思政与党建创新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党建+N”的同向同行上下功夫,既要有党性宗旨教育,又要有专业知识培训;既要严格贯彻落实大思政政策精神,又要融入“党建+N”特色,体现思想性和时代性、实用性和实践性。[2]通过“党建+N”模式,构建在大思政格局下的“党建+N”协同化工作体系,将思政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统一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借用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创新思政等育人平台,多措并举推进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党建品牌活动辐射示范、党建育人持续发力,对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两层面”深度融合,打造出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鲜活起来,更“接地气”非常有益。[3]

(三)有利于助推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有用人才的培养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大思政格局下的“党建+N”协同化工作体系,最大的优势就是实现了党员和青年人才的互动化、双向式培养工作机制,通过各方面全方位发展培养,充分发挥党组织培养优秀青年、凝聚优秀青年的优势,把优秀大学生培养成党员,将优秀青年聚集到党组织中来,再将吸收的优秀青年党员培养成人才,使党员成才、人才入党,让党员身份成为他们的荣誉标签、光荣象征,让党的思想和精神成为他们的航向指引,积极培育以他们为榜样的争优争先氛围,引领高校青年学生全面拥护党的领导,全面在党的指引下开展工作。因此,只有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指导,将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起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政治素养优良、理论素养扎实、作风素养过硬的有用人才。

二、“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党建+N”育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建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引领力弱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在此过程中社会和文化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压的问题凸现出来,社会的变化给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错综复杂的新情况。受功利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对加入党组织的热情远远高于思政课的学习,这一矛盾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入党动机复杂,政治价值观淡薄,思政教育不到位,大学生党建工作自然就失去了根。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基地,在当前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党建工作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空前挑战,学生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危及广大青年学子的身心健康、削弱高等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利于教育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一些高校党建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的问题显而易见。[4]

(二)大思政与高校党建未形成合力,融合度低

近年来在党的相关要求下,“大思政”逐渐成为各高校认同的一种全员育人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体系,更是一种“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育人格局。但是,在各高校开展此项工作进程中,多是只要求一些任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课堂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且并无相关教育培训及专家指导,任课教师只能根据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单薄的政治理论知识和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堂内容中简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长久以往,教师最终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也是有限的,且并未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只需让学生学习一些思想政治理论即可,很难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灵活应用,进而影响大思政格局的建设,更不利于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融合。

而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是培养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双重过关的大学生,但部分高校党委没有做好顶层设计的思考,忽视了“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的建设”,又“如何以党建工作为载体,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多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影响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发力。[5]由此,高校党委下属各部门之间出现独立工作、各司其职的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鉴于管理部门与党建部门的合作程度尚不够高,前者以依托相关课程和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主,后者则以培养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及其余党建工作为主,相互融合联动较少。

(三)“党建+N”建设思考不够,创新性弱

在党建引领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育人改革机制和措施不断深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党建工作是我国高校独有的政治优势,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保证。新时代下高校“党建+N”如何“加”出成效,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政治核心作用,是摆在党建理论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传统的党建工作“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不论是负责党务工作的组织部,二级学院党委,还是基层党组织,除负责日常基础的培养发展党员、开展规定的党日活动和学习等,并无对于党建育人工作的太多创新性的整体思考,这不利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及实践创新教育,很难培养多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人才。

首先,“党建+N”模式的新建设发力不足,多是短期培育。“党建+N”模式并不天然是解决育人模式创新性不足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走实走深的良方,只有在契合长远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需要的基础上谋篇布局,才不至于成为“瞎折腾”。部分高校党建部门和党组织的“党建+N”新模式建设的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不强,多为应付临时性的工作任务,育人模式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而且当基层党委书记和基层党支部书记进行人员调整时,通常会根据个人思路方式,进行新的模式的创建,致使初有成效的培育面临推翻重组的可能。其次,“党建+N”模式的新建设趋同性强,特色凝练不够。因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部分高校在“党建+N”模式的建设上易受趋同性左右,缺乏个性,高校党委疏于与社会企业、社区等组织联系,学院也未能将专业特色的发力点与党建结合,导致实际实践结合过弱,育人模式价值不高。特别是有些基层党组织片面追求“高、大、全”,更易造成个性缺失,趋同化明显,最终导致育人模式的低水平雷同,含金量不够。

三、“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党建+N”育人模式的路径

(一)强化党建引领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

高校应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抓手,形成以阵地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作保障、贴近实际、全员参与的长效育人机制,党组织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决不让错误思想乘虚而入而改变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院党委通过部署建立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学风、思想作风的引导,面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一目标,强化政治、思想和价值引领,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部门和院(部)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构筑全校范围思政工作管理合力、载体合力和责任合力奠定牢固基石。

(二)健全融合理念,推动高校思政与党建融合发展

为切实落实育人体系,首先应进行职能融合。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紧密相连,党建工作为思政工作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思政工作是检验党建工作效果的重要方式。全面加强学校党建,将其融入和内嵌到思政教育工作全过程,理顺融合育人体制。按照与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管党建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完善思政管理部门和党建部门工作职责,采取“思政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党建部门—二级学院”管理方式,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切实落实二级学院各方面的责任任务,畅通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筑牢党的根基,根据高校办学规模、党员人数合理设置党组织工作机构,完善学校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明确学校党组织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领导职责;强化党组织力量配备,推行党组织与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选优配强专职党务工作人员比照学校同级行政管理人员落实待遇,为打造思政课建设的坚强阵地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其次,从发展的动力与改革的需求、治理和运行的方式方法、科学的规律和正确的原则三方面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找准融合育人的突破口,融合党建工作、思政教育两支队伍的理论和实践专长,通过以讲促学、以老带新等机制,逐步培养吸收年轻思政课教师、党团干部与专职辅导员,推动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思政讲师团队,构建“党员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一体化教育网格,营造“全校一盘棋,躬耕一片田”的思政教育氛围,切实做到“围绕思政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思政”,变“两张皮”为“一盘棋”;引导讲师团队采取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专题答疑等多种形式,为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指引方向,照亮学生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

(三)建设“党建+思政工作团队+专业+实践服务”一体化模式,提升新时代党建工作质量

以“一流党建推进一流人才培养”为引擎,依托“党建+N”工作模式,即构建“党建+思政工作团队”阵地建设、“党建+专业”机制、“党建+实践服务”品牌等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党建+思政工作团队”形成一种阵地建设。把“我”变成“我们”,建立以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为主体的大学生“党建+思政工作团队”。在思政工作团队中,分专人负责思政教育、专人负责理论研究、专人负责传统文化,团队一起研究如何把党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

“党建+专业”形成一种机制。始终推进“党建”与“学科专业”的融合,让党建与学院发展合一而为。在基层党建方面,学院党委要求各党支部围绕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抓党建促发展,把党的建设放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去思考,放到日常工作中去安排,压实党建,实功实作,将党支部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相融合、与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相融合、与科研团队建设目标相融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使党建工作与课程科研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时,党委应不断探索并持续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将所有业务党支部书记都选配为“双带头人”,要求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进科研项目的研究探索,真正实现党务和学科专业同向发力、联动提升,发挥“头雁效应”,起到引领和表率作用。

“党建+实践服务”形成一种品牌。探索构建“党建+实践服务”新模式,实践服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实践环节、作为行走的思政课,通过构建校地合作、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实践服务合作模式,将组织育人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把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服务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志愿服务供给与社会公益需求结合起来,组建面向社会的公益性质实践服务平台,构建党支部与团队的双向联系,引导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参与其中,一方面真正做到让支部党建工作有载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阵地;另一方面又为实践服务队源源不断输送优秀成员,激发团队实践服务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能够在实践帮扶过程中,更加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为实践育人注入了新动能,能够取得“实践服务先行、校地共建共赢”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思政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