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理学视野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22-11-25杜晓红
杜晓红
(甘肃省舟曲县第二幼儿园,甘肃 甘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幼儿园开展素质教育,高质量完成育儿任务,主要教育内容分为五大领域,其中“健康”居于首位,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部分,要求教师在帮助幼儿具备基本自理能力、学习保护自己的同时要让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受愉悦、温暖、安全,使幼儿能初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观,高度重视其心理健康,依据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展开日常教育工作。如何在育儿进程中指引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幼师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析心理学视域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期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点
(一)任务明确
幼儿心理学指出,幼师需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个性化、过程性发展情况开展育儿活动,在教育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一是描述幼儿普通行为,从幼儿外在表现着手洞悉其内心世界;二是解释、测量幼儿个体差异,关注每位幼儿的心理动态,这与“育人为本”的理念异曲同工,其目的是阐明幼儿心理发展机制与内因;三是探析外在因素给幼儿心理带来的影响,如幼儿园环境、区域活动主题、幼儿与他人的关系等;四是制订高效的育儿方案,助幼儿摆脱焦虑、自卑、恐惧等负面心理的不良影响,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与学习,营造舒适、安全、温馨的育儿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幼儿心田。
(二)方法科学
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着眼,适合幼师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以下几个:一是观察法,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其言行举止,同时记录观察结果,相关结果是幼师制订育儿方案的重要依据,基于此观察法的使用要具有渗透性、一贯性、规范性,保障观察记录全面、客观且有差异性;二是调查法,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机制为指向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统筹调查结果,了解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如家长过于严厉的批评、祖辈的宠溺、教师的忽视等,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支点,可增强育儿行为的针对性;三是实践法(实验法),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常用方法,例如教师组织幼儿玩集体游戏,如“老鹰捉小鸡”“二人三足”“拔河”等,为的是帮助幼儿初步形成集体意识,能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愉悦、安全、温馨,用以驱散焦虑、恐惧、自闭,使幼儿心理更为健康;四是临床法,为使幼儿心理健康更加专业,能在早期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幼儿园可与医疗机构合作,定期组织问诊或检查,及时将幼儿的心理情况告知专业心理医生,抓住最佳干预时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有效性。
(三)有据可依
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虽离不开幼师的执教经验,但需基于幼儿心理学做出更加全面且客观、科学的判断,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据可依。幼儿心理学指出,幼儿不经常发怒、情绪基本稳定、生活起居正常、不过分挑食、求知欲较强、能合群、诚实、有一定自信心及自尊心、不过分胆怯则表示幼儿心理较为健康,若教师发现幼儿出现与上述内容相反的表现,如过分胆怯、爱撒谎、经常发怒等,则需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可鼓励幼儿合作表演节目,在幼儿跳舞、唱歌、讲故事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并锻炼胆量,继而引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1]。
二、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一)“十不要”原则
第一,不要过分关注某个孩子,以免幼儿在游戏活动或学习活动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变得不合群且丧失合作、沟通等能力;第二,不要模糊权利、义务边界,要让幼儿明白讲卫生、守纪律、团结友善、爱护书籍等是需做到的事情,同时幼儿有表达、享受育儿服务、参与各项活动等权利,为幼儿形成健康心理奠定基础;第三,不要过度亲近某个幼儿,指引幼儿到同伴中玩耍,帮助幼儿学会沟通、倾听、协作、助人;第四,不要勉强幼儿做一些事情,在利用实践法(实验法)引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助其塑造开朗、积极、坚强、自信等良好个性,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畏难情绪;第五,不要苛责幼儿,避免其形成逃避、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部分幼儿还会因教师严厉的责罚出现说谎、暴躁等现象;第六,不要恐吓、欺骗幼儿,要致力于创造温馨、安全、健康的育儿环境,使幼儿能信赖教师;第七,不要当众批评甚至嘲笑幼儿,以免幼儿出现不合群、自卑等心理问题;第八,不要过分夸赞幼儿,要让幼儿感觉到教师是真诚地认可自己,否则幼儿会不再信任教师的话,对教师的赞许不再期待,这会使激励教育质量随之降低;第九,不要对幼儿喜怒无常,幼师需争做幼儿的榜样,助幼儿控制情绪并解决游戏中、生活中及学习上的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更为稳定;第十,不要对幼儿遇到的问题漠不关心,要帮助幼儿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幼儿用智慧处理问题,不要被问题击退乃至打倒,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二)“四要”原则
第一,要注重防范幼儿出现心理问题,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维护、促进幼儿心理良性发展,而非矫正、治疗幼儿心理问题;第二,要在生活中展开教育,为幼儿打造心理活动的优质空间,在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环境熏陶、感染下助幼儿获得良好体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第三,要助幼儿点滴积累,在日常学习与活动中逐渐改掉爱说谎、不合群等习惯,通过计划性、科学性兼顾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行为习惯、思想态度、个性品质带来正向影响;第四,要坚持家园合作,协助家长关注幼儿心理并能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2]。
三、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根据幼儿心理成长需求展开育儿活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适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需求开展育儿活动。例如,幼师在指引幼儿了解自然时,可组织幼儿用废弃的塑料瓶播撒辣椒、牵牛花、含羞草等种子,指引幼儿观察种子的变化并用表格、图画等形式记录下来,为幼儿探索发现打造空间,满足幼儿求知需求,使幼儿能初步形成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增强责任感,继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二)创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师需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将实际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为幼儿探索发现、挑战自我、创新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基于此,幼师需推行“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举措,为的是引发幼儿思考,获得实践体验,助其优化言行举止、心理状态、思想品格。例如,幼师可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指引幼儿参与口语交际、绘画、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喜爱的动物及其可爱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协助幼儿画出或做出小狗、小猫、乌龟、燕子等动物,还可玩“森林歌舞大会”游戏,引领幼儿将自己喜爱动物的面具或头饰戴好,模仿动物的声音、形态接唱儿歌。多姿多彩的活动会使育儿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温馨,幼儿可有效消除恐惧、胆怯、焦虑等心理,在实践中得到成功体验,帮助幼儿变得更加自信,幼儿还可在游戏环节及做手工时互相帮助,期间提高沟通、倾听的能力,乐于与小伙伴交往,能表达内心情感,可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愉悦,通过日常观察、表达、玩游戏,幼儿能更加喜爱动物。教师还可有效渗透生命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等内容,继而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优化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儿体系
首先,幼儿园要注重“双减”,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以免幼儿园“小学化”并给幼儿增添心理负担,幼师需注重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如观察晚霞的变化、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动手制作飞机模型等,拓宽幼儿的眼界,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指引幼儿养成善于观察、喜欢提问、自主求解的好习惯,幼儿能在功能优化的作业加持下爱表达、爱创造,可较为认真地达成学习实践目标,给幼儿行为、心态、思想带来良性影响;其次,幼儿园需在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引下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视野,引入更多育儿资源,如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文化馆、科技馆,优化幼儿情感体验,唤醒幼儿的好奇心与爱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高效;最后,幼儿园需积极创编园本课程,总结本园育儿经验,善用区域资源,如传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整合教育理论,如环境适应教育、育人为本、幼儿心理学等,为教师策划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加之专业心理诊疗服务机构、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打造优质园本课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3]。
综上所述,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利于幼儿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幼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明确、方法科学、有据可依,在育儿进程中推行“十不要”原则及“四要”原则,能根据幼儿心理成长实况展开育儿活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优化基于心理学的育儿体系,继而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