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下实现“双碳”目标研究

2022-11-25王首然祝福恩

理论探讨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碳文明绿色

◎王首然,祝福恩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01

一、引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二〇三〇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1]252这是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舞台上向世界各国及全球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承诺意味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要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且用时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为实现承诺,我国必须在保证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多措并举逐渐减少碳排放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1]25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实现“双碳”目标所作的战略规划。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巩固已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建成。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提出“双碳”目标,既是着眼于促进全球气候治理,也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1]100。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双碳”目标实现,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契机,以降低碳排放量为着力点,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为手段,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二、“双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双碳”目标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样都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价值旨归一致

“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既包括对追求美好生活越发强烈的中国人民,也惠及与中国人民同样生活在共同地球家园的世界人民。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和技术的飞速进步,但依靠化石能源实现的经济高速增长破坏大气环境,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马克思早就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人与自然关系仅仅是在人类的思想中被割裂,事实证明人类无法脱离生态环境而孤立生存。随着世界人口迅速膨胀,为维系庞大人口生存和保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从自然界攫取更多资源。为了获取更加舒适的生活,人类过度消耗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碳排放高速增长,造成地球气候变化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气候变化绝非一国造成,更非一国或几国之力便能挽救,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世界各国须齐心协力,联手应对。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取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系统推进阶段,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系统总结并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都是对自然生态领域突出问题的战略布局与科学回应。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党和国家下大力气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3]。从前为了民生艰苦奋斗发展经济,如今为了民心民意继续奋发图强改善生态环境,是因为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关系到人类共同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双碳”目标。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依赖化石能源,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必将对国际气候治理作出巨大贡献。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在提出“双碳”目标的同时,我国也大力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期望通过各国携手努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力改善全球环境。“双碳”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侧重点,实为保护全球人民共同的生态利益,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价值旨归完全一致,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价值理念的全球展现。

(二)“双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基础,只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纵观世界历史,许多辉煌的文明因生态环境恶化而消亡,那些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文化无不使后世惋惜,惨痛的教训让人们意识到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必须修习的一项重要课题。观古鉴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文明兴衰的战略高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论断,既承载着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经验,也阐明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

“双碳”目标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22年4月发布的《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中指出:“2010年至2019年期间,人为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持续上升,自1850年以来累计净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上升。2010—2019年的年均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以往任何十年。”[4]科学界存在广泛共识,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地球变暖;同时,全球气候系统经历着快速而广泛的变化,且部分变化已无法逆转。IPCC警告世界各国,除非全球在2050年前后通过温室气体的深度减排实现净零排放,否则《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温度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努力争取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都将落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个国家都不得不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国命运休戚与共,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拯救共同的地球家园提出“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是减缓温室效应、抵御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减少碳排放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这个过程缓慢且困难重重。“双碳”目标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方式,为我国提供了一个中长期愿景、综合性目标和系统实施平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

(三)“双碳”目标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最近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中全面绿色转型与结构性变革是核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根本。由于化石能源具有供应充足、价格便宜、应用广泛等优势,世界各国均十分依赖化石能源,我国也不例外。尽管我国煤炭的消费比重在缩减,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逐渐增加,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依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煤的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会产生温室效应,形成酸雨污染环境。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我国要调整能源结构,用清洁能源逐步替代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化石能源,同时要高效利用能源,节约各类资源,大力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融合。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经济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即便我国煤炭储量巨大,也要有序退煤,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降低碳排放量,还要引导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由此引致以市场需求转变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四)“双碳”目标体现我国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全球多地发生自然灾害,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亟须加强国际合作和集体行动。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宣布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以“双碳”目标为重要内容的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的碳减排对全球控制碳排放具有巨大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中国碳达峰,世界才能碳达峰;只有中国碳中和,世界才能碳中和[5]。为降低碳排放量进行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不仅能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会为国际节能降碳注入强大动力。基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双碳”目标仍面临严峻考验,但我国为实现“双碳”承诺所做的努力会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减排思路,通过学习借鉴中国方案促进和推动更多国家实现减排目标,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我国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秉承“授人以渔”原则,在多国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等,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抵御气候变化能力,以产业化发展助力打造绿色经济。我国和非洲、东南亚多国开展气候治理方面合作,通过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一系列举措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我国以“双碳”目标融入世界减排行动,在努力完成本土减排的同时,竭力帮助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共同实现减排,以自身经验和智慧协助各国维护生态安全。中国以“双碳”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自身力量,推动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折射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在国际舞台上体现了大国担当。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统领“双碳”目标实现

(一)实现“双碳”目标的理念指引:绿色发展理念

在我国这个十分依赖煤炭能源的发展中大国和人口大国,“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双碳”目标绝不是仅通过对能源行业的局部调整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对整个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系统性的变革,并通过多方合力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能兑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104传统发展观注重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利益而非经济质量,更因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肆意掠夺自然界造成生态危机,显然这种发展观已不再适用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以更先进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探寻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双碳”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切入点,实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旨在摒弃以高消耗强排放支撑大量生产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重新审视自然资源要素价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参考,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宗旨,以使经济发展规律与自然界客观规律相符为原则,通过建立低碳、循环、生态的生产方式,为人民群众供给丰富生态产品,为绿色生活方式提供物质依托,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继续改变着中国,引领着世界的绿色转型。发展离不开绿色,只有认知并坚持绿色发展,发展才是有质量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只有通过发展不断积累起强大的物质财富和技术能力,才能不断加强市场投入和技术创新,才有可能减少排放、治理污染。绿色既是自然界的本色和底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成色[6]。“双碳”目标的实现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绿色革命,以发展保绿色,以绿色促发展。

(二)实现“双碳”目标的伦理规范:生态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7]在经济和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展观念的更新,还需要相应道德体系的支撑和保障,“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不例外。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利和肯尼思·N.汤森认为,可持续的发展应该“减少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但增加对道德资源的需求”[8]。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建构与弘扬生态伦理道德,可以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自觉,增强人们的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道德能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伦理规范支撑。

首先,生态道德助力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加上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内奢侈浪费现象也屡见不鲜。虽然经过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力宣传,非理性消费和铺张浪费现象已有所收敛,但依旧广泛存在,因过度消费和不良生活习惯产生的碳排放量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越来越高,突显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也越来越重要。绿色生活方式是指在生态文明观念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养成适度消费、节俭消费、低碳消费、安全消费的良好习惯,使绿色饮食、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消费者被赋予生态道德层面的义务,能够促进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通过节约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资源、拒绝过度包装、不使用一次性产品、购买环保产品、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等方式帮助节能减排,有效降低碳排放总量。

其次,生态道德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绿色供给。具备生态道德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关注产品的生态附加值,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扩大会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以市场力量推动产业升级。消费者因恪守生态道德摒弃异化的消费观,缩减对高排放消费品需求,倒逼企业开发生态产品、开展绿色生产,从而节约资源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消费者按照绿色生活要求,督促企业在提效降耗、环保减排、回收利用、共享经济等方面积极作为,并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服务业,通过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建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最后,生态道德激发企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全社会营造绿色生活方式的氛围,需要国家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也需要企业这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最活跃元素的积极参与。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经济利益,但只关注经济利益的企业不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生态道德可作为道德资本充分发挥企业能动性,积极配合碳达峰、碳中和。所谓道德资本是这样一种资本形态,它是道德投入生产并增进社会财富的能力,是能带来利润和效益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道德资本与其他资本不同,它不仅促进经济价值的保值、增值,而且作为一种社会理性精神,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9]。生态道德资本是将对生态环境的关怀和责任融入道德资本,将生态道德作为非实体性的精神生产要素附着在企业经营理念和技术上,激励企业开发绿色技术,寻求节约、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式,积极减排,融入绿色转型浪潮。树立良好生态道德形象的企业从长远看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形成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行绿色生产并提升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的品质及体验,保障“双碳”目标的达成。

(三)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之器:绿色技术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碳捕获、碳封存等负排放技术,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碳汇能力。我国是碳排放大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意味着我国将用比许多发达国家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大规模的减排,时间紧、任务重是“双碳”目标面临的现实难题,必须以绿色技术创新破局。

绿色技术是指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技术,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相关产业政策的精准支持,我国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绿色技术创新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也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双碳”目标能大力带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发展,激发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关键领域[10],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仍然整体领先,在前沿技术、高端设备、先进材料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并试图通过科技脱钩阻止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巩固现有成果和进一步实现突破。为保障我国经济安全,最大限度地规避技术壁垒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限制,必须更加注重绿色技术的自主创新,将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所需的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大力扶持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畅通绿色技术应用渠道,将政策、资金等资源向绿色技术创新领域倾斜,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力培养绿色技术相关人才,为持续创新提供不竭的人才储备。

四、结语

在“十四五”和“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碳达峰、碳中和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与目标愿景,引领并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把“双碳”工作融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原则,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形成系统合力。要聚集全部力量,紧紧依靠群众,开展全民自下而上的绿色低碳行动,使每个人都成为“双碳”工作的参与者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不仅要通过以增强低碳行动意识、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为重点内容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还要通过义务植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能源资源节约等生态文明群众实践活动,带动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框架下构建“双碳”工作相关制度,加紧形成“1+N”政策体系,并配套相关法律法规。要与生态文明制度的监督、执行、考核、问责,同标准、同力度执行“双碳”工作相关制度,以最严格的制度保障“双碳”目标如期达成。同时也要注意到,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只要我们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碳”工作的决策部署,我国一定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双碳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