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滩黑斑蛙养殖试验初探
2022-11-25郭严军
郭严军
(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洛阳 471000)
1 养殖蛙池条件及防逃设施建设
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从2021年4月开始进行黑斑蛙养殖试验。黑斑蛙养殖选择在伊河滩涂伊川县、嵩县二县四个乡镇9个行政村的黑斑蛙养殖蛙池中进行。该蛙池底质土壤符合GB/T18407.4的要求,底部平坦,底质为沙泥底,池塘底部铺设塑料布薄膜。养殖水源为伊河流域的地下水。每个0.67hm2左右的蛙场配备井深13~15m的机井一眼。养殖用水分别符合NY5052和NY5051的规定,水体溶解氧应在5mg/L以上。蛙池水电路三通。蛙池规格为长25m,宽8m,面积约200m2。进排水系统独立,水位落差10~20cm。蓄水池300~500m3一处。蛙池外围建造防逃网,选择网布宽幅为1.2m的聚乙烯网片,埋入地下部分为30cm,围网高度为80cm左右,顶端做一个向内折10cm的遮拦,成T字型,这样既可防止黑斑蛙逃走,围网的固定桩是每隔2m打一等高的木桩。同时,将围网下部缝上黑色塑料布,埋入土中0.2m深,避免蛇、老鼠、黄鼠狼等天敌危害黑斑蛙幼蛙。整个养殖场上方用围网架起网棚,防止鸟类敌害捕抓青蛙。
2 幼蛙放养
2.1 放养密度
从5月初到5月31日,幼蛙分别从湖北、四川等外省及其它地区购进。幼蛙的规格均为10~25g/只,平均放养密度为34.2万只/hm2,详见表1。
表1 2021年洛阳市伊河滩黑斑蛙养殖试验投放表
2.2 幼蛙驯化
幼蛙投放后,都在原来的蛙池中驯化,先在食台上铺设反光膜,然后用广东恒源专用蛙类配合饲料投喂驯化,按照少量多次、逐步减少投饲次数和投饲点数量的原则进行驯食。饲料为膨化颗粒饲料,驯化时间3~7d。由于蛙池地点,规模不同,驯化效果也不一样,如果不按照规定驯化,极易导致黑斑蛙的规格不一的现象发生。
3 日常管理
3.1 饲料投喂
采取“四定”的投喂技术,每天投喂2次,分别在在上午8∶00和下午18∶00各投喂1次。
3.2 日投饲量
当饲料台上有极少量的饲料剩余时,说明投喂量适宜。如果有大量饲料剩余说明投喂过多。投喂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增减投喂量。
3.3 水质管理
蛙池要有自排水系统,在养殖期间每3~7d,进、排水一次。确保蛙池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及时清污和排除剩饵残渣。
3.4 蛙病预防
每周用碘制剂对水体和食台进行泼洒消毒,每月拌料投喂1~2次“三黄粉”等中草药和帮助消化功能的酵母类、复合维生素等,防治蛙病的发生。
4 试验结果
2021年10月7日拉网共收获商品蛙77t,半成品61t,年总产值433.2万元,平均产值46.95万元/hm2,纯利润27.6万元/hm2。年总产量13.8万kg,平均单产14947.5kg/hm2。经过5个多月的试验,伊河滩涂池塘黑斑蛙养殖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社会效益也比较明显,调整了池塘的养殖品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市场提供了人民喜爱的蛙类新品种。该试验的养殖成功,将示范带动洛阳的伊河、洛河、黄河滩涂周边池塘及豫西地区的池塘开展稻蛙综合养殖模式,详见表2、表3。
表2 2021年洛阳市伊河滩黑斑蛙养殖试验成本投入表 单位:万元
表3 2021年洛阳市伊河滩黑斑蛙养殖试验收获表
5 小结与分析
这是洛阳市第一次开展黑斑蛙养殖试验,养殖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现将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5.1 购买幼蛙价格较高
养殖初期,认为幼蛙成活率高,因此购进的幼蛙价格较高。今后在推广应用中为了降低养殖成本,要改变养殖模式,把目前投放幼蛙改为放养蝌蚪。
5.2 铺设反光膜效果好
驯食初期铺设反光膜成本低,效果好,幼蛙的驯食效果有较大提高,驯食周期缩短2~3d。
5.3 捕大留小,分批上市
在试验的部分蛙池中,采取卖一部分商品蛙,留少部分商品蛙做种蛙的模式,为次年繁殖产卵做准备。产卵后的种蛙又可以上市销售。因此部分蛙场预留的种蛙,没有经过筛选,导致产卵率、孵化率、成活率仅有20%左右。同时,也导致了品种混杂的现象存在。
5.4 养殖蛙池没有分类放养
种蛙池利用养殖池塘,产卵和孵化池利用较小的蛙池充当。因此管理极不方便,出现蝌蚪池中有幼蛙,幼蛙池中有蝌蚪的混乱现象。需要在今后的养殖生产中加以改进。
5.5 保证种蛙冬眠洞穴深度的需求
由于预留的种蛙在北方地区必须越冬,因此,蛙池在建造中底部塑料薄膜上的回填土质层,一定要保持在0.5~0.8m,保证种蛙对越冬时期的冬眠洞穴深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