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2-11-25陈红霞
陈红霞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桥南幼儿园,甘肃 甘南)
美育是和德育、体育、智育并列的教育内容,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方面之一,应体现在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大时代,科技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尤其当下短视频盛行,其中的传播内容良莠不齐,许多家长自身沉迷于短视频,并且多数时候的“带娃”方式即是丢给孩子一部手机,幼儿仅仅动动手指就能看见许多“新奇”的东西,但这个过程中许多不良价值观会由此传播,正是此种倾向和弊端,提醒我们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在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人存在人性分裂的趋势,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可以说席勒为审美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在幼儿教育中,一方面,幼儿的审美教育服从或依附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忽视对教学过程中审美元素的深入挖掘,进而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幼儿的审美教育以教师的审美能力为转移,并且忽视了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审美教育,长此以往会造成教师自身对审美教育的疲态,导致幼儿丧失对审美的感知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总体来说,教师应坚持以日常输入审美元素为依托,从中华文化底蕴中挖掘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审美元素,提高自身审美能力。鉴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提出以下策略供同行借鉴。
一、文化育人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形势下,文化既面临挑战,又面临巨大的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为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始于三皇五帝,发展、灿烂于春秋战国,集大成于儒道法,融于几千年华夏文明之中,滋养了无数后来者,而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并有所发展,这是在当今全球视野中取得胜利的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葆有传承文化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深入挖掘文化中的审美因素,对培养下一代意义深远。
首先,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育元素的土壤,新时代的教育应超越单一知识和技艺的传授,向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的价值美方向拓展。如幼儿日常活动是展开美育的最佳入口,在幼儿的三餐活动中,贯穿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扬,引导幼儿注重餐桌礼仪;在上下学站队、排队等接送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遵守秩序,礼貌待人,敬老爱幼;在中华传统节日时,设计符合节日主题的特色活动,让幼儿在充分感受节日的同时,从中受到启发。如端午节时,与幼儿一同认识屈原,并引导其体会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时,设计用黏土制作月饼的活动,与幼儿一同感受节日气氛,并分享有关中秋的诗词,感受诗词中的韵律美。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园区是幼儿审美教育发生的重要场所,多样的文化活动会为幼儿审美教育提供有效场所。一方面可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园区特色文化活动,如民间剪纸艺术活动,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个性化培养,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植物甚至玩具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感受传统剪纸艺术美,启发幼儿的审美思想。另一方面可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汇演、红色诗文朗诵活动、民俗文化手工创意比赛等,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受到美的陶冶。
文化当中的审美元素可做多方面深入的探索,教师需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水平,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园区营造健康、向上的审美空间,形成审美建设的体系,陶冶幼儿情操,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环境育人
当下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便捷,同时也使人们处于一种为科技所把控的局面,与此相关的是流量所带来的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许多家长受此影响致力于将幼儿打造成“流量明星”,出现了许多所谓的儿童穿搭博主、化妆博主等过度消费儿童的现象。家庭是幼儿教育活动生发的首要空间,有效地规避商业文化的侵袭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成为必要。因而对于家庭来说,父母首先应该创造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书香气息的家庭环境,闲暇时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一本幼儿读物,多给孩子安排一些文艺活动,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的优点和长处,也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如从睡前故事中适当地引导幼儿明辨是非,分辨美丑,积极地感受美和创造美。
幼儿园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具有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审美措施。首先,园区应具有人文气息浓郁的公共环境文化,如园区地面使用不同颜色拼成不同的图案,让幼儿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其中的奥妙,颜色搭配方面也可参照色彩文化,带给幼儿不同的审美启发。其次,注重活动分区,划定不同的活动区域,包括活动区、美术区、绘本区、手工区、益智区等,不同分区对应不同的活动作品,善于发现幼儿多样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激发幼儿审美创造的欲望;也可以结合地方特色,适当地组织幼儿参加地方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形成“园区—社会”协同效应。此外,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艺术,因而不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幼儿园区,从艺术入手,为幼儿提供直观的美的形象,引导幼儿感受美的旋律,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均成为可探索的一条路径。
但需注意的是,幼儿的审美直觉还较为低级,因而作为园区环境中审美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应制定以审美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目标,积极实施能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教育手段;注重家园共建,与父母多沟通,引导父母重视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挥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协同作用。
三、游戏育人
游戏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重要方式,从游戏中幼儿可以更好、更快地受到启发和获得成长。而要在游戏中对儿童开展审美教育,教师从游戏的选择到开展都需科学、合理。
首先,民间传统游戏是儿童用以了解自然、理解社会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所有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因而可选择民间传统游戏对幼儿展开审美启迪。如“老鹰捉小鸡”是最常见的民间游戏,当下的幼儿普遍缺乏责任意识,而儒家文化中就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的传统,因而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让幼儿体会鸡妈妈的保护意识和整个鸡群的团体合作意识,能引导幼儿建立一定的责任意识,进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翻花绳需要用灵巧的手指来编制花样不同的绳结,在此过程中,教师即可引导幼儿体会《道德经》中“穷则变,变则通”的古人智慧美,进而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然还有像过家家、丢手绢等许多可供发挥的民间游戏,需要教师在组织幼儿尝试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其中的美育元素,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
其次,与时俱进是教育常新的重要方式。要在游戏中对幼儿施以审美教育,教师还可挖掘当下社会热点,将其设计成具有教育元素的游戏。如环境保护是时代常新的话题,教师可设计变废为宝的游戏活动,带领幼儿从教室或园区开始,在“废墟”中寻宝,并将寻到的“宝物”由小组合作改造成手工品。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更能体会到不乱扔垃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变废为宝”的过程可以让幼儿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此外,要更好地实施游戏中的审美元素,教师还需要对传统单一、固定化的游戏模式进行创新,当下媒体手段是良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加之幼儿更易接受视觉形象带来的影响,因而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对美的形式和想象作以更直观的展示和说明。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从文化、环境、游戏中贯穿审美教育,教师还应尽力挖掘与幼儿日常教育相关的所有活动中的审美元素。而当下的审美教育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许多家长对审美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多数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缺乏美育意识,对课程和活动中的美育元素挖掘不够,幼儿自身还处于一个成长阶段,对审美更加缺乏认识,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加以引导。幼儿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我们要将未来更好地交到下一代的手里,亟需提高审美教育的地位,认同美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力,并为此做出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