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团体心理训练对集训期新兵心理适应的干预研究

2022-11-25刘笑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集训新兵团体

刘笑彤,刘 玉,杨 烨,许 辰,李 敏

400038 重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军事心理学教研室1;266000 山东 青岛,山东省军区青岛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2

集训期是新兵的“第一适应期”,也是新兵心理脆弱期。研究发现,集训期新兵因心理调适不当所引发的事故案件约占集训期事故总案件的60%~70%,有36.4%的新兵有逃避集训的想法和倾向,甚至有自杀意念或行为[1]。从积极心理学方面分析,主要有3个因素。第一是生活满意度水平低。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到个体生活目标的定位和行为追求的取向[2]。研究发现处于10~25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成为自杀或自杀未遂的主流人群[3],这与生活满意度缺失有密切的关系[4]。第二是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5]。王青等[6]发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自我效能感的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维持在较高状态,低自我效能感的新兵多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第三是心理弹性水平偏低。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丧失或逆境时,通过自身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能较快从应激状态恢复至健康状态的能力,是个体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的结合[7]。宁连才等[8]发现心理弹性对新兵的适应能力起直接作用。同时,有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水平有利于提升新兵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新兵集训期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9]。因此,要解决适应期新兵的心理问题,需要针对性地提高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水平。

叙事团体心理训练是将叙事疗法与团体心理训练相结合的新型训练方法,以叙事疗法为理论支撑,借助团体心理训练中的团体动力和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带领个体在温暖、尊重、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实现问题故事的外化和解构,完成支线故事的挖掘、建构和丰厚,促使个体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增加积极心理资源,系统地改善个人心理状况[10-11]。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可通过叙事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的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方式,提升大学生幸福感[12]。国内外关于叙事团体心理训练的应用对象多以患者为主[11,13-16],在健康人群中的应用少有研究,且叙事团体心理训练在军队的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将叙事团体心理训练引入到集训期新兵,以期解决集训期新兵的心理适应问题。该研究对从积极心理学层面提升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为促进新兵心理健康、减少新兵适应障碍的发生提供新的视角。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10月于某新兵训练基地开展叙事团体心理训练。根据入组标准(①2020年9月入伍新兵;②参与研究前均未接受过叙事团体心理相关训练)及排除标准(①不愿参加本实验;②不能正常参加日常训练的伤病员),最终确定2个自然连新兵(15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以连为单位整建制分组法,分为干预组(73人)及对照组(81人)。干预组接受9次叙事团体心理训练,每周干预1~2次,每次2~2.5 h;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按照新训计划进行日常训练。本研究获陆军军医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第019-02)。

两组人员均为男性,年龄18~24(19.91±1.57)岁。其中,大专以下学历(包括初中、高中或中专)51人(33.12%),大专及以上学历(包括大专、本科及以上)103人(66.88%);户口所在地为城镇60人(39.00%),农村94人(61.00%);独生子女39人(25.30%),非独生子女115人(74.70%)。两组成员在年龄、学历、户口所在地及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1.2 评估工具

1.2.1 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17]由5个条目组成,用于测量个体对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采用Likert 7级计分(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少许不同意,4:中立,5:少许同意,6:同意,7:非常同意),5个项目得分相加为总分,总分越高表明个体对当前的生活状况越满意。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 0.763。

1.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本研究采用王才康等[18]2000年翻译修订的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计分(1:完全不正确,2:有点正确,3:多数正确,4:完全正确),总分越高说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 0.902。

1.2.3 心理弹性量表(10-item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0) 该量表由CAMPBELL-SHILLS等[19]对25条项目的CD-RISC简化而成,中文版由张丹梅等[20]修订。全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1:从不这样,2:很少这样,3:有时这样,4:经常这样,5:总是这样),量表总分为各项目计分之和,总分越高代表心理弹性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3。

1.3 干预方法

1.3.1 干预程序 干预组在入营隔离结束1个月后开始进行干预,为防止干预组人数过多影响干预效果,将干预组以自然排为单位分成3组分别进行干预,所有干预由相同的训练者(已参加专业叙事团体心理训练培训并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和助手实施。在干预前(T1)、干预结束即刻(T2)、干预结束后1个月(T3)3个时间点使用SWLS、GSES和CD-RISC-10对所有被试者进行评估。

1.3.2 干预方案 根据叙事疗法[21]中的主要技术为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参考《学校里的叙事治疗》[22]中具体的操作方法,结合对该新兵训练基地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及特点,制定了9次课程方案:①“我想带来什么故事”,通过普通团体心理训练的热身活动达到参与者间的破冰效果,同时了解成员期待;②“说说我的问题故事”,引导参与者从多角度、多方面描述自己近期心中的“困惑”,将“困惑”命名,以图画形式展现并在团体内交流,达到外化问题故事的目的;③“问题不是我”,把“困惑”制作成面具,将参与者与他的“困惑”分离,解构问题故事,引导团体成员们运用各种适当的语言和特色提问,帮助参与者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办法;④“我的团队”,引导参与者描述自己的“队友”与“困惑队友”并进行对话,探索自己“队友”的正性实力和“困惑队友”的优势,不断扩充自己的团队,找到可以利用的积极资源;⑤“关系中的自画像”,从不同的关系中体验不同的自己,引导参与者画出近期自画像,从祖辈、父辈、同辈等多重身份叙述其自画像,在叙述中呈现关系脉络,发现自己丰富的社会支持,同组其他参与者作为倾听者反馈;⑥“编辑生命故事”,发现故事主人叙述中的支线故事和生命中可能被遗忘的“闪亮时刻”,帮助故事主人寻找例外事件,深入细节,将积极资源放大,形成积极自我的观念;⑦“生命之树”,引导参与者画自己的生命之树,借树的隐喻感受生命的向上和顽强,借生命之树抵御风险的方式,凸显生命的意义,给参与者以积极心理暗示,引导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境;⑧“困惑”对比,引导参与者再次画出“困惑”的样子,比较前后“困惑”的变化,发现自己在叙述中的成长和转变、问题在故事中的呈现和消融,通过重构故事形成全新的积极自我;⑨“见证与回顾”,参与者通过梳理前8次课的材料和感受,收获独特的精神财富。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成员基线状态的差异,采用2(分组:干预组、对照组)×3(时间:T1、T2、T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评估干预。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各变量的基线水平比较

采用χ2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被试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表1),在各心理学变量水平差异上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表2)。

表1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比较 例(%)]

表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不同心理学变量基线的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被试生活满意度的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测试的时间主效应显著:F(2,151)=21.57,P<0.01, ηp2=0.12;时间×分组交互效应显著:F(2,151)=5.38,P<0.01, ηp2=0.03。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分组效应在T2时显著:F(1,152)=11.03,P<0.01, ηp2=0.07,干预组被试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被试。在T3时分组效应不显著:F(1,152)=0.29,P>0.05,ηp2=0.00。

2.3 干预前后两组被试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测试的时间主效应显著:F(2,151)=16.21,P<0.01, ηp2=0.10;时间×分组交互效应显著:F(2,151)=3.86,P<0.05, ηp2=0.03。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分组效应在T2时显著:F(1,152)=9.22,P<0.01, ηp2=0.057,干预组被试自我效能感(29.63±7.35)显著高于对照组被试(26.17±6.78)。在T3时分组效应仍显著:F(1,152)=4.34,P<0.05, ηp2=0.03,干预组被试自我效能感高于对照组被试。

2.4 干预前后两组被试心理弹性的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测试的时间主效应显著:F(2,151)=23.86,P<0.01, ηp2=0.14;时间×分组交互效应显著:F(2,151)=7.30,P<0.01, ηp2=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分组效应在T2时显著:F(1,152)=10.47,P<0.01, ηp2=0.06,干预组被试心理弹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被试。在T3时分组效应不显著:F(1,152)=0.16,P>0.05, ηp2=0.00。

表3 两组新兵在不同时间点各维度得分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 讨论

集训期新兵处于角色转变的关键期,需要更多的积极心理资源来应对全新的环境。有必要构建团体心理训练形式的干预方案,以便快速找出集训期新兵的积极心理资源,同时减少因生活满意度降低而引发的自杀或其他心理行为问题,有利于增加人际理解、促进人际和谐。

本研究结果表明,叙事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显著提升集训期新兵生活满意度,HANSSON[10]等研究发现,叙事团体心理干预通过在群体氛围下叙述人生故事,能够显著改善生活满意度水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新兵面对复杂恶劣的环境时经常会忽略生活中的积极面,关注生活中的消极面,在叙事团体心理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把消极的问题外化,在团体氛围下通过与问题对话等,给自己带来全新的视角改变消极情绪,从而提升生活满意度。

本研究发现,叙事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显著提升集训期新兵心理弹性,与李丹等[13]研究发现叙事疗法可有效增强个体心理弹性的结果一致。缪毅等[23]研究发现新兵心理弹性水平对其集训期间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应激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因此提升心理弹性水平的训练能降低新训时负性情绪和心理应激水平,促进新兵心理健康[24]。

本研究中,叙事团体心理训练显著提升集训期新兵自我效能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5]。叙事团体心理训练对新兵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干预效果不仅在干预结束即刻显著,在干预结束后一个月依然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叙事团体心理训练能够积极归因个体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团体氛围有助于帮助个体通过观察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从而促进个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综合分析以上3个研究结果,可能的原因有:①叙事团体心理训练可通过问题外化的方式,把人与问题分开,降低问题对人的影响,增加了人对自己问题的控制力,意识到自身存在解决问题的资源;②通过关系性身份认同的对话,让新兵体会到不同身份人眼中的自己,拉近自己与重要他人的距离,提升自我价值和自尊;③通过编辑生命故事和画出自己的生命之树活动,帮助新兵发现积极社会支持,促进新兵的自我认同,提升自我意识。最终提高新兵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水平。

本研究发现,叙事团体心理训练对新兵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在干预结束即刻最高,在干预结束后1个月时效果不显著。可能由于本研究干预结束后1个月的追踪是在新兵下连后1个月,干预组被分到作战单位,对照组被分到后勤保障单位。据调研发现,作战单位比后勤保障单位管理更严格、条件更艰苦、训练任务更繁重,因此可能会减弱干预组T3时的远期干预效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而降低远期效果)。

综上所述,叙事团体心理训练能显著提升集训期新兵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水平。这提示叙事团体心理训练适合在新兵群体中运用。同时,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①研究仅采用常规教育作为对照组,未能比较叙事团体与常规心理团体训练的区别;②研究选择了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3个积极因素作为因变量,在因变量中未选择消极因素如自杀意念、自杀倾向、抑郁等;③研究对象只纳入了男性,结论推广至女性新兵群体时需进一步研究;④由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倚,后续可继续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集训新兵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2021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赛前集训
新兵,请入列!
技能大赛赛前集训中各要素的关系研究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全国优秀乒乓球青少年大区集训竞赛模式研究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领着“新兵”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