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
2022-11-25李元刚
李元刚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蔡庄小学,甘肃武威 733099)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诫我们多读书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包括说话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最终由量变到质变又是读书之规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学习生活道路,对塑造学生人格,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直以来探索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仅就为什么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进行课内阅读的问题,结合新教材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阅读是口语交际和写作的基础
语文服务于生活,从目前小学阶段而言,口语交际和写作既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又是教学中的痛点所在。大部分的学生存在反感作文甚至抵触作文的情绪,而学生作文难,实际就是口语交际能力欠缺、无话可说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说话和写作素材,方法就是加大阅读量,与此同时,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为了更好地说和更好地写,“读”是为了更好地去表达(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又是语文最重要的一环,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如果认识到阅读是打开未知之门的钥匙,自然会对读书产生兴趣,学习语文才会充满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足,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不能透彻理解,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平时应该着力让学生由浅入深,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就可以日积月累,从而不断提升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水平。
三、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表达素材
阅读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不管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作)能力的增强都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去“储蓄”资源,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积累素材方面,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摘录读书笔记的习惯,也就是说,在学生进行阅读时,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认为有用的好词好句、经典片段以及名人名言、名人轶事摘录到笔记本中,还可以延伸拓展,写写读后感、练练小笔头,这样既能把笔记本中积累的素材利用起来,更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阅读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无疑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阅读的本质就是助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意识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凸显了教育过程对育人的时代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语文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熏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阅读要有选择性地进行
阅读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点毋庸置疑,小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课外阅读的书籍,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选择性,所谓“去粗取精”。目前,人们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一方面小学生阅读资源的确丰富,阅读的书籍各种各样,另一方面这些书籍难免鱼龙混杂,对意志力和辨别能力不强的小学生产生困扰。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一定要做正确地引导,帮助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素材,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书刊的误导和毒害。
既然阅读如此重要,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围绕语文课,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呢?笔者总结出以下五点策略。
(一)重视导入,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兴趣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是失败的教学,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开水加点糖”,重视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所读、所学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实实在在对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兴趣导入环节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学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吊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进入阅读,从而代入课文,阅读的效果必然不差。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导入,教师先板书课题,出示词语“呼风唤雨”,让学生齐读这个词。启发:“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什么人能呼风唤雨?(生:神仙、孙悟空、龙王爷),孩子们七嘴八舌,老师顺势导入新课,从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课文
课文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展示描绘桂岭山水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然后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关键词,由感性认识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此外,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对书本质疑。例如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篇课文,教师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大老虎的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阅读理解文章,认识到“我”实际上并不窝囊。这样,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的同时,感悟也得到切实地提高,思维得到了真正地发散。
(三)讲究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阅读要讲究方法,可以是浏览,可以是品读,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遇到一般之处浏览而过,精彩之处细细品味。同时,教育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也讲究方法,教师提倡学生读书笔记的形式不拘一格,例如,可以摘录好词好句,可以写一些所感所悟,也可以直接在文章上圈点批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每天进步一点点”,将记录内化为自身素养,这就是阅读的收获。例如在教学《走月亮》一课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标画出“哪些句子勾画出了如实如幻、如梦如画的美丽画卷?”,因为这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然后品味这些语言的优美,赏析句子的写法,并仿照这些写法进行“小练笔”。同时让学生摘录这篇课文里出现频次较多的AABB式和ABCC式的词语,丰富语言积累。
(四)专项练习,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语文的学习,不能光靠积累,还要进行高效地练习。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在阅读中提高,也要从各专项练习中提高,例如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的理解、中心思想的归纳、句子的仿写等,都可以通过专门的练习得到提高。例如在四年级课本中《麻雀》这篇课文,作者着力通过对比,主要从老麻雀和猎狗的描写对比表现母爱的伟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着找出描写麻雀和猎狗的重点词语,再通过分析,从中发现母爱的伟大。再例如在《海底世界》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海底的明暗、声音、动植物和矿藏这几方面介绍了海底的奇妙,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中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抒发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文章中出现的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同时让同学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更好地应用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这种目的性的专项训练既提高了对文章阅读的灵敏度,相应地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
(五)拓展延伸,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光靠教材和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如部编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仅仅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更多中国的和外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这样,阅读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自然成为课堂所学的延伸。老师要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在这方面笔者极力推崇并引导学生认识犹太人的读书习惯,告诉学生,犹太小孩刚懂事时,母亲会在书上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是对书的不敬。犹太谚语:“即使倾家荡产,也要让女儿嫁给学者。”可见犹太人对知识的尊重。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据统计,每名犹太人每年要看书70本,为世界第一。知识和财富伴随而来,犹太人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也使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年代,在多元、开放的信息环境里,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渠道有很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课余少接触电子产品,多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以及名篇佳作,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从小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六、以说促读,开展课前说话训练
课前说话训练是指每节语文课上课前,教师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练习说话。它能够促使学生自觉扩大阅读面,因为这是说话内容的来源。结合笔者所授语文学科实际,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是分以下三步走。
第一步,学生以“成语接龙”的形式开始,全班同学广泛参与。这项活动学生喜闻乐见,有效调动了学生课前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一轮“接龙”后,教师可挑选层次较高的学生上台,额外增加点材料,如可以让他们进行歇后语接龙、名人名言分享、妙联趣对、好词佳句赏析等,教师指导示范、学生点评讨论,训练学生简单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会让他们扩大阅读量,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步,课前口语习惯初步形成以后,我开始让学生进行讲述性质的说话训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见闻、感受入手,准确描述事物特征、所寓事理,得于心,应于口,用于手,同时训练他们思维的严密性,为书面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分享近期学习、生活中感悟收获,讲述班里的好人好事,讲述家里发生的事等;还开展了即兴介绍目前事物,例如今天的天气、老师同学的穿着、精神面貌的变化;即兴叙述自己的某段经历,例如上学路上的见闻;即兴发表自己对一些现象的看法,例如对家长接送孩子上学、礼让斑马线等。这样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简明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便成了学生的一种主动学习行为,学生说话的水平在一天天的训练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在此基础上,“我手写我口”,让他们把所说内容呈现于纸上,轻松完成习作训练。
第三步,说得有声有色,说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其实就是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讲述,这是学生说话能力的最高目标。据此,笔者在平时的训练中,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设计语言,做到优美、有礼貌、得体等。说得美,包括说话时体态的优美。刚刚开始说话训练时,学生有的两眼盯着地板,有的望着天花板,有的全身摇摆,有的甚至背对同学。连最起码的自然的说话姿势都做不好,更谈不上什么体态美。经过长期的锻炼、熏陶,学生的说话姿势自然了,有的还表现了较优美的体态,比如说话时能配合较自然贴切的手势,有的还能眉目传情,开始学着当“小演员”了。例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多年后台湾和大陆青年相遇的情景,学生积极上台模拟当时情景对话,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异常。
通过以上几步的长期训练,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不仅仅是一个口头表达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说”是“读”的延伸,它使学生为了有话“说”“说”得好、“说”得让人耳目一新会自觉扩大阅读面,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大有裨益。
总之,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从小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生眼界也会随之不断开阔。再加上教师的专项技术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