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引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25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张宏亮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 张宏亮
在初中数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问题主要作为一种衔接机制,用于推进教学进程、检验教学成果[1].如何最大程度发挥数学问题的价值,是值得数学教师探究的学术问题.通过建构“问题引领课堂”,即围绕数学问题建立全过程教学途径,可有效拓展数学问题价值、优化教学质效.
1 初中数学“问题引领课堂”的实践原则
1.1 导向性原则
所谓导向性,是指“问题引领课堂”必须具备清晰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在数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既要确保问题与当前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实现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展现、多维度运用,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空间.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将“问题”作为数学答案的“容器”,而是学生数学能力、思维、意识及创新的“触发机制”.
1.2 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是指在围绕着数学问题创设情境、提供资源、组织学习等实践中,不能超过学生当前数学认知水平的最大限度[2],或者从教师角度出发,所设计的问题应处在合理的知识体系之内,如“勾股定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掺杂尚未讲授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思维和方法.同时,可行性原则适用范围很广,并不局限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例如在“教学评价”的标准、方式上,也应该契合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环境与需求,即评价内容限定于课堂之内.
1.3 发展性原则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能够“引领课堂”的问题,应该注重对学生发展性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一个或一组数学问题,进行自我诊断,激励学习行为,定位数学水平,以及从低阶思维水平不断向高阶思维水平发展.所以,初中数学“问题引领课堂”在实践过程中,问题不应该始终保持静态,可通过题面变化、一题多解、同类归一等方式,丰富问题本身的表现形式,避免学生数学思维出现僵化、惯性的桎梏.
1.4 生本性原则
所谓生本性,简单地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避免学生成为“知识容器”,陷入被动学习、机械解题的状态.因此,初中数学问题设计之初,要考虑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相对应地,教师必须综合布局一个数学问题的情境预设、延伸发展、可逆向性等,让学生在固有数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的基石之上,顺利地跨过最近发展区.例如,将同一个问题进行拆分,形成由易到难、不断发展的提问形式.
2 初中数学“问题引领课堂”的实践策略
立足初中数学课程,所谓“问题引领课堂”的主张,就是“以数学问题为媒介贯穿整个数学课堂全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具体实践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
2.1 创设情境,具象导入
围绕数学问题创设情境,可以实现抽象→具象的有效转化,借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直观想象能力,通过这样的“情境式问题”引领课堂,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在抽象性、具象性之间有效切换,也为数学课堂平添了一份乐趣,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关于“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中,教师围绕“五角星”图案提出如下问题:(1)五角星图案的特征有哪些?(2)记五角星中心点为O,旋转多少度图案会出现重合现象?(3)五角星旋转360°的过程中,图案会出现几次重合?以上问题采取纯语言描述的形式呈现,对于想象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题面并非难事,但对于空间感薄弱、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则难以自主建构五角星的旋转轨迹、运动规律.事实上,在问题引领之前,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五角星旋转动画,创建一个直观、具象的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规避此类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围绕数学问题创设情境,本质上是提供了一种“双编码”(即数学元素的静态编码、动态编码)的解构及解读途径,便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
2.2 问题分层,适应差异
客观上,以问题引领开展数学课堂活动,势必要考虑学生数学水平差异,兼顾数学问题在各个层次均能发挥引导价值[3].所以,“问题分层、适应差异”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践策略并不复杂,可在一节课的巩固环节和专门的练习课上,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层次性问题设计遵循同一范围、由易到难的原则,即在相同的数学知识范围之内,逐渐增加问题中包含的知识点.
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教学中,教师通过两组数据提出如下问题:(1)两组数据中,哪一组的平均数较大?(2)两组数据中,哪一组的平均数最接近中位数?(3)两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各相差多少?(4)判断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以上四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同一章的内容,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两组数据固定的情况下,依次增加求解难度,这一过程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哪些知识掌握牢固、哪些知识欠缺.
2.3 同类归一,探寻规律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转化4].很多问题看似复杂,一旦抽离“非数学要素”的表述部分,实质上属于同一类问题.“同类归一”问题引领数学课堂的方式,与“创设问题情境”引领课堂的方式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表达形式,如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如图1所示,假如从一点出发有n条射线,如何表达角的数量?
图1
问题2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拔河比赛,假如有n个班,一共要进行多少轮比赛?
2.4 变式训练,一题多解
以数学问题引领数学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5].变式训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数学知识的价值展现出来.例如,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下)第84页的“想一想”.如图2,AB与CD相交于点O,O是AB的中点,∠A=∠B,△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
图2
以上问题直接利用“角边角”(ASA)判定定理即可得出结论.然而,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并不唯一,还包括“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角边”(AAS),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可以展开一定的变式训练.例如,将“O是AB的中点”替换为“AC=BD”,或者将“O是AB对中点”延伸为“O是AB,CD的中点”,题面发生了变化,所用到的知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解法也变得多样,能够很好地引领数学课堂多角度发展.
3 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本文从宏观上阐述了“问题引领课堂”的建构原则,并在相对促狭的初中数学课堂空间内,对问题实践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赋予问题“张力”及问题讲解的“拓扑性”上,即一个问题可以被拆分,多个问题也可以被归一,其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数学知识原理与应用特点,而非仅仅求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