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堂渗透道德教育
2022-11-25甘肃兰州市兰州东方学校
◇岳 睿(甘肃:兰州市兰州东方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重点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有书读”发展到要“读好书”。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领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2019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各课课标修订工作,历时3年,于2022年4月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新版课程标准。新版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具体化地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其中,《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核心素养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以及态度责任。科学观念为基础,科学思维为核心,探究实践为途径与关键能力,态度责任为正确价值观。
态度责任作为科学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是德育的必经途径。并且,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关于“怎么干”中提出课程育人以及实践育人等一系列措施。由此可见,教育与德育已经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作为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在科学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是应该也是必须做的事情。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萌芽时期,正是“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校、教师尤为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课程标准》清晰地回答了义务教育阶段在科学课程中要进行哪些道德教育这一问题。其主要分为两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态度维度中包括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意识,严谨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社会责任维度中包括珍爱生命、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能做出价值判断,遵守科学规范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利益。
本文就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渗透道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探究。目前,道德教育落实的方法大多为课堂总结式,即在课堂的最后由教师升华价值观主题,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这是德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我们也急需探索更多有效的德育方式,丰富教育方法,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实施策略
谈及道德教育该如何实施这一问题,著名教育家杜威已经给了我们可借鉴思路。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方法有三:第一,改过程。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将道德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是对的,把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强加给正在缓慢成长的儿童,没有考虑儿童能否理解、能否接受。鉴于此,杜威认为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过程。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使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或知道“做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决定去做什么”。传统的灌输的方法,显然与上述目的不相适应,杜威提出“用商量、探究和讨论的方法代替灌输”,由学生自主生成,提高学生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第二,改方法。传统的道德教育是通过直接的教学方法来实施的,教师“说”,学生“听”,学生在“静听”的过程中掌握道德知识。然后呢?学生接下来会如何去做呢?不得而知。因此,杜威认为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方法离不开“做中学”,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获得道德知识,再迁移应用到生活中。第三,改场域。在传统道德教育中目光聚焦在正规教育上,忽略了非正规教育。杜威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学校变成“文化孤岛”,使学习行为仅仅在学校发生,而是要扩大“道德工作的场域”,课外活动、学生家庭都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场域,若把学校与生活割裂开来,道德教育是不能充分体现其真正价值的。
综上所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切忌生搬硬套,在应用时一定要考虑现实,联系实际。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方法有三种:课内教育、课外拓展,及两者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实践的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探索的好奇和热情,热爱祖国,热爱生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
(一)通过课堂教学开展道德教育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是主要途径。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内容广泛,思想内容丰富,因而值得教师深度挖掘其德育的价值载体作用。将科学课堂与道德教育互相渗透,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教学导入阶段进行道德教育
《课程标准》中给教师提供教学建议,针对低年段教学建议的重点是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这就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要把握课堂开始的“黄金八分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道德教育。
如讲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是‘活’的吗”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图片展示亲自种植胡萝卜盆景来进行教学导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植物的生长过程,自主生成爱护植物的观念,即:植物是有生命的,有始有终地照顾植物,尊重并关爱生命,不得半途而废,随意丢弃。
2.在学生活动阶段进行道德教育
《课程标准》的一大变化就是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在课堂中的比例,着重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因此,学生活动是科学课的主要组成,这也是进行德育的良好时机,通过动手实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引导小组内团结合作、促进“生生”学习。
如组织“观察一棵植物”小组活动时,学生提出问题“看不到植物的根,怎么画?”有的学生提议拔起来看看,有的学生则表示不可以连根拔起。笔者把握这一良好的德育时机,叫停活动,面向全班发问“我们可以连根拔起植物看看它的根吗?”大部分学生自发地回答:“不可以,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连根拔起会死。”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活动时产生的课堂热点问题,适时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场景时,能够自主判断该如何做。
3.在课堂总结阶段实施道德教育
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德育方法,教师进行知识总结之后点出本节课的德育主题。如在讲授二年级上册《不同的季节》一课时,在教学环节最后提出我们应该为生在一个四季分明、多姿多彩的国家而感到骄傲与幸福,渗透热爱祖国的德育。
(二)通过课外延伸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对学生科学启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课外延伸。一方面,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良好时机。如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观察植物的活动时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给蜗牛建一个“家”时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用工具进行测量活动时进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育,等等。教师要抓住课外延伸活动的契机,开展德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家校共同教育,学校、教师要积极与家长配合,形成“合力”,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有充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德育是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之一,而德育也是小学科学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德育的方式并不唯一。以上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最终目标都指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案例分析
《课程标准》归纳了各学段的核心素养特征,体现核心素养亦具有进阶性,这为教师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低年段态度责任核心素养特征如图所示。
笔者以教科版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为例,根据1~2年级态度责任素养特征,综合应用在教学引入环节、学生活动环节、课堂总结环节,进行道德教育。
通过对教学片段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德育不一定只能在课堂总结时进行,在课堂引入、新课讲授、学生活动中都可以渗透德育;另一方面,每节课渗透的德育内容不唯一,围绕教材,依靠活动,可以多方面渗透德育内容。这就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用多种方式渗透在课堂当中。
四、总结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同时,应从课内外多角度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笔者在实践中对在小学科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有以下思考。
第一,注重梳理教材,挖掘德育内容。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内容涉及物质、生命、生物、宇宙、人类、工程技术等领域,每一领域都有值得深入挖掘的道德教育的价值点;同时,科学课的实践属性提供了更多能够以此进行道德教育的契机,如严谨求实、团队合作、倾听分享等。
第二,关注目标落实,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教师的一句总结,要关注德育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的行动。如在学生亲自种植一棵植物时,教师应跟踪记录学生种植情况,切实关注学生有没有照顾好植物,有没有随意遗弃的现象,课内课外结合,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强化以身作则,施行德育主张。处于低年段的学生向师性强,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在要求学生时,教师自己先要做到,要发挥带头作用。教师要求学生科学绘画时注重真实、客观,教师在进行演示时就应该做到观察仔细、绘画客观,不应以经验主义进行绘画,教师的不规范行为,将会使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态度责任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渗透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