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效能提升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和逻辑理路*
2022-11-26任映红
任映红
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一个宝贵的历史经验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坚守人民性价值追求,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逐渐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202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战胜了新冠肺炎疫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在当前,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疾仍然存在。“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4 223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50 362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01 224人。”(1)王昊魁:《2021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4 223起》,《光明日报》2022年1月28日。这表明,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着人民情怀不深、人民立场不坚定、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领域治理仍存在多重掣肘,影响治理效能整体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6页。厘清国家治理与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逻辑、发展全过程民主以保证人民治理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形塑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深入探讨坚持人民至上以提升治理效能的逻辑理路,对于在新征程上应对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取得更大治理效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国家治理效能与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关联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国家治理效能与坚持人民至上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治理”强调与制度的有机结合,比“管理”更能在治国理政的主体结构、体制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体现现代性。“效能”即效用和能力,体现为效率、效果、效益、作用和能力,内蕴目标选择的正确性、组织活动的合法性、组织成效的满意度等等。治理效能是组织内部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效用和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性。政党、政府、社会、公众(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治理,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在多主体共治中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认同、减少阻抗、提升效率。二是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善治性。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三是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推进治理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等,尤其是推进全过程民主。
提升治理效能意义十分重大。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着眼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建构一整套制度体系,提升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集中体现价值导向、治理理念是否正确,国家制度优劣、执行能力强弱,治理效能大小。“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04、105页。我们已经拥有党性、人民性和科学性兼备的较完备的国家制度体系,但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坚持人民至上是指心中装着人民、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立场和行为的总称。坚持人民至上在国家治理中,主要表现为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人民主体、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和行动。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站在人民立场上思考问题、关注人民大众诉求、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站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立场上,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宽广的人类关怀,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思想伟力。坚持人民至上是百年大党始终如一的主体自觉。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深蕴人民性的主体自觉和价值追求。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之武器、理论之精华、实践之智慧,是百年大党事业胜利的成功密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④⑥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6、35、137、35页。
国家治理中深蕴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首先,国家治理要坚守人民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6)③⑥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6、35、137、35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0页。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8)③④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6、35、137、35页。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性成为治理主体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成为推动国家善治的内生动力。其次,国家治理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统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9)③④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6、35、137、35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从治理过程中获得利益,是国家治理的价值追求。面对思想观念变化、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结构变迁,执政党努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找到体现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形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心理体认、信仰追求、制度体系、行为准则和治理方案,坚持人民至上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价值统领。第三,人民是治理能力和成效的评判者。“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42页。。治理能力的高下,治理效能的优劣,人民最有发言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8页。衡量国家治理中是否坚持人民至上,要看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是否得到全力保护,是否救民于灾难之中,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全力以赴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执政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只能由人民来评判。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保证人民治理主体地位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高度,进一步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申了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基底色,彰显了保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了13个方面的重大成就,在政治建设上主要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9页。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沟通协调、动员激励、规范约束,促进多元利益主体协商共赢,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契合民意,形成良好治理秩序和状态。
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人民民主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主要为了投票选举的“非全过程”“一次性消费”模式民主而言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民主的持续性和完整性。民主的原则和精神贯穿到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一种政治理念,是一种制度规范,更是一种政治行为的遵循。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人民不仅进行选举,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社会管理,由此能够把过程民主和结果民主、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统一起来。通过积极建构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体系,依靠制度的力量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13)桑玉成:《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由之路》,《光明日报》2021年8月28日。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到监督的全过程,意味着人人享有平等地位和权利保障,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多元主体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构成了全方位立体的平等协商的现代治理体系,拓展了人民民主新形态,从而能充分发挥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主体地位。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变革中的决定力量,揭示了人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党从成立起就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呼声,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14)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0、76页。新中国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01页。,“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16)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0、76页人民民主体现人民意志、确保人民主体,讲求形式、内容与功能的统一。民主不仅体现在价值追求、政策导向上,还体现在制度设计、运行程序上。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党把人民作为历史主体、价值主体、认识主体、实践主体,逐步构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治理主体,是政治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民主恳谈会、民主议事会、决策听证会等多种“有事好商量”民主协商机制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统领。
三、以人民为中心形塑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
制度与治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制度是一种规则规范,是治理赖以运行的基础、依据。治理必须在制度基础上进行。国家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如何、巩固完善与否、成熟定型程度,最终都会体现在治理成效上。“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1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8页。制度可以有效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之间的张力,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18)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9、137页。这一重要观点把制度优势、制度竞争聚焦在治理效能上。制度优势来自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在国家治理系列制度设计中,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立场,来激发治理活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了“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如提出了“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彰显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人民情怀厚植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都是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1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页。,明确了制度在治理中的地位和我国制度优势。
以人民为中心是国家治理制度的厚重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和治理体系的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深厚中华文化、植根中国大地,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意愿,深得人民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89页。民生无小事。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民生问题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切,如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环境、公平等,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21)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9、137页。顺应民心、致力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是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本路径,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源泉。
以人民为中心是优质高效治理的重要保证。制度有发展的内在逻辑。简约高效的治理主要表现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有优良的制度作保证,体现出制度的优越性,卓越的国家治理功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及时回应人民所需所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要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政府在教育文化、法律服务、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职能,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体系,为新征程奠定雄厚的制度基础,提供强大的制度支撑。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的基层治理中,治理的“碎片化”“原子化”、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方式落伍、职能空转等现象仍然存在,影响基层治理整体合力的形成。又如,各地实施了许多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出现一些“面子工程”“蜗牛工程”“烂尾工程”等劳民伤财的现象,迫切需要从制度上来监督、约束和保证民生工程切实惠及百姓。立足构建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既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更要全面梳理妨碍制度优越性发挥的掣肘、难题和瓶颈,对现实存在的治理问题作出制度性回应,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防止基层出现治理效能的边际递减,避免治理效果的“内卷化”。要把制度自信和制度完善有机结合,推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用简约高效优质的治理效能,防范化解风险,解决困扰挑战,普惠社会各群体,保证政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以人民为中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民意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页。“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7页。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人民为根基血脉的使命驱动型政党。一个政权离开人民支持是立不住的,人民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是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依靠。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立足于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集民智、汇民力、聚民心,制定实施正确政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治理能力,坚实执政基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2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过主体性的对象化劳动,创造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成果;坚持走群众路线,与人民风雨同舟,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发挥其蕴藏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大的历史伟业、治理奇迹。
四、坚持人民至上以提升治理效能的逻辑理路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扩大治理参与;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进治理公平;加强政治信任建设,汇聚治理合力;着力整治顽瘴痼疾,提升治理绩效,是党在坚持人民至上中推进现代国家治理质量效能提升的逻辑理路。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扩大治理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8页。公民参与国家社会治理是宪法赋予的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是责任义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在治理中要有积极广泛的政治参与和真实有效的民意表达。《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26)《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485页。,是对公共权威施加影响的自觉活动。公民在政治活动、政治决策、政治监督等过程中,有无参与权力、参与程度效果如何,可以衡量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分量。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人们之所以参与政治,是建立在切身利益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出于本能、理性、理智这些虚无缥缈的精神原因。对政治行为进行利益还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的一个基本视角。(28)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促进政治参与就要坚持不懈地培育人民群众的国家治理主体意识,要着力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批判和剔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草民思想、无为思想、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等,分析和反思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高民众的民主素质与政治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消除愚昧无知、迷信盲从,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善于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并有能力去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29)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66-68页。;激发政治热情,从人的心理深层唤起对社会利益的关心,积极主动参与体现社会利益的社会政治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倾听群众呼声,从基层实践中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变化,将人民的参与权、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治理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4页。衡量一个政党先进与否、观察一个国家制度的好坏、评判一个治理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其价值指向和制度构成是否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始终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公平正义是对美好社会的制度设计、以良法推动善治的殷切期待、制定各种规则的原则守望。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31)④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5、500、48页。共同富裕深蕴以人为本的特质,维护了公平正义,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0页。通过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权利、机会、规则和结果的公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促进全社会受益机会和权利均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确保治理公正度。
着力整治顽瘴痼疾,优化治理环境。2021年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50 448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77 431人。其中,“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者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造成严重后果”问题1 441起;“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问题41 005起;“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消极应付、冷硬横推、效率低下,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问题2 988起。”(33)王昊魁:《2021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4 223起》,《光明日报》2022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34)①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5、500、48页。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人民利益背道而驰,直接影响治理绩效的提升。“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35)①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5、500、48页。从严治党、正风反腐,切中积弊、惩恶扬善,对应价值追求,契合反腐热望,呼应民心所盼。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特权,着力整治各种顽瘴痼疾,完善各项制度法规,规范权力运行,激浊扬清;聚焦高质量发展,注重从源头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着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决斩断伸向群众利益的“黑手”,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捍卫群众合法权益,积聚制度合力,发挥制度效能,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提升政治信任水平,汇聚治理合力。在国家治理中,政治信任助力实现治理有序有效,促进治理效能新提升。政治信任反映了民众对国家现行政府及政治行为的认同程度,是执政合法性根源。公众的信任度是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和各类潜在危机、衡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民众对治理主体有高信任度,社会秩序井然,社会稳定和谐。政府公信力是信任机制的支柱,公信力受损,就有可能造成全社会的“信任危机”。在“信任危机”中,治理愿景目标难以实现,治理成本高企,社会秩序混乱,极端时还会引发政局动荡和政权危机。信任能够在国家、社会、市场和民众之间建立安全感、稳定感,增进协同共治意愿。信任会增强社会成员的共同体意识,而提升国家公信力要靠国家治理绩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36)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9页。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全国“一盘棋”;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准则,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实施民生改善、就业保障等一系列举措,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击疫情人民战争取得重大成果。高超的治理能力和高质量的治理绩效,让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度直线上升。加拿大学者在《华盛顿邮报》刊文称,调查发现:“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成果促进了其‘合法性’。98%的受访者信任中国政府。”(37)《加拿大高校调查:中国政府信任度升至98%》,《环球时报》2021年5月7日。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民对党的崇敬热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高度认同、对政府治理绩效高度肯定,使得政治信任度、政治认同度、民生满意度都在不断提升,凝聚成为治理共同体,汇集起高效治理的磅礴力量。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基层治理中,有不少领域还存在着难点、痛点,一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有待提升,提升治理效能永远在路上。“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3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6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3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页。深刻理解国家治理效能提升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和逻辑理路,进一步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握治理效能提升的逻辑理路,必将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上谱写治理新篇章、创造治理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