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

2022-11-25凯,李娴,甘

商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错位文旅耦合

王 凯,李 娴,甘 畅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一、引言

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包容度强、进入门槛低等特点,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拉动角色。然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人们对改善生活品质的大幸福产业——旅游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需求层次也日益提升。“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进行深度的文化建设。将文化融入旅游,利用旅游外显文化,不仅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对旅游层次的需求,还丰富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生活力,为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增加了助燃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由追求速度转向要求质量,结构性改革成为各产业的着力点。但由于外部因素变幻莫测,内生因素相互关联,导致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并非呈现完全同步性[1]。因此,文旅产业的融合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现阶段助推国民经济发展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关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定性研究,主要着眼于探究两者之间的融合机制[2-3]、融合模式[4-5]、融合路径[6-8]和影响因素[9-12];研究视角多聚焦于生态文旅融合[13-14]、历史文化带文旅融合[2,4,9]和城市文旅融合[15-18]。另一方面为定量研究,大多数学者是运用计量分析手段,集中于文化和旅游产业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的探索[19-21],主要是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两者之间的同步性与耦合协调性[22-24]。从关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可知,学者已证实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但两系统的互动紧密程度偏低,即耦合协调度低[23,25],但文旅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却扮演着助推角色[1,26],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程度[27]。此外,有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文旅产业之间的研究多数着墨于探究文化、旅游和经济三者或其中两者之间存在的时空关系[26-32]。研究内容多以文化、旅游和经济之间的同步关系为主[26,29-30],但Kain提出的空间错位理论为研究文化、旅游和经济的空间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33]。此后,有多数学者试图探究区域经济与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却仍将文化和旅游产业分离为两个独立个体为切入点,讨论其三者之间的错位问题[28],且大部分以单个代表性省域[34-35]和经济区[36-37]作为研究尺度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就既有研究成果来看,相关研究内容多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作为分离的个体来探究其与区域经济的匹配关系,这不仅忽略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频繁互动和紧密联系,还忽略了在客观条件限制下文旅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可能存在的其他空间关系,进而无法更精准地利用文旅融合这条有效路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在空间尺度上现有研究主要以案例地和小范围的经济区域为主,结论往往具有较强的局限性。鉴于此,本研究拟以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2005—2020年面板数据作为分析依据,以文旅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其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的空间错位关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模型探究其空间错位现象,最后利用可视化进行表达,以期为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改进的熵值法

熵值法是借用信息熵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但此方法可能存在因为量纲不统一而造成的度量偏差。由此,本文的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预处理,从而避免了指标测度产生标准差较大现象,此方法称之为改进的熵值法,具体计算步骤见参考文献[38]。

(二)综合发展评价指数

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可以客观表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有利于对系统进行客观性评价[39]。具体公式如下:

(1)

(2)

TⅢ=φ1TⅠ+φ2TⅡ

(3)

式中:TⅠ与TⅡ分别表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数,TⅢ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度综合发展评价指数;(1)式和(2)式中,α为两大产业评价指标的个数,本文α=2;wα为指标权重,nβα和mβα分别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第α个指标第β年份的无量纲化值;在(3)式中φ1和φ2为表示两系统相互之间的重要的系数,本文取值均为0.5,代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文旅融合中同等重要。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源自物理学,代表两个体系或者两种运动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从而紧密联合的现象。由此衍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至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也蕴含了此类含义,其一般用于测度多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40]。表达式如下:

(4)

(5)

式中:C和D分别表示耦合值和耦合协调度值,TⅠ、TⅡ和TⅢ分别表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数、旅游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和文旅产业融合综合发展评价指数,详细计算公式见上述改进的熵值法的参考文献。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24,37],本文将D的数值从[0,1]每隔0.1个数值为一个等级,共细分为10个等级,0代表极度失调,1代表完全协调,以表示两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

(四)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34-35]。本文利用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重心表示文旅融合重心,利用重力模型对文旅融合重心与区域经济系统重心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究。若两者重心轨迹和运动趋势基本重合,则表明两系统发展一致;反之,则两系统空间发生了空间错位[35],意味着两系统的发展存在差异。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6)

(7)

式中:X,Y表示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重心的经纬度;Xi,Yi分别为i省省会或直辖市、自治区的经纬度;Tx为i省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水平指数;n为研究区内省份的总数,即n=30。同理,通过重力模型可计算出区域经济系统重心的经纬度。

(五)空间错位模型

Kain在20世纪提出了空间错位假说,基于该假说,空间错位理论逐步演进形成。该理论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描述的系统之间的发展状态相反,主要表示两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发展状态呈现的不协调性和不同步性[33,41]。为此,利用空间错位指数及其错位贡献率来探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其计算方法为:

(8)

(9)

式中:SMIi表示各省市的空间错位指数,T、E分别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之和与文旅融合综合发展指数之和,即代表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文旅产业融合总体发展水平,Ti、Ei是i省份的区域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即代表区域经济局部发展水平和文旅产业融合局部发展水平。其中,SMIi的绝对值越大则表示错位情况越严重。Ri为i省份m年的空间错位贡献率。

三、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能够实现融合发展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内因引发——文化和旅游两者属性相近,特色相似,具有多层次、强综合和广跨度等属性,表现出旅游中既存在文化资源,文化中又蕴含旅游内涵的特点,两产业相似相融、连接紧密。另一方面是外因的拉动——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从而刺激了供给侧的质量也需相应提高。因此,要素整合、产业关联和价值链延伸等促进供给侧质量提升的政策和路径应运而生,加快相似相近的产业找到关联点和契合点是满足消费者的高层次需求和促进产业更好发展的方法之一。据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内外驱动,两者具有融合趋势。通过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衡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情况。其中,指标体系的建立如下所述:

广义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市场和艺术市场,因此有关于文化产业的投入要素和产出水平选用艺术和文化两方面的指标来衡量。旅游产业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紧密交织的行业。旅行社、旅游客运交通业和住宿业是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旅行社采用旅行社总数进行表征,饭店由星级饭店总数表征,但旅游客运交通业难以衡量,如用全国铁路运输量和交通网络密度等指标则不可准确代表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但旅游产业是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投入不可或缺,因此选用旅游从业人员来表征旅游产业人力投入要素。旅游产业的产出水平则从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两方面进行表征。此外,在国民经济由发展速度转向发展质量的转变阶段,区域经济的衡量仅用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无法全面体现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此,应将经济质量的衡量指标纳入其中。本文将区域经济的衡量分为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分别用总体GDP和人均GDP来表征。其中,总体GDP可以很好地体现区域经济的宏观发展状况,而人均GDP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以及国民在特定时期内中等收入的具体情况,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从而可以进一步洞察居民的幸福指数。

本文根据光伏逆变器的特点,利用关键器件TMS320F240、SG3525、ICL8038,进行逆变器的研究和设计.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比较完善,成本较低,开发周期较短,适合于市场推广.

据此,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原则,依据全国各省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23,25,34-35,39-40,42-45],建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 (不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下同)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5—2020年。其中,2005—2019年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来源于2006—202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13—2020年的《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06—2018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9年的《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和2020年的《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此外,2020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数据来源于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统计年鉴、旅游业年度统计公报、酒店业年度统计公报、文化及相关产业年度统计公报。部分数据缺失使用线性插值法补充。

四、结果分析

(一)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发展特征

图1 2005—2020年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

由图1可知,我国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虽有向好趋势,处于中度失调向轻度失调缓慢转变的过程,但总体水平不高。大体呈现“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特点,具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内陆向沿海逐步增强”的趋势,地区差异明显。具体而言,2005年总体处于失调状态,其中仅有6个省市处于濒临失调等级以上。由此可知,我国2005年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正处于局部萌芽阶段,融合意识不强,融合举措不足。2010年的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相较于2005年有所改善,极度失调、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均有所下降,共减少5个,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状态则增加5个。总体而言,2010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推进一个等级。明显的是,沿海地区较内陆发展更快,趋于耦合的态势更为强劲,这与沿海地区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密不可分。本文未选取2015年作为图片展示,是因为2015年与2010年的两产业融合情况基本相同,但2018年的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为研究期间最佳,故选取2018年作为图片展示。从图1c可知,在2018年期间,此时已无极度失调状态的省份,严重失调和极度失调状态的省份相较于2010年,降幅达到71.43%,且仅有青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处于其中。此外,优于中度失调状态的省份约占研究区域的省份的63.33%,其中内陆省市融合趋势大幅提升,沿海地区的融合强劲趋势得到验证。但2020年上涨态势得到冲击,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状态显著下降,其中,宁夏极度失调状态的复现,相较于2018年,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省份共增加12个,且中度失调状态以上的省份占比约降低13.33%,大部分省份的文旅融合状态将近退回至2010年,只有少部分沿海地区的省市保持文旅融合推进势头。

综上,青海和宁夏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情况处于全国省市的末尾,这可能是由于该地的资本初始积累不足以满足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交通可达性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空间体系未健全,基础要素不能达到文旅产业初期融合发展的要求,因此造成青海和宁夏的文旅资源丰富但两产业互动不紧密现象的出现。而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湖南,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安徽、广东,以上省份通常处于前沿地位。其中,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最佳,主要受益于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充足以及政策的优待,这些优势条件给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此外,由于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快速推进,使得东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产生了向南部和西部的辐射作用,促使中部地区迅速崛起,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情况有所改善。西部地区的云南打造了多个著名旅游城市——昆明、大理、瑞丽和西双版纳等,为拉动省内其他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并且云南省内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通过旅游的形式传播。因此,云南省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是通过自身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了特有品牌,提高了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优化了产业结构。由此可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与区域经济可能存在不完全协同和不匹配现象,文旅融合和区域经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

(二)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与区域经济的重心轨迹分析

在物理学上,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其不受所在位置和放置状态的影响,代表某一物体的均衡点。本文基于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利用重心模型测算出两者在不同时间段重心变化结果,其中包括重心变化的距离、路径和趋势。两系统重心的变化代表着不同时段发展均衡点的变化,也代表两系统的主要发展中心的变化。因此,基于两系统的重心落点及重心落点的变化轨迹,进一步探析文旅产业耦合协调情况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不同步现象。

表2 2005—2020年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重心与区域经济重心变化过程

由表2可知,2005—2020年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重心变化相对较小,经度围绕着113°E变化,纬度整体呈现南移趋势,累计位移137.3km。2005—2020年区域经济重心相较于耦合协调度重心而言,变化幅度较大,经度从116°E变化到114°E,变化位移也相应较大,累计位移273.61km。因此,从两者重心变化结果来看,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与区域经济的重心迁移大体均是由北向南迁移;从移动距离来看,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

图2 2005—2020年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度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变

根据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重心与区域经济重心的迁移路径可知(图2),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重心和区域经济重心均在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内,大体呈现“由北向南”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重心落于河南省西南部,2005—2008年出现了与整体趋势反向的现象——由南向北。这是由于早期的北方地区相较于南方地区,拥有更优质的新型技术和人才发展以及大型制造业和广阔的土地,因此给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所需的人、财、物等发展条件,从而导致文旅产业的平衡向北方短暂移动。2008—2020年期间,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的重心虽产生2次小幅度反向波动——分别为2013—2014年、2019—2020年,经度变化为0.01°E、0.13°E,位移变化为0.53km、12.79km,但整体呈现向南迁移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力量促使该结果的产生:一方面,自2009年以后,中央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融合的政策,并有目的地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且南方地区落实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更为强劲。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地区的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累积,使得南方地区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此外,该地区凭借地理区位、土壤资源、气候条件和港口海湾等优势条件,给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完备的资源条件。政府的外在推力和南方自身的内在积累动力使得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出现整体由北向南的发展趋势。

区别于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的重心落点,区域经济的重心落于河南省东南部。2005—2019年重心整体由北向南迁移,位移达254.56km,经度向南变化1.78°,纬度向西变化1.38°。区域经济平衡向南迁移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我国南方的区位优势和人口优势在历史进程中逐步显露出来。进入新时代以来,南方地区的经济流通更加便利,产业结构更为优质,因此在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方面较于北方地区提高较快,从而导致区域经济中心大幅度向南迁移。但在2019—2020年区域经济重心出现较大幅度的“北回”现象。变化位移为19.05km,经度变化0.01°E,纬度变化0.17°N。从图2可以看出,2019—2020年的区域经济重心大致是垂直向北移动,这是因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使得全国的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大部分省份出现逆增长情况。但由于北方地区的经济历史积淀深厚以及“首都效应”的拉动,促使区域经济重心出现向北平移现象。

整体来说,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重心和区域经济重心虽然迁移趋势有所重合,但两者的具体落点、重心迁移的距离、路径和趋势均有所差异。

(三)空间错位分析

综合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与区域经济的重心情况的分析,两系统的发展并非为同步关系。因此,基于Kain所提出的空间错位假说,探究两系统之间的错位关系,明确两系统相对的发展状态,更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其中,空间错位可以反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与区域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偏离程度和平衡程度。本文基于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运用空间错位评价模型来测度两者的空间错位程度。为量化空间错位程度以及省级单位之间的差距,利用空间错位模型计算空间错位指数(表3)和错位贡献率,并据此将其可视化表示(图3)。

表3 2005—2020年中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空间错位指数

由表3可知,2005—2020年大多数省份的空间错位指数呈现波浪式的曲折下降趋势。从长期来看,这意味着削弱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状态的潜力十足,两系统具有相对稳定且协调发展的趋势。但从短期现状来看,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依旧处于不匹配的错位状态,两者之间的不同步问题依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具体而言,从空间错位指数的正负方向来看,首先,在研究期间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空间错位指数始终呈现负向,分别是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海南、青海、宁夏和新疆,说明这些省(市、自治区)的实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于预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拉动了区域经济,但不同地区的诱因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福建、海南来说,主要依靠健全的服务设施、充足的人才储备和便利的交通网络使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得以实现,因此,该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拥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平台,致使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东北地区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来说,主要得益于地理区位的独特性,三省临近边疆地区,拥有独特的异国资源。而西部地区的青海、宁夏和新疆则受益于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且政策优待和营销宣传的乘数效应使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两省的产业发展重点,有效地拉动了两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而言,该11个省(市、自治区)本身的经济发展并非主要依赖于文化和旅游产业,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仅优化了该区域的经济结构,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却未领先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故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领先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其次,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在研究期间始终处于正向空间错位指数的状态,说明实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预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未能起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周边省份的遮蔽效应和政策补给的延迟性等,但可以预见的是,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还有较强的潜力和较大的上升空间。最后,辽宁、江西、重庆、贵州、陕西、甘肃空间错位指数在研究期间发生了质的改变——从正向变化至负向,这意味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并有增强趋势,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两系统的错位本质却未改变,仍需在降低错位率上下功夫。

图3 2005—2020年中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空间错位

由图3可知,我国平均空间错位指数(图3a)总体呈现中低错位的状态,其分布格局呈现“由外向内”逐步集中,而高错位区分布跨度较大、分布较为分散。具体而言,低错位地区呈现“东南—西北与西南—东北”的交叉型走向,大部分属于中西部地区。中错位区呈现三条南北纵向带的分布格局,具有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东边为黑—吉—鲁—苏,中间为宁—湘—海,西边为新—青—云。高错位区东、中、西部地区均有分布,共有9个省市,分别为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浙江、上海、广东,中部地区的内蒙古、安徽、河南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我国整体贡献率(图3b)处于中贡献率状态。错位指数较高的省市,错位贡献率通常较高。其中,高贡献率省市共有6个,分别为北京、天津、安徽、河南、四川和云南,合计贡献率达20.62%。天津的错位贡献率最高,为12.68%。除此之外,中、低贡献率的省市与中、低错位指数呈现大致相反的现象,即中贡献率的省份对应有低错位指数,反之亦然。因此,中错位贡献率呈现集中分布,而高错位区却分散分布。综上所述,2005—2020年我国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少数省份所造成的。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2005—2020年相关数据,借助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空间错位程度,具体结论如下:

我国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虽有向好趋势,处于中度失调向轻度失调缓慢协调的过程,但总体水平不高。大体呈现“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特点,具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内陆向沿海逐步增强”的趋势。此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出现了不同步现象,即经济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却拥有突出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基于重力模型的进一步分析可知,两系统之间的表现状态与上述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分析的结果一致,即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其中,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与区域经济的重心虽均落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内,且呈现出“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但两者的具体落点、重心迁移的距离、路径和趋势均有所差异。整体表现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大多数省份的空间错位指数呈现波浪式的曲折下降趋势,整体处于中低错位状态,且我国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少数省份所造成的,即少数省份占据了较高的错位贡献比例。具体而言,空间错位指数和空间错位贡献率的分布各具特色,诱因各有不同。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效率。虽然我国文旅产业耦合发展水平有向好趋势,但整体水平依旧不高,仍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为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政府需要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在政策上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作用,通过正确的政策来指导高效的实践。另一方面,生产者应摒弃孤立的发展模式和垄断思维,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因此,生产者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来促进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此外,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有利于加快全域旅游的发展,从而助力文旅产业融合的推陈出新,进而深化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内在联系。

立足自身特色,激发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本文研究发现,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现象,且地区差异明显,这也意味着不同区域和地区引起空间错位的原因也有所区别。因此,若文旅产业融合水平领先于区域经济发展,则应该明确区域优势,重点关注区域和地区内的业态创新,利用文旅产业融合的优势来调整区域间和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若文旅产业融合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则需精确找准自身短板,利用区域经济的资本优势补齐文旅产业融合水平的滞后劣势,做到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

抓大补小,推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研究可知,高空间错位率仅存在于少数省份,且少部分的省份占据着高错位贡献率。因此,一方面,抓住重点省份是消除不同步现象的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精细修补中低贡献率的大多数省份的错位现象是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据此,首先要精准定位重点省份的错位诱因,有的放矢地消除错位现象;其次需发挥优势区域和地区的引领作用,通过优势互补和“帮、带、扶”实现区域间的联动发展;最后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的整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区域经济要完成向高质量转型,需依靠各区域经济模式和发展途径的优化。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融合的助推力。而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支柱型产业之一,可以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打造重点。因此,降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空间错位程度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路径之一,但需在一定的资本积累的条件下,针对不同地区对症下药,探究差异化原因,从而降低空间错位程度,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错位文旅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有趣的错位摄影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