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复兴视域下“四个选择”的历史生成及价值审视

2022-11-26杜贝慧何虎生

理论与改革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杜贝慧 何虎生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论述既高度概括了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也凸显出审视党百年奋斗的大历史视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追寻,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四个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理论问题,也凝结了党推进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历史智慧,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理论界围绕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问题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近年来的成果集中于课程教学的应用性探讨,多为基于某一选择的主题研究,缺乏对这一理论问题的学理性和整体性逻辑阐释。本文充分占据新的文献资料,依循大历史观,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议题视域,以中共党史四个历史时期为向度,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境遇、时代条件、生成过程予以考察,并着力探求“四个选择”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历史性贡献。

一、以救国为诉求:确立新思想新组织,创造民族复兴的根本条件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开端和必然选择。这两个选择生成于特定时代条件,是历史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彼时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轮番救国又悉数失败。寻求救亡图存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当务之急,“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2]。

在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最先出场,为“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3]的中国指明一条新的救国道路。立足彼时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语境、历史条件和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集科学性与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现实需要高度契合。就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解释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同时着眼于改造世界,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性揭示,使其在根本上能够经得住实践检验、获得群众认可、最终扎根于中国大地。就时代需求,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具有特定时代境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更多中国人注意到俄国,也同时注意到革命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俄在地缘相近之外更多的共通属性。在十月革命爆发之前,俄国与我国的情况几近相同:经受封建主义压迫,经济文化落后,寻求复兴出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进行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型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首次成功实践,也是其在1899年传入中国后的一次惊艳亮相,指明了斗争目标、方针和方法,即经济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联合广大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形态变革。在时代条件造就下,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觉意识,推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着的”[4]。彼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一战期间得到发展,为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使得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关注到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开始到工人阶级中开展工作。十月革命,连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造就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发生关联的必要条件:一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觉者接受并广为传播,二是工人阶级逐渐发展成熟,创设了马克思主义扎根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被选择为救国的领导力量,既是源于其本质属性,也是基于近代中国开展革命、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在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年代,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具有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革命性,在成立之初,就自觉承担起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立志于“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6]。通过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及建立工农联盟等问题;基于中国革命实情和实践经验,从工人暴动转向在广袤而薄弱的农村积蓄革命力量,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救亡图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任务,是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向。这“两个选择”生成于救亡图存的斗争历程,成为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领导力量,不仅对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具有决定意义,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条件。

首先,“两个选择”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引领下,中国有效反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延续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意味着中国真正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成为现代意义上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实践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8]同样,“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9]。

其次,“两个选择”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开始觉醒。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0]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1]由于深受封建主义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特别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一度处于被动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农大众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开始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斗争。人民在精神上也逐渐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精神压迫和精神侵略。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下,劳动人民一改被压迫状态,在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最后,“两个选择”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作出的选择,不仅终结了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屈辱历史,更开启了之后新生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辉煌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事件,也同时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成为世界民族发展史上极具历史意义的一笔。经由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现实,由俄国人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社会主义的极大胜利。随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中国作出“两个选择”,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二、以兴国为指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构筑民族复兴的政治保障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在一定意义上为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历史和实践经验。“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12]在新中国初立、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的背景下,找到正确道路,实现兴国是当务之急,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与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实现统一。

一方面,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面对国内外形势实现兴国的必然选择。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孕育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萌芽:政治上,工人阶级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经济上,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国营经济不断壮大,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体制,“新中国的国营经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13];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国际上,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国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制和封锁之中,“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14]。

另一方面,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前两个选择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各种救国方案均以失败告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心。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5]。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在反复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6]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与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脉相承性。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起来,这意味着历史和人民最终在意识形态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领导核心上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制度上选择了社会主义。“三个选择”保障并推动了党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各领域基本确立下来,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我国实现巩固政权、把准经济命脉、保障基本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17]。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重要基础。在过渡时期,党和国家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的经济结构、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基本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确立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政治前提。“在现代中国的条件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工业化问题”[18]。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我国实现巩固政权、把准经济命脉、保障基本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政治家底和经济家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产力基础。经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开启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初步建立起独立且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一批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大大推进。在制度建立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保障下,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翻倍提升。中国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生活需要,成为“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19]。

最后,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作为执政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推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实际,发扬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方针、原则和策略,勾画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虽然道路探索出现曲折,但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解答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符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指导。

三、以富国为目标: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奠定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

救国、兴国后,富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前进的实践主题和发展逻辑。在社会主义探索遭遇挫折,党和国家处于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如何“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20]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要任务。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与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实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的中国既面临人民生活困顿、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问题,又面临党和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前途的道路问题。“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21]。因此,“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22]。

其次,实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曾指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3]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4]

再次,实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迎来发展机遇。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冷静观察、认真思考国际格局发展趋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这意味着党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积极判断,使党中央进一步坚定了转变发展方式、革新治国思路、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

最后,实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曾直截了当地说道,“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25]。为了提升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要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引进先进技术。

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6]。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将重点瞄准经济领域,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对外开放格局为重点。通过改革,党和国家打破了束缚和禁锢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开放,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积极包容的姿态参与国际合作。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7]

首先,改革开放打破旧的体制机制藩篱,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以坚定的政治魄力、高超的理论智慧和巨大的实践勇气,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期间,党中央推动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适应世情、党情、国情。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28]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

其次,改革开放积累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物质条件,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得以大踏步赶上时代。从1978年至2012年的30余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为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新的“世界工厂”。同时,改革开放也是一场民生革命,基本解决了13亿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使得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29]改革开放塑造了中国新的形象,使中华民族一步步走近国际舞台中央,成为各种国际组织以及由贸易、金融、卫生、科技和各种交往活动所构成的全球体系中活跃的一员。

最后,改革开放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特征,在顺应时代赶上时代的历史潮流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20世纪80年代末,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所谓的“历史终结论”。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式宣告解体,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很多人也开始怀疑苏联模式的失败是不是也印证了“历史终结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衰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以及给中国带来的伟大飞跃,不仅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荒谬和破产,更证明:“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足中国现实实际和时代背景,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基本问题,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拓展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经验借鉴。

四、以强国为旨归:“四个选择”系统深化,保障民族复兴不可逆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国成为党和人民的共同价值旨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已经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继续朝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3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确保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对人用好人、树立鲜明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上”[32]。党中央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33],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用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新时代党中央着力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高高扬起了党的精神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起思想保障。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决定国家发展方向,制度是道路的集中体现、基本载体、效能彰显。[34]党和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包括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35]。新时代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保障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确立各领域基础性改革制度框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多次明确改革开放的定位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3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联动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拆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着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37]。同时,党中央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个选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选择。新时代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38],实现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首先,“四个选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39]“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现实逻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至今,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战略性进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胜利。在党和人民的艰辛奋斗下,我国已经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四个选择”为中国人民消除绝对贫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提供了重要保障。“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4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艰辛奋斗。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实现了农村人口全部脱贫的伟大胜利,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改革开放着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提供了动力和动能保障。

最后,“四个选择”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向世界贡献应对当今时代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困境的中国方案,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理论基础,依据当今世界形势与人类发展前途命运,提出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应对当今时代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困境的中国方案。[41]“从实践上找到了一条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虚假的共同体’而通向‘真正的共同体’的新路径”[4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动建立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协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保护人类共同家园,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建立美丽清洁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应对时代严峻挑战、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