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进展
2022-11-26廖凤如
廖凤如
(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 来宾,545900)
新生儿因筛查等因素常需进行采血,针对部分有疾病的新生儿,采血次数更为频繁,新生儿血流多集中在躯干、内脏等部位,加之新生儿血管细、充盈度较差等,采血难度较大。以往临床多采取股静脉穿刺进行采血,但极易造成新生儿静脉、神经损伤,一次采血成功率较低[1]。且因股静脉本身部位较深,若采血过程中采血不当,可能会引起血肿,影响新生儿护理质量,因此选择一种安全的采血方式至关重要[2]。外周动脉采血是一种新型采血方式,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借助外周动脉为新生儿采血,不仅能够提升采血成功率,同时也可降低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母婴安全[3]。因此本文就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日后临床为新生儿采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外周动脉采血方式
1.1 肱动脉 常规法穿刺:肱动脉在肘窝处即可触及动脉搏动,操作者应将穿刺侧的手放直,将左手掌面托住患儿肘关节处,使用拇指绷紧肘关节下方5cm 处前臂,随后触摸肱动脉搏动,右手指触摸肱动脉走向,并轻压一痕迹作为进针标记,随后常规消毒,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后,使用5ml 注射器连接5 号头皮针,并以20° ~45° 角度在搏动明显处进针[4]。陈惠开[5]对102例新生儿进行外周动脉采血,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高达96.08%。改良法穿刺:使用左手中指、食指在肘横纹线上内1/3 处触摸肱动脉,使用指甲轻压一压痕,以明确穿刺点,随后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为纵轴的交叉点周围处为穿刺点。在穿刺点周围绷紧皮肤,随后以右手以执笔式持注射器,针尖在两指间压痕处垂直刺入0.5~1.0cm,待感明显波动后再次刺入血管取血[6]。邓云珍、许清华[7]等人研究显示,对需进行动脉采血的新生儿给予体表解剖定位穿刺采血,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1.07%高于对照组75.00%。
1.2 桡动脉 十字定位法: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将其手心向上,随后定位,自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做一水平线,随后再以此水平线中点做一垂直平分线,即为“十”字,在“十”字交叉点至远端移动0.5cm 左右,在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腕横纹以及第二腕横纹之间作为进针,随后结合左手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以明显搏动处作为穿刺点[8];操作者以左手掌将患儿穿刺侧手背托住,将拇指置于患儿掌心,随后将手掌缓慢拉向手背40° 左右,促使患儿手掌背伸固定桡动脉,使其不宜滑动,对新生儿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右手持针,以20° ~30° 进针采血,随后将针头拔出,按压3min~5min。四分之一定位:四分之一定位常联合触摸法进行采血,其主要是以桡动脉解剖结构为穿刺基础,将桡关节桡骨茎突水平处体表投影前、较粗的桡动脉作为采血部位,触摸桡动脉侧的四分之一处最明显搏动部位作为纵向线,并与前臂掌侧第一、第二腕横纹线中点平行线相交点作为采血点。相关研究显示,对比单纯触摸法对采血部位进行采血,四分之一定位联合触摸法采血可显著降低定位误差、操作难度,护理人员能够在3min 内完成采血,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9]。席秀琴[10]等人研究显示,针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者,给予四分之一定位联合触摸法实施桡动脉采血,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95.00%高于对照组82.00%。
1.3 足背动脉 足背动脉是胫前动脉直接延续,经拇长伸肌腱以及趾长伸肌腱之间前行,直至第一趾骨间隙近侧,极易定位穿刺点,同时新生儿皮肤较为菲薄,皮下脂肪较少,多数肉眼能够见到动脉,走向较为清晰。相关研究显示,足背动脉位置较为表浅,且极易触摸,对比桡动脉、肱动脉等皮下脂肪分布较少,周围软组织较少,活动度较差,动脉管壁厚,弹性佳,极易穿刺,且具有较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11]。足背动脉定位穿刺法:将患儿呈平卧位,将其头部抬高15° 左右,以足背部大拇趾、第二趾中间直至足弓连线二分之一处,常规消毒新生儿穿刺点局部皮肤,促使穿刺侧下肢呈现屈曲现象,护理人员应固定患儿穿刺侧足部,以右手持采血针,并以15° ~30° 向心方向为进针点,见回血后应立即停止进针,与负压采血管或动脉血气针连接,进行抽血,采血结束后拔针,随后按压30s 后使用胶布缠绕棉球加压止血。郭舒文、余惠芬[12]等人研究显示,对120 例需动脉采血的新生儿采取足背动脉定位采血,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达71.67%。
1.4 股动脉 股动脉是人体主要动脉之一,主要位于大腿大动脉,也是大腿与小腿主要动脉,股动脉从靠近腹部的髂动脉向下延伸至腿部,股动脉大血管存在较大的压力,若临床采血量较多,可优先选择股动脉。股动脉采血方式:协助患儿取仰卧位,促使髋关节外展,外旋45° 左右,促使其膝关节屈曲90° ,以股动脉中上2/3 为穿刺部位[13]。将左手中、食指置于新生儿髂前上棘、耻骨联合中点触摸明显股动脉搏动处,将其髋关节外展、外旋45° ,促使股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基本为一条直线。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一般以斜刺、直刺进行穿刺。其中斜刺在交点微向下方向45° 斜行进针,直刺选择股动脉、腹股沟韧带交点处下方垂直进针[14]。
2 外周动脉采血的护理措施
2.1 人员与物品准备 (1)人员准备:护理人员心理因素是采血成败的关键,部分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动脉搏动触摸不明显,其缺乏信心。且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工作负担重,护理人员极易产生精神疲惫,而降低穿刺成功率[15]。故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其自身心理素质,促使其舒缓身心,缓解其负面情绪,以提升其责任心、自信心,促使护理人员熟悉掌握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方式,以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2)物品准备:做好物品准备,选择0.5%碘伏、注射器、采血试管、无菌棉签等,在穿刺前应核对物品,避免物品短缺[16]。
2.2 非营养性吸吮(NNS) 在采血前5min 直至采血结束,应将新生儿NNS 贯穿全程,确保新生儿保持在安静状态下,避免其过度哭闹。哭闹会造成新生儿肺换气不足,引起组织缺氧,血管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痉挛,影响患儿采血。在操作前,可在新生儿口中放入安慰奶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同时无配方奶或母乳吸入,以减轻其不安、焦躁等不良情绪,继而减轻因操作带来的疼痛,以分散其注意力[17]。
2.3 采血后护理 采血后选择正确的按压方式,将针头拔出后,应立即使用拇指指腹按压穿刺针眼5min 左右,应注意力度适中,中途不能松手,按压结束后,应立即使用棉球加胶布固定,护理人员应在10min 后检查穿刺点有无渗血。滕燕萍、倪琴琴[18]等人研究显示,分析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止血方案,结果显示,采用纯棉非织造布片进行“三明治式点赞法”按压,基于收缩压的力度持续按压5 min 的按压方案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小结
外周动脉穿刺是新生儿采血常见方式,可直接采取头皮针向外周动脉处进行穿刺,外周动脉穿刺以肱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等穿刺部位最为常见,具有安全、便捷等优点,可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降低穿刺失败率,同时加以有效的人员与物品准备、NNS、采血后护理等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穿刺成功率,促使采血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