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继承和发展

2022-11-25

理论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恩格斯家风

喻 蓉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对家庭问题的研究。家庭观是人们对家庭的基本认识和看法。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是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习近平的家庭观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在新时代的继续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家庭、家教、家风等相关内容形成了许多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地继续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相关重要内容,同时也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形成了对家庭问题的全新认识。

一、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是社会的产物的思想,从家庭与社会互动的层面特别强调家庭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研究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应该将家庭放到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去考察和研究,并形成了研究家庭的独特立场、观点和方法。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研究和考察家庭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根据现有的经验材料”而不是“根据‘家庭的概念’来考察和阐明家庭”。〔1〕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在大量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并以现实的家庭入手,厘清了有关家庭的本质、起源、功能和历史发展等基本问题。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不是人类产生时就存在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历史上的不同家庭形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相应的家庭”。〔2〕家庭是最基本的经济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分析家庭问题的基础上的。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家庭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恩格斯从分析两性关系的变化与发展也就是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入手,认为家庭正如摩尔根所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它将反映社会制度的发展状况”。〔3〕由此,探讨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核心。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家庭的前提,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他对家庭的论述首先是基于理论和事实而不是基于概念来进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家庭建设,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4〕这些新变化也就是新时代中国家庭的实际,成为习近平研究家庭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习近平的家庭观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来研究家庭,并力图解决新时代家庭出现的新问题。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家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家庭对社会的作用方面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

首先,习近平阐述了家庭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关注的重要内容。习近平认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研究和分析社会问题时不能回避家庭,应该从家庭入手。他在探讨家庭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进一步引申出了中国传统家国关系的概念,“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5〕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6〕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家庭时,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论述了家庭的地位与功能。新时代的家庭不再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但仍然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社会是由千万个家庭构成的,中国共产党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最终要落脚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上。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好,家庭才能好。习近平提到,“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7〕只有不断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美好和谐,家庭才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受益。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为家庭的幸福提供保证,在家庭中生活的个人才能真正发展自身。

其次,习近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家庭的重要作用。家庭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8〕第一,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依托。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中。家庭为个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家庭是人们生活、生产和生存所依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现代社会的家庭更是人们心灵依托的重要场所。第二,家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家庭的存在与发展对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的发展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家庭必须置于社会中才能凸显其价值。习近平认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9〕第三,家庭能够发挥传承社会文明的作用。人类的文明有传承才会有发展。家庭文明体现了人类进化到一定程度在更高标准上对文明的追求。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明对社会文明的传承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家庭成员文明意识的普遍提高是家庭文明的重要表征。只有家庭成员普遍提高文明意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更高层次的社会文明。

最后,习近平倡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建设。习近平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10〕重视家庭建设是习近平现代家庭观的核心,也是解决现代家庭实际问题的落脚点。第一,要注重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建设。一方面,更高质量的家庭建设包含对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新时代中国的家庭成员已经从吃饱穿暖的需求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家庭建设也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目标: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家庭环境能得到较好的改善等。另一方面,更高质量的家庭建设还包括精神方面的建设。这表现为家庭成员能够从家庭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动力。第二,要着力解决新时代家庭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习近平提出,要“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1〕一方面,应该注意到的是,当前中国家庭的发展还极不平衡,比如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东部家庭和西部家庭、传统家庭与非传统家庭等。这些家庭对家庭建设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家庭建设的着力点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由于新时代中国家庭的发展变化,社会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家庭形式,流动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空巢家庭等。习近平认为,“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12〕第三,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家庭美德建设。习近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是家庭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延续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的传统。

二、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思想,强调了好家风在改善社会风气方面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关系。基于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是人面临的第一种社会关系,也是让人性得以健全的最为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在研究家庭关系时,马克思、恩格斯对家庭的概念、家庭关系的构成和家庭关系的衍生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对家庭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13〕由此,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人类延续生命的过程或者哪怕是生育这种最自然而然的事情,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社会关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14〕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不仅包含基于男女两性相互结合的最基本的自然关系,而且包含了围绕男女关系而衍生的以亲子关系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自从有了家庭,社会关系最先在家庭这里得到了实现。另外,马克思、恩格斯提到“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德国除外)”。〔15〕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在家庭关系的基础上才衍生了其他的社会关系。

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中的这一思想并进一步进行了论述。家庭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那么家庭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家庭关系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那么家庭关系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社会关系的好坏。习近平倡导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家风的概念。家风是在家庭关系的互动中形成的,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家庭关系的重要表征。习近平在家庭关系与家风的互动、家风与社会风气的互动、家风与党员干部作风的互动三个层面进一步深入发展了家庭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思想。

首先,习近平认为要弘扬优良家风,就要营造好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和谐则家风正,家庭关系不和谐则家风自然不好。和谐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良性互动的重要表征。中国有一句古话是“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成功和家庭兴旺的重要保证。比如,老幼关系在家庭中就是很重要的一对关系。在处理与老人的关系上,家庭成员应该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16〕只有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好的家庭风气才能不断构建起来。反之,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处理好关系,则在此基础上会形成不良的家风,不利于家庭成员提高家庭归属感和实现个人发展。

其次,习近平论述了家风与社会风气的关系。他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17〕习近平引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明二者的关系,“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8〕如前所述,家庭是个人身体的住处和心灵的归宿,“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19〕社会风气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良好的家风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家庭是人们接触社会面临的第一场所。习近平由此主张,以良好的家风来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和提高。他提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20〕

最后,习近平论述了新时代构建良好家风的重点群体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习近平从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出发,论述了领导干部家风与党风政风进而与社会风气的关系。一是良好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家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评估一个领导干部的作风。从近年来的一些腐败案件看,作风出问题的领导干部通常是由于家风不严。“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21〕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加强作风建设就要首先构建良好家风,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的家风。习近平告诫领导干部:“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22〕在提到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时,他以自己为例:“尽管工作很忙,但‘偷得浮生半日闲’,只要有时间,我就同家人在一起。”〔23〕二是领导干部优良的家风能够带动社会风气。由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他们及其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群众的监督。群众往往从领导干部及其家庭成员的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廉洁奉公,进而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另外,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由于自身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在构建全社会家庭的良好家风方面发挥着表率作用。习近平在研究家风问题时特别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24〕发挥优秀领导干部践行家风的重要模范作用,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不断推动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

三、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关系中男女平等的思想,特别强调了妇女在家庭中的独特作用

男女平等是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追求的基本价值立场。家庭关系的构建基于男女关系,男女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决定地位。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前提,就是妇女的解放。自私有制产生以来,历史上家庭中的男女关系都极不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重点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的家庭把妇女看作男人的工具和附属物的思想,并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是不可能的。究其原因,只要“妇女料理家务……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25〕就不能获得同男子相同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就必须实现“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26〕这就从根源上找到了妇女真正得以解放和解决男女真正平等的方法,就是消除私有制。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提出了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妇女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27〕妇女地位是评估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尺度。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论述了在家庭关系中男女平等的实现路径。一是实行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男女结合并组建家庭是基于真正的爱情。“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这一代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28〕由于爱情具有排他性,这就使得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得以实现。二是保证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地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深入分析了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的悲惨情况并认为在儿童成长初期妇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母亲角色的缺失会使得“在这种条件下长大的孩子,以后对家庭是没有丝毫眷恋的,他们在自己创立起来的家庭里也永远不会感到一点家庭味,因为他们太习惯于孤独的生活了,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工人家庭受到更严重的破坏”。〔29〕

与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资本主义的时代条件来论述家庭不同,习近平将家庭观建立在新时代妇女地位大大提高的基础上来论述男女平等的相关问题。新时代解决男女平等的关键在于实现妇女在社会中的价值,肯定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习近平基于此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在家庭中男女平等的思想。习近平认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特殊,是联结整个家庭的纽带。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下一代健康成长都与妇女作用的发挥息息相关。他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家庭要“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30〕

首先,新时代的男女平等是妇女发挥独特作用的前提。习近平认为,新时代在中国家庭内部,男女应该是一种共担家庭责任的新型平等关系。男女各有优势,在家庭中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当今社会妇女的角色具有多重性,她们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还需要承担社会性工作,扮演着多重的社会角色。从社会上看,“要帮助妇女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做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31〕从家庭内部看,“男性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同妻子分担养老育幼等家庭责任,共担家务劳动”。〔32〕当今女性不再附属于任何男性,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家庭地位来看,女性地位均已大大提高,而这意味着真正的男女平等。由此,男女平等成为妇女发挥作用的首要出发点。

其次,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具有独特作用。一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一方面,新时代的妇女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她们走向社会,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习近平指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33〕妇女不仅参与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同时参与到精神生产的过程。妇女从事的行业领域不断扩展,“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34〕另一方面,妇女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当今社会“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半边天’作用日益彰显”。〔35〕妇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妇女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创造者。如前所述,男女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根本,男女的共同结合是家庭产生的基础。男女共同建立了家庭,没有妇女就不可能有家庭。另一方面,妇女是联结家庭成员的纽带。妇女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在男女沟通和亲子沟通上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发挥着沟通家庭成员的作用,能够使家庭成员更加团结。

最后,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一,妇女的个人品德对家庭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父母在家庭中往往发挥着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36〕而在家庭中,妇女由于生育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联系,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更为亲密。由于这种亲密关系,妇女在家庭教育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身教的作用往往大于言传,妇女的个人品德往往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妇女是家庭美德的传承者和倡导者。“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37〕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妇女家庭美德的赞美。习近平指出:“要引导妇女带动家庭成员,发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38〕作为母亲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39〕第三,妇女是良好家风的构建者。男女关系、老幼关系、邻里关系等关系都是家庭生活中不能回避的关系,都需要妇女的参与。妇女在良好家庭关系的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在家庭中应该引导广大妇女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40〕在构建良好家庭的基础上,不断“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41〕实现家庭风气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的家庭观从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重要方面,而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发展。习近平的家庭观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家庭的实际回答了现实中关于家庭的许多重要问题,为新时代人们处理和解决家庭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对家庭问题给出了新的时代解答。

不仅如此,习近平的家庭观与其思想体系一脉相承,体现了习近平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理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来分析与研究当代的家庭问题,这是他的家庭观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常用的三种方法。第一,习近平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家庭问题。习近平将家庭这一问题放到了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从深层次探讨了家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家庭是在研究任何社会问题时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家庭是一种社会关系,由此得出家风影响社会风气的结论。这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现实中的运用和展开。以家庭关系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这就为分析家庭关系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习近平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根据新时代家庭变化的实际深入研究了家庭问题。从家庭、家教和家风这三个现代家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入手,分析了现代家庭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从理论层面对新时代的家庭建设进行了解读,从现实角度对新时代家庭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探讨。第三,习近平坚持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家庭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方法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对家风和干部作风关系问题的分析上。习近平从近年来家风问题影响到干部作风问题这一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家庭在执政党作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从现实的家风问题入手,将家风问题上升到党的建设的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恩格斯家风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身体传送带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