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一探
2022-11-25王春梅
王春梅
(甘肃省酒泉市第四幼儿园,甘肃 酒泉)
幼儿园科学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因此在幼小衔接中,引导幼儿顺利过渡至关重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领幼儿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因此,大班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有序而有效地开展,能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为后续升入小学埋好伏笔。
一、设置数学活动体现系统性
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原则,与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开展测量方式这一数学活动时,则是依次从直接进行比较到非标准测量,再到标准测量,从而循序渐进发展幼儿的测量能力。就教学的内容来说,先让幼儿进行长度与高度的测量,再进行重量的测量,最后则是较为复杂的面积测量。在由易到难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渐次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对幼儿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准确进行目标的设定,与整个活动过程相一致。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数学教育活动,也能帮助幼儿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与生活相联系提高有效性
幼儿时期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启蒙时期,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内容,需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促使幼儿产生亲切感。如在认识单双数这一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明白在生活中单双数的应用与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教学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伊始,让小朋友伸出自己的一只手,再伸出另一只手,一只手上的五根指头是单数,两只手的十根指头则是双数。幼儿从身体上看到数学的身影,激发了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乐于在生活中对数学进行探索和认知,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操作材料丰富多感官探索
一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幼儿通过动手活动的参与,能反映思维活动,从而以这一实践性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模式,让幼儿逐步在动手操作中认知数学知识。而动手操作所需的材料要体现趣味性及易操作性,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因地制宜作为数学教材。比如积木、纽扣、图片卡等材料都可以利用起来,让幼儿运用熟悉的操作材料参与活动,让操作兴趣得以持久,同时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极大地满足幼儿探索所需。在“认识货币”一课中,教师先教会幼儿认识纸币与硬币的不同,教师布置好购物超市,并对玩具和文具图书进行标价,让幼儿带着自己的纸币或者硬币选择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并且算一算所带的钱能买哪几种商品,思考如果钱不够该怎么办。扮演收银员的小朋友,试着准确计算顾客所购买的商品共需要付多少钱,顾客多付钱如何找零,少付后如何解决。通过轮番演练,让幼儿进行角色的交换。如此,幼儿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也感受计算的乐趣。这一真实情境的创设丰富了幼儿的数学学习经验,为其提供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幼儿在参与活动中充满积极性以及探究欲望。幼儿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分享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自然而然在脑海中建构数的概念。
四、教学活动体现灵活性和多样化
大班幼儿正处于感觉运动向具体形象不断发展的阶段,这一思维发展特点决定了大班幼儿对数学抽象的概念难以掌握,因此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首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幼儿融情入境,在相互作用中学习数学,通过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的思维,学会思考问题,形成并发展数学概念。如为幼儿提供分类学习的环境,通过在书桌上摆放一些塑料交通工具,让幼儿根据空中、地上、海里等进行分类,潜移默化帮助幼儿形成分类数学意识。喜欢游戏可以说是幼儿的天性,而游戏又是幼儿园中最基本的活动方式,让幼儿通过参与游戏尽情感知数学。如在玩过家家游戏中“爸爸”要求“妈妈”将小花的玩具摆放到柜子里,每一个玩具分别在哪一列哪一行位置。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对“行”与“列”的清楚认知,掌握空间位置数据。还可以通过创设讨论交流的平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中,教师采取情感教育,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教师给予及时评价,以正能量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使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
总之,潜移默化地引导大班幼儿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积极思维等能力,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为后续学习数学打好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