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技服务地方为突破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以《功能材料与防护纺织品》为例

2022-11-25王勃翔路艳华程德红

辽宁丝绸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地科技成果校企

李 佳 王勃翔 路艳华 程德红

(辽东学院化工与机械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功能材料与防护纺织品》是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主要运用实际的理论知识通过标准的检验分析方法确定功能纺织品和防护纺织品的性能指标。主要内容涉及织物抗紫外、防水透湿、抗菌以及阻燃性等基础知识、实验原理和测试方法,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方法分析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该课程在社会服务能力上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现代高校科技服务地方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服务意识薄弱,课程体系单一

轻化工程专业教师只针对课程内容构建课程教学大纲,并未构建与提升学生实际科技服务能力方面相关的内容,对学校的服务社会职能重视不够,制约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

2.科技服务能力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与师资力量状况密切相关,轻化工程专业教师多数为硕士或博士毕业生,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除此之外,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办学模式僵化、经费来源少、尖端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劣势,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缺失。

3.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欠缺

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还比较差,未形成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等,无法实现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要的无缝衔接。例如,校企合作过于形式化,企业未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过多参与。除此之外,高校对企业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方面信息不了解,无法将学校科研资源、人才培养资源、技术资源与企业相对接,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

二、现代高校科技服务地方建议及措施

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夯实学科发展基础,通过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努力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为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造条件。提升科技服务社会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不断深化校企、校地合作,逐步增强学校服务社会各领域的能力。

1.树立科技服务意识

(1)建设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其他岗位人员,适度提高生师比。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建设一支崇尚家园情怀、爱校敬业、为人师表、弘扬正能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教职工队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2)按照轻化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打造学科建设高地,重点在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培育学科团队等方面夯实学科建设基础。

2.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加强科技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校企、校地深度合作,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的作用,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深入推进“专家进企业”和“农村科技特派”活动,将更多的应用性科研成果送到工厂车间,送到田间地头。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为各级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新型智库”作用。

3.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校企、校地科技合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

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科技合作,理顺合作机制、规范合作方式、扩大合作范围。以企业、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新型智库等,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和决策服务。与地方政府共建新型智库,同时推进丹东运动户外纺织服装等公共技术平台技术与辽东学院合作的进程。

三、总结

地方高校应提高科技服务意识,加强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与地方互动共促的校企合作模式。

猜你喜欢

校地科技成果校企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