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以煤地质学课程为例

2022-11-25刘海燕王东东吕大炜田红刘莹

智库时代 2022年41期
关键词:煤炭资源课程内容思政

刘海燕 王东东 吕大炜 田红 刘莹

(1.山东科技大学 图书馆;2.山东科技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1],从此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内众多地矿院校在专业课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专业基础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基础知识建立联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2]。例如在沉积岩石学课程中通过介绍长江、汉江碎屑物质的搬运,讲解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及探索能力[3];在石油地质学课程中,通过回顾中国油气发展简史,激发学生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的责任感和自豪感[4];在构造地质学课程中,通过构造制图及对形变参数等测量、推算,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积累职业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风和脚踏实地的作风[5]。另外在造岩矿物学课程中,教师将当代著名的深空专家请进课堂,通过专家与学生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探月工程的最新进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专业认同感[6]。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7]。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与环境,而煤炭资源一直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地位。煤地质学课程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中,将育人教育渗入每一堂课中(图1),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地质人才,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煤地质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优势

(一)煤地质学课程内容

煤地质学是一门运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研究煤、煤层、含煤岩系、煤盆地以及与其共伴生的元素或矿产的成因、组成、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8]。要求学生掌握煤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了解煤及共伴生矿产形成的地质条件,以及煤炭资源的利用和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煤地质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煤地质基础理论、煤的物质组成、煤炭资源特色,煤地质有关的研究方法及科学进展。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成煤原始物质及其堆积环境、煤化作用、含煤岩系沉积学、成煤盆地与含煤系统等;煤的物质组成,包括煤的物理性质、岩石学组成及研究方法、煤的化学成分与化学结构、煤的无机地球化学特征;煤炭资源特色,包括煤炭分类与煤的工业利用,煤系的共、伴生矿产,煤炭资源特点与综合评价,中国煤田地质特征,世界煤炭资源分布特点等;煤地质有关的研究方法及科学进展,包括煤地质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以及煤地质学的分析方法等(图1)。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煤地质学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了解成煤作用基础理论,能够根据成煤理论分析煤的演化规律。了解煤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煤的基本物理性质、宏观煤岩成分和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煤岩成分的分类及基本特点。了解含煤地层特征,理解成煤沉积体系的聚煤规律,掌握聚煤盆地形成机制与演化特点。

(二)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也是煤炭消费大国。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仍是中国的基础能源[9]。因此,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从事煤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仍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工作。因此,高校在《煤地质学》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将思政教育渗透在课堂中不仅是资源勘查专业所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煤地质学课程性质和主讲内容,该课程与思政元素可以进行有机结合,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1)煤地质学课程属于工学类自然科学范畴,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紧密相连,因此该课程让同学们理解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阶段性,培养学生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意识。

(2)煤地质学课程需要用到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因此学生可以在该课程中深入理解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重要性。

(3)课程内容从成煤理论到煤田生产实践,教学过程从课堂、实验室到实习基地的参观与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理解所学有所用的道理。

(4)能源消费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必需品,作为主体能源的煤炭资源,今后将进行绿色勘探、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因此课程内容可以结合爱国情怀、职业情操、节约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二、专业知识中凝练思政元素

煤地质学课程内容中不仅包含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物质与运动、时间和空间及对比与联系相统一的哲学思想,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鲜活的事例和素材,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表1)。例如煤地质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可以结合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一般发展规律进行介绍;煤的物质组成部分可以联系到同一事物在不同世界的表象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性,理解从微观到宏观事物的差异与联系;煤炭资源特色部分讲解绿色煤炭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的理念[10],结合我国能源现状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煤地质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交叉内容可以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我们需要广泛学习知识,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表1 煤地质学内容案例与思政融合示例

三、思政教育在专业知识中渗透

煤地质学课程内容具有的专业特色,内容从自然科学到工程实践,场地从教室到现场,过程从课程学习到终身学习。校内学习过程中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建立联系,通过采用原理分析、案例介绍、实例验证与情景教育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将思政元素渗入在理论知识的内容中。

例如案例1植物演化的阶段性,采用类似原理分析的教学方法,讲述植物作为成煤原始物质来源,其演化从晚泥盆世之前以菌藻类植物和裸蕨类植物为代表的低等植物,到晚泥盆世之后陆续发育的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高级植物演化的过程。通过植物演化的阶段性发展,让同学们理解自然科学发展具有的一般规律性,均是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因此要正确认识科学,尊重科学的发展规律。通过这一知识点还可以引申到同学的学习过程需要持之以恒。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从简单到复杂,渊博的知识需要日积月累。世界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都是科学家在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之后,仍然能够坚持下来的成果。让同学们理解学习过程中坚持的重要性。

案例5煤的显微组分内容可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在实验室借助显微镜观察显微薄片中煤的有机组分,让学生亲眼所见,认识其真实形貌。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煤炭表观颜色多为黑色,但把煤研制成光学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却看到了红、黄、黑的不同色彩,这一认知完全不同于我们的常识。通过讲解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属性特征,如镜质体多显红色,类脂体常呈黄色,惰质体显黑色。借助于这个案例内容,告诉同学们,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唯物求真。同时还要提醒同学们在分析问题时要考虑情况的多变性。有时候眼见并不真实,这种情况下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这就需要我们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一知识点告诉同学们认识事物要仔细全面,避免片面性。

爱因斯坦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价值并培养对价值的热情是必不可少的[4]。因此在案例8中国煤炭资源特征,可采用情境教育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赋存以及能源需求与消费现状,增强学生对煤炭工业的信心,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好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专门实践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今后在特定的岗位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同学们感受到所学专业的社会认同。与此同时提出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以增强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为。同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今后在社会工作中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提高专业素养。

四、结论

煤地质学课程作为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是我国煤炭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必修课程。课程团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结合课程内容提炼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本课程通过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理性思考问题、综合分析和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煤炭资源课程内容思政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问题及发展前景探讨
山西:3年内暂停出让煤炭矿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