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五莲丹土古城探析

2022-11-25程红郭公仕葛海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0期
关键词:壕沟陶片城址

程红 郭公仕 葛海洋

(1.日照市博物馆,山东 日照 276826;2.五莲县博物馆,山东 五莲 262300;3.滕州市博物馆,山东 滕州 277599)

1 遗址基本情况

丹土古城位于山东省五莲县潮河镇丹土村周围,因在村东侧有大片红烧土而得村名①,遗址中南部被村子占压故称“丹土遗址”。东邻胶南市(今青岛市黄岛区),西北距县城42千米,南距日照两城镇遗址4.5千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依据地表陶片、石器等考古遗物分布判断,认为面积当为130.7万平方米,遗址位于高埠上,较四周高出1~1.5米,自西向东倾斜,文化层在0.5~3米,最深处达4米,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至汉代等遗存。遗址经过多次勘探发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中期三个连续扩展的城址,是海岱地区最早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1977年、1996年分别被公布为山东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遗址发现与调查

1934年春,中研院史语所的王湘、祁延霈发现并确认了丹土遗址。之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美联合考古队等单位先后对其做过多次调查、勘探和发掘。

1954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的袁明、王思礼等对遗址进行了勘查。通过勘查得知,遗址在丹土村的北边,北、东、西三面皆有灰土、陶片、石器等。遗址东西长约480米,南北长约225米。在村东断崖处暴露的灰层1米多厚,陶片甚多,中间夹有大块红烧土,丹土村正是以红烧土多而得名。采集的标本主要是15件石器,有石斧、石刀、纺轮、石镞等,根据采集到的标本,断定该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②。

1957年5月,山东大学历史系刘敦愿教授等人又对遗址进行了调查。丹土遗址作为与两城镇遗址最近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两者有无异同,是这次调查的中心问题。调查共采集石器标本83件、陶片标本65件。石器有斧、锛、凿、铲、镞、矛等,主要用琢磨法制成,表面磨制光滑,个别还有钻孔,均有使用痕迹。与两城镇遗址出土石器相比较,种类大致相同。丹土遗址的石器磨制粗糙、样式简单,两城镇遗址的石器灵巧、精制。陶片主要以夹砂陶较多,泥质陶较少。根据这些陶片可知,除陶器的足、流、鋬之外,其他皆为轮制,装饰主要以附加堆纹最多,有少量的凹凸纹与刻划纹。这里陶片的数量远不及两城镇遗址丰富③。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唯一1件玉器为残玉刀④,残缺严重,一端断失一角,一端拦腰截断,其上有两孔,大孔外径1.2厘米,小孔仅剩三分之一。通过采集的器物推断,丹土遗址应早于两城镇遗址。

遗址发现以来,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其中1956年冬至1957年春文物普查时发现的4件玉铲和4件玉环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⑤,山东博物馆也收藏有10余件。五莲县博物馆收藏了30余件: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四孔大玉刀(图1)是目前发现最完整、最大的,长51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一件是江北出土直径最大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璇玑(图2),外径22.5厘米,内径7.1厘米,厚0.5厘米;一件是玉琮(图3),内做圆筒状,外为方形,单节,高3.4厘米,孔径6.3厘米,边宽7.3厘米;还有一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镶嵌绿松石玉钺(图4),长30.5厘米,宽18厘米,厚0.3厘米,代表了我国最早的玉镶宝石技术。此外,还出土了玉戚、玉鸟饰、玉铲、玉璜、玉璧等各种精美玉器。丹土遗址出土玉器数量多且精美,证明城市文明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才会出现象征权力和贵族富有的玉器,这也充分证明了丹土遗址应是当时的一处中心聚落⑥。

3 古城的发现

1989年秋,为解决当地农民在遗址盖房难的问题,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由潍坊市文管会与五莲县文管所对遗址南部进行了试掘,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和少量墓葬。

1995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莲县文管所采用布网普探法,将遗址划分成若干50米×50米正方形探区,孔距为5米×5米,逐区进行勘探和试掘,发现龙山文化中期的城墙、城壕。城址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城外墙皮周长1700余米,文化堆积在0.5~3米不等。在城外有一周壕沟,城南原是一片沼泽地。城墙采用山石风化成的黄粗砂夯筑而成,宽约20米,残高2米,夯层清晰,分两期。二期城墙紧贴在一期城墙里皮修筑,墙体与坡脊形成壕沟⑦。

1996年秋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莲县文管所又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墓葬16座、灰坑65个、探沟5条、房基18座,出土器物230余件。其中,石器70余件,包括斧、锛、凿、铲、刀、镞等;陶器160余件,有鼎、鬶、罐、圈足盘、豆、杯、盆、壶、盂、器盖等(图5),多为磨光黑陶,也有蛋壳陶;另有玉管、耳坠及残玉片等。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除一座向南外,其余皆向东南,其中9座有棺。随葬品多置于一端,以陶器为主,个别有石器,数量一般为3~12件,部分随葬品有猪下颌骨。发现房基较多,但仅存基槽、柱洞,房子面积较大,有隔间。基槽深且宽,有角柱。房基多处于不同层位,但分别在相同的垫土之上,形成了大片集体居住的聚落特点。此次发掘以龙山文化早、中期遗存为主,下层也见大汶口文化层和遗迹遗物。根据层位关系和陶器的一些线索,表明该遗址极有可能是龙山文化早期或更早的城址。此次发掘,为研究龙山文化分期、区域类型及相关问题和城聚落等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⑧。2000年春、秋两季,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五莲县博物馆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由里及外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三个连续扩展的城址,春季在城的东、北、西三面发掘了四条探沟,证明了三个城址的早晚关系。秋季发现了龙山文化中期城西城门通道、南部出水口及部分不同时期的房基和墓葬,城址由城壕、城墙、城门通道、出水口等建筑组成,灰坑内还发现了带有刻划纹的蛋壳陶片及碳化的竹节⑨。

2015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联合日照市相关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勘探。本次勘探利用RTK等科技手段对以往探掘发现的诸多遗迹进行重新测绘,厘清了遗址范围和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不含古洼地)。新探出了龙山文化早期城址的西南角,修正了对龙山文化早期城址的认识,新发现的G9、G10对研究龙山文化中期之后的聚落演变和防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1 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

大汶口文化晚期城由城墙和壕沟组成,城内面积9万平方米⑩(图6)。主要发现有房址、墓葬、灰坑等。城址被龙山文化早期城墙叠压,城墙下叠压有大汶口文化灰坑,被大汶口文化末期的墓葬和房基打破。城墙内出土了大口尊、鼎、甗、鬶、敛口盆、豆和罐等;在城壕出土的陶片中,红褐色和褐色占一定比例,装饰以篮纹数量最多。城墙内侧东部和北部区域的房址有比较丰厚的垫土。垫土被稍晚期的墓葬打破又叠压着墓葬,说明房屋和墓葬是交替进行的。发现该时期墓葬18座,占整个遗址墓葬总量的一半,主要分布在城内东北部、西南部及东城墙内部。遗迹和陶器数量迅速增多,说明这一时期是丹土聚落迅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勘探情况结合以往发掘资料,确定大汶口文化城的建造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废弃于龙山文化早期早段。

3.2 龙山文化早期城址

龙山文化早期城址打破大汶口文化晚期文化层,并在大汶口文化城址上扩建。由城墙、壕沟、城门通道组成,城内面积约14万平方米(图6)。城址偏南部被村庄占压,城墙建在大汶口文化城壕沟之上,仅存墙基部分。壕沟位于城墙外侧,北、东段又被龙山文化中期城墙叠压。在壕沟缺口处共发现城门通道5处:西南角、西面、东面各一个,北面两个,大多呈外宽内窄的喇叭口状。城内发现有房屋垫土、墓葬、灰坑等⑪。城墙内出土大口尊、鼎、甗、罐、盆、圈足盘和杯等残片。陶片以黑陶为主,鼎足多见铲形或泥条鸟喙形,均为夹砂红褐陶,甗足为夹砂灰陶,圈足盘为泥质黑陶。从陶器标本特征分析,使用时间上至龙山文化早期早段,下至龙山文化中期早段。

3.3 龙山文化中期城址

龙山文化中期城在早期城的基础上扩建,平面呈不规则刀把形,城的北部沿龙山文化早期城的城墙和壕沟进行建造,南部因面积扩大而向南凸出,由城墙、壕沟、城门通道、蓄水池、排水池、出水口共同构成,城内面积约27万平方米⑫(图6)。城址中南部被村庄占压。城墙建在早期城壕之上,打破早期文化层,又被中期偏晚阶段的房基垫土、柱洞和灰坑叠压、打破。城墙仅存墙基部分,残宽约12米、残高约1.6米,分花土夯和沙夯两种,分层堆筑,夯层逐渐向上倾斜。城墙内出土的陶器有鼎、甗、鬶、罐、盆、杯、纺轮、圈足盘、器盖等,鼎足为铲形或正面加泥条铲形。从出土陶器标本特征分析,始建于龙山文化中期早段。壕沟位于城墙外侧,宽约28米,沟内填土为黑、灰褐色淤黏土,质较致密,包含淤土颗粒、粉沙及水锈颗粒,夹杂陶片。城南部、东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各发现一蓄水池、排水池和两个出水口。G3在西南方向与蓄水池相接,东南方向与排水池相连,西南段有一排水口,壕沟内的水由此向西排出。在城的东、北、西、西南发现4个城门通道,呈喇叭状,中间宽约16米。通道中间有一南北连接两沟的基槽,其内垫筑生土、粗沙,夹杂淤土和陶片,基槽外侧南部有一立柱式长方形房基,有垫土和柱洞。经分析,基槽和房基应该是把守城门的防御设施。

另外,还发掘清理10座春秋时期中小型墓葬,均为竖穴木椁墓,一椁一棺或一棺,多设有一边箱,边箱与棺椁形状、大小相同,随葬品有铜器、陶器等。铜器有鼎、舟、戈、剑、镞、削等,陶器有鬲、簋、豆、盂、瓮和器盖等,还有玉玦、骨珠等,应为莒文化遗存⑬。还有部分战国中晚期小型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一棺,随葬品较少,出土有鼎、盖豆、壶、盂、罐等,应为齐文化遗存。

4 古城的价值

丹土古城址是由城墙和壕沟组成的三个由早及晚、由里及外、由小到大,依次叠压、逐渐扩建,平面形状基本一致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龙山文化中期城建在龙山文化早期城墙和壕沟上,并且南部城墙向南凸出明显。龙山文化早期城墙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墙和壕沟上,并配有蓄水、排水等设施。城墙基本都是在早期城壕或清理后的地表上堆筑而成的,壕沟基本敞口、平底,沟内侧多有护坡。所有这些迹象表明当时充分考虑了城址与地形地势、气候等环境关系,城内布局、功能基本清楚。

丹土古城址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玉器、石器、铜器等,并出土一定数量的蛋壳陶,器壁极薄、器表黝黑光亮、造型优美、技艺高超,代表了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准。特别是出土的精美玉器,数量众多,制作精细,等级较高,是同时期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且器形大、扁薄,部分器物嵌绿松石、钻双孔等,充分体现了海岱地区玉器的典型特征⑭;重要的玉器如玉璇玑、刀、琮、璧、钺、铲、鸟形饰件等,为山东地区史前玉器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丹土古城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偏早至龙山文化晚期阶段遗存,层位关系清楚,清晰反映了丹土聚落演变的五个阶段,即大汶口文化晚期偏早阶段中心聚落、大汶口文化晚期城、龙山文化早期城、龙山文化中期城、龙山文化晚期一般聚落,是研究聚落演变的极好个案。城墙、壕沟、城门、蓄水池、排水池等布局与功能分区变化基本清楚,三个连续扩展的城的发现为城市考古、城市发展脉络探析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丹土聚落等级比日照东海峪、胶县三里河、诸城石河头等周边同时期的一般遗址级别较高,周边同时期高等级聚落还有莒县陵阳河、日照尧王城、日照两城镇、连云港藤花落等遗址。丹土大汶口文化晚期城与日照尧王城大汶口文化晚期城、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聚落时代相当,丹土遗址龙山文化早、中期城与日照两城镇遗址、日照尧王城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遗址龙山文化早、中期城时代相当。表明,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丹土古城址所在的鲁东南聚落之间已经出现明显的等级分化。

综上,丹土古城址为研究鲁东南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面貌、分期与年代,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以及鲁东南地区东夷文化的融合与重组、扩展,还有族团的社会发展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非常典型而又丰富的资料,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⑮,对探索史前古城、古国的产生与发展和深入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②袁明.日照县两城镇等七个遗址初步勘查[J].文物参考资料,1955(12):20-41.

③④刘敦愿.山东五莲、即墨县两处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J].考古通讯,1958(4):14-22.

⑤韩福华,郭公仕.丹土遗址的发现与保护[M]//张晔.山东重点文物保护纪实.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

⑥杨波.山东五莲县丹土遗址出土玉器[J].故宫文物月刊,1996,12(2):84-95.

⑦罗勋章.五莲县丹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⑧刘延常.五莲县丹土新石器时代遗址[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⑨⑬刘延常,王学良.五莲县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和东周时期墓葬[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⑩⑪⑫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莲县丹土遗址2015年度考古勘探工作报告[R].济南: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5.

⑭燕生东,高明奎,苏贤贞.丹土与两城镇玉器研究——兼论海岱地区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J].东方考古研究通讯,2006(3):87-124.

⑮刘延常,赵国敬.丹土大汶口—龙山古文化城[M]//王永波,王传昌.山东古城古国考略.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壕沟陶片城址
稷山郭家枣园遗址东周时期圆陶片用途浅析*
辽宁昌图城楞地城址调查简记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缝隙(外一首)
马蹄坑中的蝌蚪
拾到一块陶片的快乐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把水换成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