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温度对LED平均发光强度的影响(特邀)
2022-11-25李奕张恒段文瑞乔卫东高飞
李奕,张恒,段文瑞,乔卫东,高飞
(1 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西安 710100)
(2 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计量光学及应用),西安 710100)
(3 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西安 710048)
0 引言
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是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光照度、光亮度、光通量等光度量单位都是由发光强度单位导出。发光强度量值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它光度学参量溯源的有效性。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 作为一种新型固态冷光源,以其寿命长、光效高、无污染等优势[1-3],正在取代白炽灯和荧光灯成为主要的照明光源。因此,对LED 平均发光强度的精准计量是保证LED 光源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4-7]。目前,国际计量和标准化组织正在致力于建立基于LED 的光度量值传递体系及采用LED 作为光度量值传递的标准器,并探索建立基于LED 标准灯的量值传递体系。
研究发现,LED 晶片中掺杂物的浓度、晶粒尺寸大小、声子平均自由程均会导致LED 的热导率下降,而LED 平均发光强度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发光强度呈大致线性下降趋势。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LED 平均发光强度测量结果必然存在差异[8-11]。因此,明晰LED 平均发光强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环境温度变化量的影响值,保证LED 平均发光强度有效溯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从实验测量的角度出发,测得不同环境温度点LED 平均发光强度。不同实验室环境温度控制的差异性直接导致LED 平均发光强度的测量结果存在偏差,造成LED 平均发光强度标准量值不易统一的问题,难以建立基于LED 的光度量值传递体系[12-14]。
本文研制出一套符合国际照明委员会试验规范[15]、扩展不确定度为U= 2.0%(k= 2)的LED 单管平均发光强度测量装置,分别在远场、近场条件下研究了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提供的红(R120905,GaAsP,631 nm)、绿(G120905,GaP,533 nm)、蓝(B120905,GaN,465 nm)3 种颜色LED 标准管的平均发光强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获得了3 种颜色LED 平均发光强度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衰减率,确定出满足国家校准规范JJF 1501-2015 要求[16]的23.0 ℃±3.5 ℃测量LED 平均发光强度的标准环境温度及其变化量。利用实验获得的LED 平均发光强度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衰减率对建立的LED 环境温度-平均发光强度相关性评价模型进行修正,解决了必须确定LED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物理参数才能计算出LED 的平均发光强度和发射波长的难题。本文研究有助于减小不同实验室环境温度下产生的LED 平均发光强度的测量偏差,为建立基于LED 的光度量值传递体系并提高LED 光通量、光照度和光亮度等光度学参量溯源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提供有效借鉴。
1 LED 环境温度-平均发光强度相关性评价模型
LED 使用过程中,其芯片温度T通过热传导与外部环境温度达到热平衡[17,18],从而减小热积累对其光通量和发光强度的不利影响。在热平衡状态下,基于热传导理论的芯片温度T与环境温度T0之间服从热传导方程[17]
式中,∇为直角坐标系的梯度算子,ρ、Q、T、K、r分别为LED 芯片的密度、求解域总体热源、芯片温度、导热系数和径向尺寸,Cp为空气热容,T0为环境温度
LED 芯片温度T与发射光谱中峰值功率对应的光子能量E(p)及峰值波长λ(p)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19]
式中,Eg(0)、Eg(T)分别为芯片温度为0 K 和T时的LED 芯片材料禁带宽度,α、β分别为LED 芯片材料的能带收缩系数和温度系数。
随T的升高,Eg(T)值和E(p)值均随之变小,λ(p)发生红移。将式(1)、(2)带入式(3)、(4),可以推导出环境温度T0与λ(p)、E(p)的变化关系
不难看出,λ(p)、E(p)随T0的变化率分别为正数和负数,说明随着T0的升高,λ(p)发生红移而E(p)减小,从而造成与E(p)密切相关的LED 输出功率下降,即光通量降低。T0与发光立体角为Ω的LED 发光强度I关系可表示为[15]
式(9)表示的立体角Ω内LED 发光强度I随T0上升而产生的衰减会受到来自LED 自身温度、能带收缩系数、温度系数、导热系数、径向尺寸以及空气热容等参数的综合影响。同时,上述参数又会随环境温度及LED 自身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显然,通过式(9)难以明晰LED 发光强度I随T0上升的衰减规律。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测量LED 发光强度I随T0上升的衰减规律来对式(9)进行修正。
2 LED 单管平均发光强度测量装置
LED 单管平均发光强度测量装置示意如图1。该装置由LED 单管灯珠、平移导轨(单脉冲信号水平位移量0.02 mm)、光照度探测器、平面位移台、二维调整架、自转电机、电动圆环导轨(单脉冲信号角位移量0.01o)、CCD1 及CCD2 组成。
LED 单管灯珠固定在平面位移台上,平面位移台通过二维调整架和自转电机与电动圆环导轨连接。通过调节平面位移台的X、Y轴的平移量和二维调整架的调节角度,确保LED 单管灯珠的发光面始终位于光照度探测器接收面的通光轴线上。CCD1 及CCD2 构成的定位平面与光照度探测器接收面的通光轴线始终垂直。采用垂直布置的CCD1 及CCD2 采集LED 单管灯珠的图像,使用Hough 变换检测LED 单管灯珠边缘两条平行直线的斜率,结合局部特征分别计算出LED 单管灯珠在XZ平面和YZ平面上的质心坐标[20,21]。通过调节平面位移台和二维调整架,确保质心重合。如图2 所示,当LED 单管灯珠沿电动圆环导轨滑动时,一方面可以改变其光照度的测量角度,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其发光面始终处于光照度探测器、CCD1 和CCD2各自的通光轴线的交点O位置。光照度探测器固定在平移导轨上。
由于LED 单管平均发光强度随测量角度与测量距离的变化会产生差异,为此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了A、B(远场、近场测试)两种标准下[22]LED 单管发光面与光度探测器接收面之间的立体角分别为0.001 sr 和0.01 sr。考虑到光度探测器的接收面为直径11.3 mm 的圆形,故通过平移导轨平移作用,将A、B 两种标准下的光照度探测器接收面与O点之间垂直距离L分别确定为316 mm 和100 mm。为评判该装置对LED 平均发光强度测量的不确定度,在23.0 ℃环境温度下,使用该装置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提供的红(R120905,GaAsP,631 nm)、绿(G120905,GaP,533 nm)、蓝(B120905,GaN,465 nm)3 种LED 标准管进行了10 次光照度测量,并根据式(10)[15]计算出平均发光强度,如表1 和表2 所示。
表1 远场条件下LED 标准管的平均发光强度值(单位:cd)Table 1 Average luminous intensity value of LED standard tube under far-field conditions(unit:cd)
表2 近场条件下LED 标准管的平均发光强度值(单位:cd)Table 2 Average luminous intensity value of LED standard tube under near-field conditions(unit:cd)
式中,L= 316 mm(远场),100 mm(近场)。
根据贝塞尔公式(11),可计算出远场条件下,3 种LED 标准管的实验标准差分别为0.000 6 cd,0.000 7 cd,0.000 6 cd。根据式(12),则红、绿、蓝3 种颜色LED 标准管的相对实验标准差分别为0.017%,0.370%,0.327%,其中取最大值0.370%作为装置测量重复性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式中,σ为实验标准偏差;Ii为第i个平均发光强度值;为i个平均发光强度值的平均值;n= 10 为平均发光强度值的测量次数。
由于装置的实际测量准确度受到测量重复性、测量距离误差、定位角度误差、LED 供电电流误差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该装置测量LED 单管平均发光强度量值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其自由度为
式中,σj、νj、j分别表示测量装置精度影响因素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自由度和种类数量,如表3 所示。
表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及相关信息Table 3 Standard uncertainty component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取置信概率为0.95,查t分布表得t0.95=1.96,即包含因子k= 2 时,远场条件下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同理,根据表2 测量数据,可以计算出近场条件下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U= 2.0%,包含因子k= 2。因此使用LED 平均发光强度单管测量装置测量LED 平均发光强度时,在近场条件和远场条件下,该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均为U= 2.0%(k= 2),表明了该装置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高。
3 实验与讨论
在立体角为0.001 sr 时,取红(631 nm)、绿(533 nm)、蓝(465 nm)3 种颜色LED 标准管各3 支,分别编号为R1~R3、G1~G3和B1~B3。实验时环境温度范围为19.0 ℃~30.0 ℃,温度变化间隔为0.5 ℃。LED 标准管的供电电流均为20.000 mA。使用经过校准的装置测量不同环境温度下9 支LED 标准管的光通量,并通过式(10)得到平均发光强度测量值。根据国家校准规范JJF 1501-2015,以23.0 ℃环境温度为基点,根据式(16)[23,24]可获得在单位温度变化下红、绿、蓝3 种颜色LED 标准管的平均发光强度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Uk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3。
式中,T19= 19.0 ℃、T23= 23.0 ℃、T30= 30.0 ℃,Imax、Imin分别为某一波长LED 在19.0 ℃~30.0 ℃环境温度范围内的最大、最小平均发光强度测量值,Iˉ平均发光强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可以看出,红色LED 标准管的Uk值及其变化量均是3 种颜色LED 中最大的,故取红色LED 标准管的Uk作为环境温度变化下LED 平均发光强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如表4 所示,虽然受到测量重复性、电测系统、测量距离误差和测量角度等因素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但是在23.0 ℃标准环境温度上下浮动3.5 ℃时,Uk仅在2.0% ~4.6%内变化,满足国家校准规范JJF 1501-2015 要求的U=(1.5 ~5.0)%(k= 2)。故当包含概率为95%时,LED 单管平均发光强度测量装置测量LED 待测管的环境温度可以控制在23.0℃±3.5 ℃的范围内,所得到的平均发光强度测量不确定度为U= 2.0% ~4.6%(k= 2)。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进一步减小测量重复性、电测系统、测量距离误差和测量角度等因素测量不确定度,从而扩展以23.0 ℃为基点的环境温度范围。
表4 LED 标准管在19.0 ℃~30.0 ℃环境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发光强度及扩展测量不确定度Table 4 Average luminous intensity and expande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of the LED standard tubes in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range of 19.0 ℃~30.0 ℃
同时,以19.0 ℃为基准,红、绿、蓝3 种颜色的LED 标准管的平均发光强度实验相对值η(i)可表示为
式中,I19表示环境温度为19.0 ℃时的LED 标准管平均发光强度值,T0(i)为在19.0 ℃~30.0 ℃环境温度范围内的第i个环境温度,IT0(i)为环境温度为T0(i)时的LED 平均发光强度。
如图4(a),当T0(i)从19.0 ℃上升至30.0 ℃时,红、绿、蓝3 种颜色LED 标准管的η(i)值均会呈现出近似线性下降趋势。η(i)说明同一材质LED 平均发光强度相对值随T0(i)上升的衰减率可近似为常量-a。图4(a)数据的线性拟合如图4(b)所示,红、绿、蓝3 种颜色LED 的a值仅为图4(b)对应直线的斜率。波长越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说明LED 的平均发光强度相对值随T0(i)上升的衰减率越大。
因此,理论模拟的T0与LED 发光强度I关系式(9)可改写为
将式(18)代入式(6),可得到LED 发射波长随其平均发光强度的变化规律
根据式(18)、(19),通过实验室测量获得23.0 ℃标准环境温度时LED 平均发光强度及对应的发射波长、23.0 ℃± 3.5 ℃范围内的a值,就可以计算并溯源其它环境温度点下LED 的平均发光强度及对应的发射波长,从而避免了必须先确定不同环境温度下LED 自身温度、能带收缩系数、温度系数、导热系数、径向尺寸以及空气热容等参数,才能通过理论计算得到LED 待测管的平均发光强度和发射波长的难题。
4 结论
基于热传导原理,建立了LED 环境温度-平均发光强度相关性评价模型。设计了不同环境温度下LED 单管平均发光强度测量装置。在对该装置进行校正的基础上,开展了对红(631 nm)、绿(533 nm)、蓝(465 nm)3 种颜色LED 标准管的平均发光强度的测量。研究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3 种颜色LED 标准管的平均发光强度呈现线性衰减趋势。以23.0 ℃为基点,当环境温度变化量控制在±3.5 ℃时,LED 平均发光强度测量不确定度在2.0% ~4.6% 范围内变化,且均满足国家校准规范JJF 1501-2015 限值要求的U=(1.5 ~5.0)%(k= 2)。利用该结果对评价模型进行修正,解决了因LED 自身参数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对理论计算LED 的平均发光强度及发射波长带来的困扰。因此,建议LED 平均发光强度测量时环境温度限值控制在23.0 ℃± 3.5 ℃,可提高LED 平均发光强度测量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对于修正不同实验室环境温度下产生的LED 平均发光强度的测量偏差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