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2-11-25裴广一

理论探讨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裴广一,葛 晨

海南师范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口571158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据不完全统计,仅自2021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在多个重要场合至少48次提及共同富裕[2]。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理论研究和实践需求的重要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还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探析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可明确在新时代以更为明显、更加实际的政策举措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以更好地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一、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逻辑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中国各阶层人士对“大同”理想的无限向往;展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孜孜追求;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初心使命,体现全体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和历史贡献;凝聚习近平同志早年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历程,擘画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思想蓝图。

(一)中国传统社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向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处处体现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从历代封建王朝对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视,到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对民生社会的向往,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处处可见。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人便根据传说而虚构出太平盛世的雏形,称之为“大同”社会。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对“大同”社会进行了详细描写。“大同”社会政治清明、唯才是举、人人诚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社会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人人相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大同”社会和谐文明、乐于奉献,人人友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对“大同”社会的追求朴实地表达着中国古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但受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大同”的目标始终难以实现。不过,作为对共同富裕的最初探索,“大同”观念深刻地积淀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赋予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烙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开启了救亡图存、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其共有特色便是追求实现“大同”。清末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运动,其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生活处处有保障的富裕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其著作《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无国家、无阶级,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民主社会,既有着中国传统理想特色,又带有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毕生倡导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从《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书中可看出,创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是他一生追求的革命目标。先人们的种种实践未能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实现“大同”社会的道路,但中国人民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满、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始终镌刻在文化基因中、潜藏在人心里,最终凝聚成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求——体现经典科学理论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他们的著作中始终存在有关共同富裕的论述,其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可行的现实道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新社会的特征,“代表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此宣言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便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作出了“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5]这一论述,鲜明地指出富裕不应只属于少数人,而应是属于所有人的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社会革命方案,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更加进步的生产关系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并进一步指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性——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得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作出的清晰构想为后人的实践探索提供奋斗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其革命目的便是要建立一个没有贫富差距、共同劳动、共享成果的新社会,“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6]。苏联成立后,斯大林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是要消灭贫困,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7]可见,社会主义不应是贫穷的社会主义,应是富裕的社会主义,而且社会主义的富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丰富,更是体现在生活文明中的精神富裕。

(三)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赓续百年使命担当

“共同富裕思想的萌发、创立、完善和创新贯穿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中,体现着全体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和历史贡献”[8]。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旗帜鲜明地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同富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示:“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9]在党的理论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通过修建农田水利、建立赤脚医生队伍、实行“五保”政策、开展扫盲运动等方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作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的重要论断,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方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由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进入新世纪,中央政府全面废除农业税及各种附加费,相继出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种粮直补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全国各地区同步、协调、共享发展,更好实现各地区共同富裕。此外,党的十四大以来,党和国家启动以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颁布实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道路走得更加稳健。

(四)习近平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情怀——擘画共富思想蓝图

共同富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与习近平同志本人的思想和实践脉络息息相关。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是习近平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的起点,也是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原点。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亲身经历中国最贫困、最原始的生活,磨炼了意志,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人民,深刻理解了人民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此始终不渝地坚定着为人民群众做实事、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初心使命。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说,“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11],他将正定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时刻不脱离群众,跑遍全县25个乡镇,始终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厦门,习近平将战略眼光和务实精神结合起来,领导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以此来带动人民群众生活富裕,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政宁德期间,围绕闽东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展主题,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12]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他想方设法地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理念,号召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难精神,注重解决群众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扶持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富裕起来。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指出“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13],要求把群众的工作在基层解决好。他积极关心与帮助困难群体,以“关注民生”为基础开展各项工作,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改造棚户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习近平始终坚守着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最在乎的都是人民,他强调:“我们是人民政府,一定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14]在此期间,他还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理念,倡导并落实跨区域的闽宁合作联动发展,促进地区间的共同富裕。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5]在他的领导下,浙江施行“八八战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并组织实施“百亿帮扶致富工程”,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可见,在基层和地方政府工作的多年期间,习近平以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深邃的理论思考不断丰富着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在于明确共同富裕的战略理念、强调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开创共享共建的发展理念、注重精神富裕的价值理念。在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阶段任务和工作布局的基础上,一如既往地注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在共建中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统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明确共同富裕的战略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有关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共同富裕的战略理念,为共同富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和计划表,以更为长久、更加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助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是明确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6]习近平清晰地指出共同富裕的思想要义在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中走出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二是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代表全党庄严承诺“到二〇三五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为共同富裕制定了目标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图,共同富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向标,成为在新时代检验中国发展成就的试金石。三是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7]并开创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扶贫新方式,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经过8年的奋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历史任务,阶段性地兑现了党在改革开放初期作出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承诺。与此同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村短板,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乡村。四是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工作布局。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统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强调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

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8]70在新时代人民立场进一步深化[19],党和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加强。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提到“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可见,坚守人民立场既是党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体现,也是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内涵。一是注重全体人民共富。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20]贫困群众、弱势群体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更是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不可缺少的主人翁,共同富裕是让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二是注重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创造当今中国历史奇迹的主体力量。”[21]确立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用亿万人民的智慧才智去建设共同富裕社会,注重培育增强低收入群体的自生能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三是注重发展全过程民主。习近平指出:“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3]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对政治活动的全过程参与,可有效满足人民的利益表达诉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凝聚全体人民共识,画出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同心圆”。四是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习近平指出:“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全、人民安宁。”[18]353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需要社会治理安稳有效、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强反腐倡廉、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不断促进实现公平正义、和谐文明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全面需要。

(三)开创共享共建的发展理念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理念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22]。共享的过程是发扬民主、汇聚民智、激发民力的共建过程,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一是重视构建“橄榄型”的分配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的问题开始涌现,贫富分化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指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3]党和国家建立多次分配的协作机制,通过以市场为主导的要素初次分配、政府导向下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再分配、社会价值观引领下慈善公益事业的三次分配,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二是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福祉问题。习近平强调:“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24]在教育领域,保障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25]197。在住房方面,从“房住不炒”定位到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26]。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高劳动人口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习近平还反复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场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7]。总之,在习近平看来,在整个改革发展过程中都要持之以恒地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三是重视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作出“两个地区”“两个大局”“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步入新时代,由于自然、历史、政策等原因,我国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旧悬殊。一方面为应对地区间存在的差距,习近平相继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形成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针对存在的城乡间不平衡,习近平指出:“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8]262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的发展不充分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四)注重精神富裕的价值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更加多样化,人民群众期盼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享受。习近平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8]注重精神富裕的价值理念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培育良好社会氛围、引导群体积极向上、展示时代风貌的重要举措。一是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5]160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重要会议,强调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多出精品的创作环境,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供给,生产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丰富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二是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准则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高尚理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自由、民主、法治水平。三是强调砥砺理想信念,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指示:“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29]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需要理想信念的引领,更需要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势,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四史”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精神信仰,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

三、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

面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的历史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全体人民更为关心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要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统筹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建立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并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与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统一起来,在高质量发展中将共同富裕道路走好,并以中国的共同富裕事业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兴盛和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步入新时代,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党统筹全局,确保了党的政策和方针得到良好执行。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政府积极有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避免为利益集团所左右的情况出现,确保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内在连贯性,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协调共同富裕实现进程中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应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就迫切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一是要坚持党的政治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全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保证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坚持自我革命,确保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和纯洁政治品质。全面从严治党,有效应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构建党内监督、国家和地方监察、巡视巡察等各类监督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三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提高党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的能力。四是要健全党的领导机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党统领全局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中,以合理科学高效率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决策流程促进党的领导。五是要培养选拔社会主义接班人。共同富裕事业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胸怀崇高理想的广大青年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支柱,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一方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增强新时代青年对党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拓宽年轻党员来源渠道,不断从大中专院校学生、青年产业工人、农村新型农民中选拔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入党,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把优秀人才聚焦到党和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中来。

(二)建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效体制机制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必须以唯物史观看待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一是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视角,实事求是地统筹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一方面要始终牢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不实行脱离我国发展阶段的高福利政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当前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传好接力棒、跑好锦标赛,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二是要注重激励兼容和利益共享。我国不同地区、城乡、阶层间的收入和财富不同,社会个体的能力和素质也存在差异。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部地区、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因此要凝聚社会各阶层人士共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考虑激励兼容和利益共享,支持慈善公益事业,营造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促使先富群体自发带动后富人群,兑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承诺。三是要坚持系统观念、进行整体谋划。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问题对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谋篇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好实现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统筹实现共同富裕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个层次,研究政策举措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注重基层政府、人民群众、社会力量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摸索创新,发挥和尊重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将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合理方案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并不断改善。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任何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要善于分清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路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构建“橄榄型”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入新时代,经由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已经大体具备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习近平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我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8]133可见,新时代的富裕理念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上,并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与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统一起来。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内涵中“共同”要求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富裕”要求解决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因此,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指引,通过高质量发展,可有效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一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动能出现转换,需要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视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条件;建立健全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建立适应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的方式,解决共同富裕的实现问题。二是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盛行,世界经济长期低迷,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全球化的阻力。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减缓,人口红利削减,劳动力供给、资本积累和生产率出现下滑,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等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有效供给与消费升级之间的协调度不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提升。习近平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30]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满足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有效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此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制度型开放,完善并推动公平竞争制度、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制度改革,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释放广阔的内需市场潜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依托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更有效率地实现国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进而在满足中国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造福各国人民。三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目前,我国的收入分化状况、居民财产差距、享有的公共服务差异还较大,需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构建更加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更好地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首先,在初次分配中,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由市场评价生产要素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增加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其次,发挥政府的再分配作用,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政策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将更多资金用于低收入群体和相对贫困人口;最后,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制定有利于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畅通社会人群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渠道,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四)彰显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世界价值贡献

今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理应胸怀天下,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竞争是价值观之争,最重要的引领是价值引领”[31],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将为人类共同富裕事业的开创、完善、发展和创新提供重要依据,将影响全球减贫事业和发展道路的价值理念,将为各国的现代化发展和全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一是要以中国的共同富裕实践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发达国家摆脱后现代化危机。二战后,众多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验,非但没有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反而成为依附型“外围国家”或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众多发达国家在政治上政客轮番表演、政党交替轮换,未能解决人民的实质性民主问题,社会发展难以保证持续、长期、良性的循环;在经济上,自从世界经济危机后,中产阶级财富缩水,社会逐渐撕裂,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始终存在;在文化上,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后现代化的危机,技术理性、大众文化成为束缚人、统治人的异化力量,人们处于深刻的文化、精神、生活困境中。中国的共同富裕实践毫无疑问将为全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拓宽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为发达国家摆脱后现代危机提供重要借鉴,给世界上那些希望实现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民富裕、生活幸福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二是要以中国的共同富裕道路推动世界协同发展。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历程不仅为中国人民创造福祉,也为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重大贡献。习近平指出:“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32]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外延至国际层面,科学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将有助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新贡献,更好地展示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人类情怀。三是要以中国的共同富裕事业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将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置于全人类的事业中进行观察,既切合中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心愿,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初衷。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推动全人类进步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更好解决其他社会形态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共同富裕落实好、将共同富裕道路走好,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兴盛作出无愧时代的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