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关系视域下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的统一性探析

2022-11-26刘晓青

岭南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美丽人类

刘晓青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实践是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基本方式,自然界的改造过程渗透了人的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历史。人与自然呈现出辩证发展的逻辑,即追求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统一。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自然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所谓人的自然化,是强调把人对自然的单纯改造征服关系调整为友好的情感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也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放在了突出位置。究其本质而言,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都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实现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战略,其显著特征是强调“以自然为本”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在强调人的价值的同时,也突出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共同面临的现实挑战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水、空气、土壤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类健康,只有“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1]210,才能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撑,带有丰富的生态学意蕴。自然生态要素绝不是可以随意改造和剥夺的无生命客体,我们所生存的土地、所呼吸的空气、所饮用的水源无一不与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定要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考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从而为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创造更好的自然条件。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3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但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1]209换言之,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不仅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人类生命健康形成了极大的威胁,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共同面临的现实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1]394,才能有效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愿景中,人们追求的是清洁的水源、清新的空气、清香的土壤,是为了“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3]33

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共同遵循的逻辑前提

当今世界,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枯竭等生态危机最终使人类陷入生存困境。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其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4]19-20顾名思义,和谐指向的是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强调的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互为主体,我们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诚然,这也构成了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逻辑前提。

(一)敬畏自然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首要前提

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以令人惊叹的笔触描述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种种污染和危害,揭示了以非自然手段刺激农作物生长会催生很多难以预料的后果,其最终的代价就是使本该万物争芳的春天变得死一般“寂静”。历史证明,当人类自以为掌握了自然的奥秘时,首先要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有能力驾驭它,而不应该不经审查地滥用。尽管马克思在工业社会初期就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161然而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上始终没有达到一种平衡。在农业社会,人们靠天吃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畏惧;在工业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人类由此对自然的态度多了一种征服的欲望。如果人类秉持以征服自然为核心要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继续执迷不悟,那么自然生态的惩罚将会更加猛烈。对此,恩格斯也给出了深刻的警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6]336当今时代,自然经历了人类的“迫害”,人类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资本主义工业化视角下对自然的征服心理,心怀敬畏,从认知上重新审视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寻找共生共荣之路。

从本体论来看,“敬”就是要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客观存在性与复杂多样性,要尊重自然本身变化与发展的权利;从认识论来看,“敬”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每一次伤害都是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要合理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来看待和分析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把人类放在自然之中重新评估其存在的意义;从实践论来看,“敬”就是要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畏”则是要对自然心怀尊重,自然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更不是我们的奴隶,人与自然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也不是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和谐共生关系。恩格斯曾经强调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对于个人而言,这种“和解”就是要从生物性“依赖—征服”的自在自发状态转向社会性“合作—共赢”的自为自觉状态。

(二)顺应自然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认知前提

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有其客观规律。“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和约束”[7]5,为此,要自觉地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一种表达,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生态的独特理解,也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愿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淳朴心态。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来看,“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8]363,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的耗散结构,人与自然在其中以相互作用的方式存在着。大自然并非人类观念外化的它者,而是在时间上先于人类存在的自在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出现和存在,自然界永远是人类朝夕相伴、相互作用却并不完全同质的它者。恩格斯曾经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比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认识追溯得更远了,因为在这之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2]96具体而言,这种相互作用体现为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组合而成的反馈机制。作为耗散结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内在和谐、自行控制、自动调节、自主发展的开放系统,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面向未来,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必须顺应自然,遵循普遍联系、循环转化、系统和谐等自然法则,“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工业文明和信息革命的更高起点上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因为这是人类健康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保护自然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实践前提

保护自然生态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9]553,按此逻辑进行发展的所谓现代化西方国家无一不是将自然生态置于其技术囚笼之中,任由资本的罪恶之手攫取自然生态的经济价值,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从而在长期高速繁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要么破坏生态以求发展、要么保留生态自甘贫穷,人与自然似乎是一种不可协调的矛盾。实际上,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可以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具体可体现为一种生产力,即生态生产力。这是人类推动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共荣共生、共同发展的能力,其意在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突破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环境的瓶颈,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型路径,追求生态文明取向下生产力产生的正效果和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3]19,既要实现高水平保护,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区不愿意思考生态与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总是捧着“先发展、后保护”的旧经重蹈覆辙,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事后又难以对其做出合理而有效的补偿,最终得不偿失,这就启示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0]176。保护自然绝不是弃发展于不顾,而是强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绝不是追求触手可及的黑色发展利益,而是追求更加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可见,辩证认识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石,“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1]50

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家园。“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12]17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问题时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强调“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赖以依靠的对象,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物质资源都来源于自然界。与此同时,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也需要人类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处于和谐共生的美好境地。换言之,人与自然具有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程度和规模可以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自然生态的演化而不断调整,就目前来看,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一方面要从人的生存环境入手,另一方面还要从人自身的发展状况入手,并试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点上实现统一。

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共同的奋斗目标

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最终是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达到一种平衡,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他在雄安考察时特别强调:“将来生活好的最高标准就是生态好。”这句话颇有深意,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即走出一条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已从过去的“盼温饱”转向现在的“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转向现在的“求生态”。着眼未来,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要从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出发,保证他们的生态权益,“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8]368-370;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保证他们的生态富裕,为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大家切实享受到绿色福利;要从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出发,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场景。

(一)生态权益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共同福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存在,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具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13]45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和发展,自然界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4]134这一“革命的实践”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向度。“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3]8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有序、共融共通的关系,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现实个人或群体,除了具有特定的社会需求以及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之外,还具有强烈的生态需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态权益。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5]83生态环境的优美程度与生态权益的实现程度具有直接相关性,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是保障人的生态权益,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共同福祉。

(二)生态富裕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共同追求

自然生态系统有三大属性,一是生态属性,无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还是野生动植物等生物资源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公共产品属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这类公共产品时无法排除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指向的是生态产品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三是经济属性,自然生态可用于生产和生活,通俗来讲就是对人类有使用价值。因此,积极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有助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富裕。“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3]8当前,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从自然生态要素入手,让老百姓切切实实认识到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无价之宝,让他们获得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态福利。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主要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服务和生态文化服务等,可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就人的存在状态而言,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同样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实现生态富裕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16]257-258,切实推动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三)生态和谐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共同愿景

生态和谐要求人与自然在共存、共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从人和自然的各自特性来看,这种“和谐”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现实趋同。从自然的条件性来看,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生态的约束,人类需审慎地满足欲望,切忌无底线放纵,要顾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以“阿卡狄亚式”态度对待自然;从人的能动性来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劳动,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17]97自然界并不具有直接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人作为主体可以自觉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实践动力,对自然界进行积极的人化,“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8]928-929,进而展现这一杰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神州大地不断刷新“颜值”、提升“气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得到了保障,可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是长远大计、是千年大计、更是根本大计,最终的落脚点是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解”,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具有生态兴与文明兴的双重意义。自然界和人类都要发展,并且要永续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只能是建立在生态和谐基础之上的发展,具体体现为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持续向好、社会和谐程度充分提高,彰显了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共同愿景。

猜你喜欢

自然界美丽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