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2022-11-25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支配城乡居民

王 蔚

(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关于“共同富裕”的描述以及承继做了详尽的阐释,他认为“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

“共同富裕”指全体人民拥有较多的财富。其内涵中有两个概念点需要明细:第一,财富的累积是聚少成多的,犹如滚雪球,因而在时间上有所限制。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非一蹴而就,存在时间上的先后之分,除此之外,财富的稀缺性也注定无法在短期内形成量产。在此前提下,以先富带动后富,让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带动后一批人,实现共同富裕,在必要时期内是可行的。第二,共同富裕不是人人均等的绝对平均富裕,而是一定程度上的相对富裕。除此之外,“共同富裕”还具备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共同富裕”是为全体大众服务,极端富裕和极端贫困应尽量减少;第二,“共同富裕”是一定时期内的相对富裕,并非绝对平均主义;第三,“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还应丰富精神上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充分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才能抓住核心,早日实现百年大计[1]。

共同富裕的目的除了缩小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还有增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的愿景。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则是加强贫困人群的经济规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体,随之也衍生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城乡区域发展和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增大。对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形成了一定阻力,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正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规定为两条底线,乡村振兴正是解决大规模返贫的关键策略,“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2]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上十亿的经济体,要实现这么“大体量”的“共同富裕”,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创举,如果不提高占人口一半的乡村人口的收入,就不足以完成全社会的相对富裕。所以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资源,“乡村振兴”的提出也成为必然的结果。

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自十八大以来呈井喷式发展,不仅有关于共同富裕内涵、方法和目标、目的等宏观讨论,也有收入分配、制度助力以及消除贫困等具体实现措施的研究。乡村振兴作为解决共同富裕的不二路径在近年的研究中也随之被关注,以往学者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如何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区域发展的差距,如何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趋同,以及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观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振兴的意义。熊易寒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视角揭示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与此相较,通过乡村振兴以达到减缓人均收入水平差异的研究则略显零星,研究者往往从相对贫困,防止规模性返贫等视角来切入研究,钟甫宁等在探究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基本标准的基础上,从乡村产业振兴、收入分配、低收入人口帮扶、盘活农村共享资产等方面,就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政策提出了看法和建议。[3]林万龙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角度,提出促进低收入农户收入更快增长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任务。[4]叶素苹则跳出经济学范畴的乡村振兴观察视角,另辟蹊径地从政党视角来切入,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论是在可能性还是必然性方面都是乡村振兴得以实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因素。[5]赵培等则从乡村振兴实现手段的角度探讨了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认为城乡贫富差距难弥合,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机会均等这些要素严重制约着共同富裕的实现。[6]梁晓军在文章中着重探讨了共同富裕背景下相对贫困的治理逻辑,提出乡村振兴是解决相对贫困的必经之路。[7]这些研究对于乡村振兴内涵以及实现路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更多的是从整体的视角来研究,将乡村振兴局限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把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来研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则是其重要元素,可以说从典型省份的可支配收入角度探讨乡村振兴,对于消弭相对贫困的政策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兼具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国家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相结合。从顶层设计看,首先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逐步实现人口、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无障碍流动,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其次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乡村和农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通过再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公共服务支出比重,逐步将户籍与社会保障脱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是加大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公益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慈善捐赠,缩小各阶层的收入差距。

二、安徽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现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加明显的进展,因此,为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首先要放眼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体现一国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指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2021年,我国国民可支配人均收入达35128元,相较上年实际增长8.1%,呈现较高发展趋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相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安徽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省份,农业人口有5000多万,耕地6200万亩,在其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据着首要位置,2021年安徽省的常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6位,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额占全省的40%以上,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总产值占其总产值的70%左右,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因此,以安徽省作为案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城镇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

如图1所示,安徽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绝对差距反而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均逐年增加,但由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基期绝对差值较大,即使安徽省农村居民的经济增速相较城镇居民经济增速更快,但实际上2013-2021 年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即安徽省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在扩大。因此,安徽省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

图1 2001—2021安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元)

(二)安徽省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图2显示了2001—2021年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对比。从中可以发现,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仍远低于城镇居民水平,而且,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绝对差距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2018—2020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增长最快,主要是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刺激国内消费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直至2021年差距增长速度逐渐缓和,但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依然呈现倍数差。

图2 2001—2021安徽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元)

(三)安徽省城镇与农村居民文娱教育支出差距

如图3所示,2001—2006年,安徽省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差距无明显变动,2006—2008年,差距明显增大;2008—2010年有所缓和,2010—2013年,差距明显增大,至2015年有所缩减。2014—2020年,安徽省城镇及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均较快;2020—2021年有所降低,差距有所缩小。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对于教育的大量财政支出,使得家庭教育负担减轻。另一方面,部分家庭采取校外教育方式,对于这部分支出往往难以统计。以安徽统计年鉴公布数据为例,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娱支出约为1422元,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娱支出为2283.1元,两者差额为861.1元,折算为月度数据,则每月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娱支出仅比农村居民多71.75元,从宏观角度而言,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那么明显,主要得益于国家支持农村教育娱乐的政策。

图3 2001—2021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情况(元)

三、安徽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为探究缩小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特选取 2001—2021 年安徽省的时间序列数据样本,抽取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基本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数据。

(二)变量选择

一般而言,“共同富裕”既是物质上的富裕,也是精神上的富裕。然而,精神上的富裕能否带动物质上的富裕?两者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因此,在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选择上,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作为衡量物质水平的指标,城乡文化教育支出差距作为精神文化指标,从而对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解释

(三)实证过程

1.描述性统计

表2展示了数据的基本属性,为方便计量,对数据取对数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仅展示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及标准差,共21个观测对象,不存在缺失值。

表2 变量描述统计表

2.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目前广泛采用ADF检验法,以消除自相关性。由表3可知,变量均呈显著性水平,因此可认为是平稳变量,可进行回归分析。

表3 ADF单位根检验表

3.模型构建及回归分析

如表4所示,回归结果如下:

表4 回归结果显示

模型如下:

Ln_inct=0.498311+0.140239Ln_edut+

0.196022Ln_ct+μt

其中,Ln_inct表示第t年的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Ln_edut表示第t年的城乡教育文化支出差距,Ln_ct表示第t年的城乡消费差距,μt为随机扰动项。根据回归结果分析,城乡教育文化支出比值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值波动均会对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由此看出,城乡文教支出比及消费水平比的下降,会进一步缩小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

表5 外生性检验

4.VAR模型

为了更好地探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动态效应,通过建立VAR模型,探究前者与城乡教育文化支出差距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

(1)内生性检验及平稳性检验

根据内生性检验结果,城乡文化教育支出差距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为外生性变量,因而进行剔除,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重新建立VAR模型。图4为新模型的系统平稳性检验结果,如图所示,所有特征根的模均小于1,因此该VAR系统为稳定状态。

图4 稳定性判定圆

(2)脉冲效应分析

如图5所示,当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Ln_inc)受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Ln_c)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Ln_inc)迅速反映,并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在第2期出现反弹,于第3期逐步产生正向影响,在第4期达到最大值,维持至第6期后出现衰弱现象,逐渐接近于0,Ln_c对Ln_inc的影响越来越小。可以看出,初期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但之后缩减效应减弱,反而会导致可支配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两者之间的影响趋近于0。

图5 脉冲相应图

5.结论

一般而言,若两者总收入水平接近时,消费水平越高的一方,则可支配收入相较而言越少。安徽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约为农村居民的两倍,然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的劳动效率不高,劳动产出价值较低,农产品产出受外界干扰波动较多,承担较大的风险却并未获得相应的系统补偿。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收入大多源于家庭经营收入以及工资收入,财产净收入及转移性收入较少,许多农村居民虽然有房有地,但由于市场流通,户籍限制等因素,不便于转卖出租。多方因素的限制,使得农村居民的总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缩小城乡差距,协助农村居民提高总收入水平,是目前的关键任务之一[8]。

四、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本对策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必须积极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盼。

发挥新型城镇化重要经济引擎作用。一方面,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空间配置效率,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密切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依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市,培育发展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实现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大中小城市应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以新型城镇化拉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发挥要素集聚和知识溢出的创新优势,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培育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城及县级市承接大中城市功能转移的能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向县域延展,扶持县域发展高端产业,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节点作用。

(二)推进城乡帮扶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脱贫攻坚胜利后不能掉头就走,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三)不断拓展农业保险范围,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产品培育过程中容易遭受灾害影响,不仅需要加强对外部风险的控制,也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购买相应保险。基于农产品的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村居民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保险机制,完善农村居民的信贷评估机制,给予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一定程度上的补贴,同时在农村居民中普及互联网金融,协助农村居民建立短中长期的资金回流保障体系,增大风险的对抗能力。

(四)以乡村多元文化价值为基础,延伸农业的功能性[9]

从宏观上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原因与当地就业呈正相关,只有解决让农民愿意留,留得住的问题,才能真正地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着重把发展重心放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地方政府可以在挖掘乡村多元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产业,比如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这些产业由于其规模性,基础性和自身的开放性,不仅就业容量大,就业覆盖范围广,而且契合未来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综合治理农业层面的污染源,减轻农业投入品成本、产业垃圾利用资源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尤其农村电商这一产业更有助于解决当地的产销难题[10]。

(五)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农村居民由于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更加落后,解决乡村居民收入差距不仅需要政策兜底还需要政策宣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必须以身作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治理能力,完善政府机制,比如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与农民高度参与乡村建设的实施机制;聚焦普惠性和基础性民生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总结

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够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支出的强化,可以进一步减少农民涉及相关费用的支出,增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通过多种方法的实施,从而实现安徽省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支配城乡居民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跟踪导练(四)4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