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生态改善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2022-11-25

林业科技情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森林资源林业森林

田 恬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2600)

我国林木资源丰富,在整个生态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相应的保护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开发森林资源不仅会导致森林资源产量下降,而且会加速土地沙漠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

1 森林生态环境现状

森林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具有很强的自愈能力,但树木的生长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森林的形成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目前,我国林业形势不容乐观,宝贵的森林资源被破坏已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生态灾难。森林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限。我国已在各地建立了保护森林资源的自然保护区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由于人员储备不足,无法对森林资源保护进行全面监督。无法发挥森林在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善气候方面的作用。在森林恢复过程中,林业的先进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有些林业工人职业素质低,操作技能单一。发展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系统不严密,网络覆盖率低,管理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难以实施信息化管理,林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2 林业生态建设与改善环境的必要性

2.1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展森林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就是正确判断森林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时准确反映森林环境质量状况,为森林恢复健康经营提出科学合理的修复技术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森林监督管护执法提供可靠证据;为充分发挥森林经济、环境效益提供服务;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修复与科学研究提供数据[1-3]。

2.2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

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是国家确定的具有生态调解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乃至东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是我国历史上形成最早的森林区域,也是独存的地处寒温带的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和小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构成了特有的物种多样性,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它是我国生态功能区中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地区。大兴安岭山脉西邻呼伦贝尔,中怀松嫩平原、小兴安岭,东接三江平原,构成了我国农牧业战略基地的天然生态屏障,仅由其庇护的耕地面积和每年生产的粮食都占我省的80%以上,保护这里的生态,就是保护共和国现在和未来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它是我国森林储备资源基地,是嫩江黑龙江发源地以及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碳储库和碳纳库,现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了解掌握大小兴安岭森林质量现状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实施森林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提供详实数据,建设和发展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急需的。

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掌握清楚森林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查清毁林开荒,私建滥挖非法采矿场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现状;为森林监督管护提供证据为编制森林恢复生态建设规划;为在林区开展各类建设项目是否可行,为国家对生态恢复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森林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长期定位监测刻不容缓[4-6]。

3 林业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1 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森林工业结构是恢复森林生态体系、改变传统思维、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充分考虑各产业结构的特点,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第一产业的角度出发,研究市场形势,根据市场要求制定合理的科学发展规划。各种次生林和经济林缩短了生长周期。第二产业要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向高端发展,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尽可能多地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森林旅游、花卉种植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可以合理改变森林资源及林下资源利用率低的局面,必须完善森林工业结构,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林业新业态,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实施林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林业产业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挥较强的竞争力。调整人才结构,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林业专业化水平,加快林业发展,为林业复垦打下坚实基础。

3.2 发挥科学技术优势

森林产业可持续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使森林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外,政府应鼓励科学技术发展森林,并颁布一些政策。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避免环境遭到破坏,减少资源浪费,产业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完善林业发展模式,加强森林生态改善,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7-9]。

3.3 培养专业工作人员

目前,我国林业管理人员大多是临时工,缺乏较强的专业技能,缺乏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森林保护工作也缺乏相应的手段,这导致效率低下。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产品的逐步增加,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有关部门更好地保护林业,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利用自身专业的理论知识,培养一批科学规划林区的人才。同时积极宣传,特别是森林防火宣传,可采用纸质宣传法与网络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所在林区职工居民的森林防火意识。护林员应定期巡视,发现可疑情况立即上报并采取措施。有必要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如砍伐森林,加大处罚力度,使每个公民都得是破坏环境是要付出代价的。

4 林业生态改善与保护环境的技术措施

森林是一个巨大且复杂时生态系统,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的最佳办法是建立一个分层控制的监测体系,包括监测网络的布局、监测指标的选择、数据采集与管理。

4.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

4.1.1 区域监测的主要指标体系

(1)森林植被因子:①土地利用状况(遥感图片);②主要森林类型及面积(卫星图片);③主要植被类型及面积(卫星图片);④林种面积及覆盖率(卫星图片)。

(2)土壤因子:①土壤类型及面积;②土壤侵蚀类型及面积。

(3)地质因子:①基岩性质(地质图);②地质构造(地质图)。

4.1.2 流域监测

利用地理信息资料,结合流域水文站的观测资料,提供流域内森林、土壤、水文等基础数据,结合小集水区、监测样地的数据,预测流域内的森林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如下:

(1)地形因子:①经纬度(地形图、地质图);②海拔高度(地形图、地质图);③地貌类型(地形图、地质图);④地质构造(地形图、地质图)。

(2)气候因子:①年降水量(气象站);②降水分配状况(气象站);③蒸发量、干燥度(气象站);④最大降雨强度、灾害天气特点(气象站)。

(3)植被因子:①土地利用状况;②森林覆盖率;③森林面积;④主要植被类型及其比例(遥感);⑤林种面积及其比例(卫星图片);⑥只要森林类型及其比例(卫星图片)。

(4)水文因子:①河川年流量;②泥沙淤积量;③泥沙输移比(水文站);④洪枯比(水文站)。

监测的目的是通过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和数学模型,对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森林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森林水分动态与水源涵养功能,森林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护效益,森林养分循环及改良土壤作用,森林林分生长量与生物产量。森林酸雨态势分析评价,林土污染现状评价[10]。

5 结论

森林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有赖于有关部门和公民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自我恢复能力,发挥科技优势,重视科技应用,促进环境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森林资源林业森林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如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措施研究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