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冀中S校的个案考察

2022-11-25李东海胡卓琼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师

李东海,胡卓琼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 230601)

一、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2]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3]如今,随着“特岗教师计划”、“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优师计划”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乡村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事实上,乡村教育依然面临严重的教师流失问题。影响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陈波涌认为乡村教师经济待遇低、付出与收获不匹配及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是造成乡村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4]。朱秀红、刘善槐等人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乡村青年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认为工作负担、相对待遇、发展机会、工作氛围等因素作用显著[5]。农村学校教师流失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学校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政策引导、城镇学校虹吸、教师身份认同等问题都是影响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6]。付昌奎、曾文婧等人对全国18省35县的调查发现,人口与工作特征、职业获得感、工作环境与外部支持和心理输出等因素对教师流动具有显著影响[7]。教师离职因素复杂多样,包括不满意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繁、难、怨的工作常态,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不乐观的职业发展前景等[8]。

综上所述,是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并最终导致大量乡村教师外流,不能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在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乡村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乡村教师流失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囿于大多数学者都是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乡村教师流失的因素,鲜有学者关注乡村教师个人,即从当事者的角度出发探究乡村教师流失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采用个案研究,以冀中S校为田野点,对校内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进行深入了解和访问,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个人角度出发探析导致乡村教师外流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可行性的路径选择。

二、研究设计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教师,笔者以冀中S校为田野点,S校位处石家庄西北部。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有21名教职工,6个班级,200多名学生。S校地理位置偏僻,距县城约29公里有余。本文选取该校为田野点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该校所处的乡镇属于典型的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第二,近年来S校教师补给大都通过“特岗教师计划”进行教师补充,可以说特岗教师已成为该校主力军,便于访谈研究;第三,笔者曾多次在S校进行支教,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方便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本研究主要运用半结构访谈和田野观察来收集资料,并在受访教师都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了录音,以便于之后的资料整理和成因分析。具体流程为:确定访谈问题、选择访谈对象、约定访谈地点、按约进行访谈、整理访谈资料等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编码、归纳和提炼。

(二)分析框架

美国心理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呈三角形依次排列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引入到我国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中。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维持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对于乡村教师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主要指教师所获得的工资待遇、工作福利可以满足其衣、食、住、行的要求以及稳定的工作环境所产生的安全感。情感需求也称归属和爱的需求,是指在工作中与同事建立感情,工作上能够得到同事及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尊重,主要是指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并且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家长认同,学生爱戴。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对乡村教师而言,自我实现的需求则表现为对其职业发展规划给与支持、定期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时俱进,实现自我价值。本文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从乡村教师的五大需求出发,探析致使其流失的成因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框架,以期加快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进而推动乡村教育全面发展(见图1)。

图1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框架图

三、马斯洛需求理论下乡村教师流失的成因探析

当前,乡村教师流失已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将马斯洛需求理论引入到我国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的探究中,并结合乡村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和生活状况探析乡村教师流失的成因。

(一)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付出与回报失衡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维持人类生存最基础的需求,它们在人的需求中,最重要,最有力量。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是乡村教师流失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乡村教师薪酬待遇和工作付出未成正比。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的薪资远低于当地公务员和城镇教师的工资水平。同时,他们还要承担来自乡村特殊环境所带来的压力。“由于乡村学校缺少专业音体美教师,所以我们在承担主科目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一部分副科教学任务,工作压力加大,也减少了学习进修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进行基本的义务教学,同时还要关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提前进入叛逆期,管理起来十分困难,这也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难度。”(访谈记录:TSZ20211202-HKQ)第二,乡村教师生存环境较差,生活住房得不到保障。“我们学校的大多数老师工作日都住宿于学校宿舍,学校宿舍无比简陋,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宿舍无独立浴室、厨房和空调,甚至于晚上上厕所都要去学校的公共厕所。但是每天往返于家中和学校又不现实,只能这样凑合着住!”(访谈记录:TSZ20220112-GWX)这样的生活条件对于青年女教师来讲,除了生活不方便以外,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农村生活便利程度较差。对于交通、医疗、购物等,乡村的生活条件要明显低于城镇,这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乡村教师来讲,很难适应。薪酬待遇偏低和生存环境较差的双重压力催化了乡村教师流失。

(二)情感需求:安全感与归属感消解

情感需求,也称归属和爱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所产生的需求,对于乡村教师职业坚守具有重要影响。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是乡村教师流失的重要诱因。首先,乡村教师与亲人聚少离多,安全感匮乏。据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乡村教师并没有把户口迁到其工作所在地,他们的子女也基本上没有在他们任教的学校读书,超过一半的乡村教师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9]。“由于大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学校,所以我家孩子都是由奶奶来带。在她上初二的时候,有一次开家长会,老师特地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关于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我顿时哑口无言。对于我家老大的成长,我已经错过了太多!我绝不会再次错过我家老二的成长。”(访谈记录:TSZ20220119-ZCP)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成了Z老师决定离职的重要因素。其次,难以融入集体,归属感匮乏。无论是来自城市的乡村教师还是来自“他村”的乡村教师在受教育过程中大多数都被“城市化”,作为接受过最新教育理念的青年乡村教师,在入职初期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怀揣着毕业时的憧憬和对校园教学生活的美好幻想,我来到了这里。本想着和大家一起努力,为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可是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没能融进这个学校。和其他老师的相处总觉得不像是在学校时和师友们在一起的感觉,心理落差很大。”(访谈记录:TSZ20220114-HKQ)在学校的孤立无援使得H老师职业归属感匮乏,加剧了离去的想法。

(三)尊重需求:身份认同的多重困惑

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希望被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从而使人更有能力和创造力。尊重需求缺失会使乡村教师变得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问题。对于乡村教师而言,尊重需求的缺失大多表现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加剧。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大多数农村年轻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在城市工作。留下来的村民长者居多,他们大多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甚至有些村民还赞同“读书无用论”的谬论。“有些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业根本不在乎,就把孩子上学当成了一项任务,把孩子送到学校,任务也就完成了,对于其他学业上的问题都不管不顾的。”(访谈记录:TSZ20211219-ZCP)家长对于教育的轻视同样也会衍生到教师身上,Z老师感慨道:“我们已经不再是村民眼中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现在人们只把我们当做一个‘打工人’,有时候见面连招呼也不打。”(访谈记录:TSZ20211219-ZCP)乡村教师由原来“文化的传承者”[10]逐步演变为“边缘化的打工者”,教师身份与家长认可间的反差加剧了乡村教师“污名化”的身份认同焦虑[11]。另一方面,乡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输送者,应当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这样既有利于增进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也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我们的工作、生活活动范围仅限于学校,与村民的交流也仅限于‘老师—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乡村建设完全是分隔开来的。”(访谈记录:TSZ20211219-GWX)这样的境遇实则割裂了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乡土文化之间的联系,导致乡村教师产生了乡土文化脱嵌的身份认同危机。由于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多重困惑且割裂了与乡村社会应有的联系,使得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并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尊重,尊重需求的缺失成为导致乡村教师流失的关键因素。

(四)自我实现的需求:工作瓶颈难以突破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自我实现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是导致乡村教师流失的决定性因素。首先,优秀生源外流,成绩提升困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随迁子女涌入城市,导致乡村生源外流严重。“班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讲的快了就会有一部分人跟不上,讲的稍微慢点吧,又会落下教学进度,很难统一,班级成绩难以提升。”(访谈记录:TSZ20211216-ZCP)由于受教育环境较差且从小缺失家庭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成绩提升较为困难,从而导致Z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难以获得成就感,且容易滋生职业倦怠。其次,管理机制不合理,职称晋升困难。教师的价值除了在教书育人中获得职业满足感以外,更重要的是自身职业发展前景[12]。由于乡村学校生源较少,其职称评定分配比例低,相比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更难,耗时更长。“跟我同时参加工作的同学,毕业分配到了县城,3年前就拿到了高级职称,平时更是有各种活动比赛。而我们学校一年很少有机会外出参赛,在年度职称评比时,啥加分项都没有!”(访谈记录:TSZ20211216-GWX)再次,专业成长受限,自我提升困难。近年来,虽然国家开展了“国培”、“省培”等项目对乡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但是由于名额有限,只有部分教师可以参加,培训并不普及全体教师。“我们的培训项目本来就少,名额又受到限制,好不容易有一次参加了市区的培训,感觉在实际工作中一点没用的上!”(访谈记录:TSZ20211123-HKQ)专业培训的缺乏致使乡村教师难以进行自我突破。自我实现需求的缺失再度强化了乡村教师“向上”流动的决心。

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上述各方面需求不能充分满足,是导致乡村教师流失不断加剧的深层原因。对此,提出优化乡村教师薪酬待遇、注重对乡村教师的人文关怀、明确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正确引导乡村教师职业规划等对策建议,以期加快形成“引得进、沉下去、留得住、走得远”的良好局面,培养一批能够扎根农村、服务乡村教育的优秀师资力量。

(一)优化乡村教师的薪酬待遇——引得进

薪资水平是岗位吸引力最为外显的指标[13]。因此,优化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乡村教师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的首要措施。

1.设立多元津贴补助,提升工资匹配度

研究表明,乡村教师的绝对工资收入对其流动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生活补助的实际获得与期望获得的差距显著影响他们的流动意愿,且差距越大流动意愿越强[5]。要充分考虑到乡村教师因农村教学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而产生的补贴,例如误餐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超课时津贴以及超工作量津贴等的合理发放,可依据教学点所在地区的边远程度、交通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作难度等指标,对其进行偏远地区等级划分。按照不同等级的学校,分别给予相应的津贴补,充分体现出正相关的差别化对应原则,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督,切实发放到位。

2.持续改进乡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地方政府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实施本地教师社会保险配套保障政策,包括住房政策、医疗政策、养老政策等,保证乡村教师可以“安居乐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住房问题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按每套建筑面积35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标准建设[14],切实改进乡村教师生活居住的环境。在医疗问题上,提升乡村教师的医疗保险基数和报销额度,适当扩大乡村教师重大特殊疾病医药的报销范畴。在养老问题上,不仅要关注乡村教师本人的养老保险待遇,还要考虑到家中有老人的教师,扩大养老范围,充分体现国家对乡村教师的关怀力度,使其可以安心任教。

(二)注重对乡村教师的人文关怀——沉下去

实证结果表明,学校的工作氛围对乡村青年教师的留教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这意味着,创设良好的微观人文环境对留住乡村青年教师至关重要,而这有赖于创设文明和谐的教师工作环境[5]。

1.完善乡村教师交流合作机制,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方面,加强乡村学校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乡村青年教师掌握着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加之其年龄较小,更适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而对于学校年龄偏长的教师,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经过多年乡村从教,对于乡村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实现新老教师在不同学科、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建立乡村教师与村民间的互动机制。作为乡村社会的主要知识分子,要积极发挥其作为“智囊团”和“文化人”的角色功能[15],通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与村民进行充分沟通,强化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和乡村社会的认同,做村民的“领路人”,为乡村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

2.加快制定乡村教师子女入学优待政策,助解乡村教师“后顾之忧”

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乡村教师的最大关切点,国家应尽快出台乡村教师子女入园入学的规范性优待政策[16],保障其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在城镇就读的乡村教师子女,可在入园、入学时享受城镇学校优先就读的政策保障。通过解决乡村教师最关切的问题,彰显国家和社会对乡村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从而稳定优秀青年教师在乡村从教的决心,使其能够“沉下去”。

(三)明确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留得住

乡村教师的幸福感是从外界对自身的身份认同而来的,提高幸福感,就要提高身份认同度和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17]。乡村社会大多存在“重经济,轻教育”的现状,导致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远不如城镇教师。物质条件的落后加上社会地位低下,使得大多数优秀教师都不愿扎根农村,教育人才的流失反过来也加剧了乡村教育落后的现状。明确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促进乡村教师安心任教的重要举措。

1.借助新闻媒体,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

通过多渠道新闻报道,宣扬优秀乡村教师留教农村,奉献农村的事迹,将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拍成纪录片,或者设置节目专栏,采访各地农村优秀教师乡村任教的体验,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教师为祖国建设所做的奉献。各地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整合优质资源,在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中重新树立起乡村教师的公共形象。通过正向舆论宣传,强化乡村地区尊师重道的氛围,进而提升乡村教师在乡村从教的价值感和荣誉感。

2.健全明确乡村教师地位的法律法规

尽管党和国家颁布了诸多关涉乡村教师的政策文件去保障乡村教师的待遇,但是对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还存在法律保障缺失的情况。对此,应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乡村教师的责任、义务、权力和地位,以确保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有法可依。另外,乡村教师应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教师应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18],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增砖添瓦。通过参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教师在村民心中的威望,进而明确其社会地位。

(四)正确引导乡村教师职业规划——走得远

正确引导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乡村教师重新审视自我价值,摆正位置,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全面推行“教师轮岗”制度

让师资流动起来,也就是让教学经验和管理办法流动起来,既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解决生源均衡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轮岗”制度既包括乡村教师“进城”学习,也包括城市教师“下乡”指导。但现实中“进城容易,下乡难”,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须从政策的层面明确轮岗教师的合法权益和相关补偿性措施,为轮岗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提供更全面的制度性保障[19]。除物质性的补偿措施外,在职业发展上的需求也应体现在制度中。为轮岗教师提供评奖评优、职称评聘和专业发展的优先性,以此来调动城乡轮岗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教师轮岗”制度发挥最大的效益。

2.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职称评聘一直是困扰乡村教师的一大难题。由于乡村学校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职称评聘较为普遍存在名额分配“向城性”倾向。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对于留住优秀青年教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建立乡村学校中高级职称专设比例并专轨专用制度,以保障乡村教师中高级职称晋升的机会,任何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挤占挪用该部分名额[14]。另一方面,制定差异化的职称评审标准。评职称需要满足一定科研要求,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基础条件先天不足,再加上乡村教师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加大了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的难度。因此,应基于乡村特殊的教育环境,降低其职称评审难度,设立因地区、因学校而异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3.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培训制度

无论是乡村教师还是城市教师,都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这是教师职业所赋予的自然平等权利[20]。首先,适当增加乡村教师培训名额。要确保乡村教师每人每年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不能因为机会的缺失而错过成长机会,止步不前。其次,突出乡村教师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要认识到乡村场域的特殊性,不能照搬照抄城镇教师培训,比如在培训中加入乡土文化的学习,确保乡村教师能够将培训应用到乡村教育的实际教学中。最后,丰富培训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偏远农村学校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供高质量示范课程,进一步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获得成就、实现价值、突破自我的必然途径,必须引起重视。

五、结论与展望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深入探析了乡村教师的回报问题、归属感问题、身份认同问题和个人发展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培养一批“引得进、沉下去、留得住、走得远”的乡村师资力量。

关注乡村教师的内在需求,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教学环境、提高其福利待遇,为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舒适的环境,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应从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力,打通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切实保障乡村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晋升,多举措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促进乡村教师精神世界的满足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能够扎根农村、服务人民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保持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猜你喜欢

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尽责教师
教师备课“十要”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破解“教师的烦恼”
教师赞
不能容忍这样的教师
谈教师的有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