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脾胃针法治疗颜面部过敏性皮炎初探

2022-11-25杨丽霞彭志华唐纯志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8034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50006

江西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颜面皮炎过敏性

★ 杨丽霞 彭志华 唐纯志(.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广东 深圳 58034;.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0006)

颜面部过敏性皮炎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表现为颜面部皮肤潮红、轻度肿胀、丘疹、瘙痒、烧灼感、干燥脱屑,甚至出现水疱、糜烂、渗出等。容易反复发作迁延成慢性,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近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由于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较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被人们广泛接受。临床中对于颜面部过敏性皮炎进行针灸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故本文从颜面部过敏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从脾胃论治过敏性皮炎的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探讨,发挥中医针灸治病优势,以期为颜面部过敏性皮炎的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1 中医对过敏性皮炎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漆疮”“湿疮”“粉花疮”“赤面风”等范畴。《诸病源候论》曰:“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面为起肿,绕眼微赤,诸所痒处,以手搔之。”“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耐,皮肤腠理不密,接触某些物质,毒邪侵入肌肤,内蕴生湿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也有学者认为此病发病机理为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致内毒外邪集聚颜面部而发病[1]。

2 从脾胃论治颜面部过敏性皮炎的理论基础

《灵枢》言“从外知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皮肤病虽发于外,但病之源根于内。李东垣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故从脾胃论治皮肤病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1 皮肤肌腠与脾胃的关系。

《素问·五脏生成论篇》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的天然屏障,覆盖于人体的体表,又是卫气循行的部位,具有调节寒热、防御外邪的功能。《医旨绪余》言 :“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卫气由肺气所宣发而输布于人体,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而肺气的充足与否又赖于脾胃所化生气血充养,即“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太平圣惠方》记载:“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滋养身形,荣以肌肉也。”《内经》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胃健运,输布水谷精微,化生充沛的营卫气血通行全身,在内濡养五脏六腑,在外滋养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另一方面,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医学求是》云:“土位于中……水火之上下交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旋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旋。”气血津液在脾升胃降的作用下而上腾下达,正常输布。

2.2 从脾胃论治颜面部过敏性皮炎

2.2.1 脾胃健运则气血足、腠理密、水湿去《脾胃论》云:“胃者卫之源,脾乃营之本”,卫气经脾胃滋养,行于皮肤分肉,营气生于脾,由气血精微化生,运行于脉道之内,营卫之气协同发挥皮肤的免疫功能[2]。“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皮肤依赖脾胃之气保障其抵御外邪的作用,若皮肤腠理不密,则各种外邪易侵入肌肤。

《周慎斋医学全书》云:“脾胃者,气血之原也。”“人以血为主,胃乃生血之源”。《内经》曰:“谷入气满皮肤润泽,是谓液”“津液各走气道……充皮肤,为其津”,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肌肤失于气血津液的滋养,则容易出现皮肤干燥、脱屑。

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章虚谷云:“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运,中焦和则上下气顺,脾气弱则湿自内生。”脾运失常,水湿内停,泛溢肌腠,发为疮痍[3]。《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为病,往往与风、寒、热邪相互为患,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使病情胶着、缠绵难愈。

2.2.2 脾胃调和则清浊分、五脏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血气上注头面即是借助“脾主升清”功能得以实现的。另外,头面与脾胃存在直接隶属或经络相连关系。脾开窍于口,阳明之经络上于额面。头面为诸阳之会,湿热瘀毒胶结易伤及太阴阳明,袭于阳位,而发为颜面部红斑、瘙痒、肿胀。

脾胃居中焦,承上启下,灌溉四旁。《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胃为斡旋枢纽,五脏气机升降、内外出入无不依脾胃升降气机转枢协调来完成。“脾胃元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阴火上冲,熏灼肌肤,皮肤干燥、瘙痒;或脾胃失调、清浊不分、四象失宜、五脏不安,痰湿火郁相继而生胶结阻于肌肤,而生丘疹、糜烂[4-5]。

2.3 从情志、饮食、劳倦探讨脾胃功能失常

脾胃具有化生气血、运化水湿、升清降浊的功能,笔者认为脾虚、湿盛、腠理不密为过敏性皮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素问》言“脾藏营,营舍意”“思伤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意外致思则脾劳”,均说明了七情过极,损伤脾胃。《难经·四十九难》曰:“饮食劳倦则伤脾”。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工作生活压力大,人们普遍多思焦虑,劳倦过度;加之饮食不节、嗜食生冷,如奶茶、海鲜、啤酒等寒凉之物,伤及脾胃而不自知。另岭南气候湿热,湿易困阻脾胃,热易伤津耗气,日久伤及脾胃,而致脾胃虚弱,气机运转失常。

3 针刺调理脾胃治疗颜面部过敏性皮炎的理论依据

《脾胃论》中论述以脾胃学说为指导的针灸治疗方法,认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三元真气衰惫,皆由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所致”,主张通过平补平泻的导气手法,以引导机体营卫气血归于平衡[6]。

杨继洲亦认为“脾胃乃一身之根蒂,五行之成基,万物之父母, 安可不由其至健至顺哉?苟不至健至顺,则沉疴之咎必致矣”,其在《针灸大成》中使用足三里的频率最高,体现了杨继洲重视后天脾胃的思想。实验研究表明[7],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抑制局部炎症区IL-33的分泌减轻过敏性皮炎的炎症反应。

腹针是一个以神阙为核心的经络调控系统,其大多数穴位位于腹部[8]。腹针的主穴中脘是胃的募穴,乃是脾经经气归结之处,又是腹针理论中神龟头所伏之处,人体头面五官的对应点就在中脘穴附近[9]。腹针正是通过对腹部的经络穴位施针来达到调理脾胃功能,打通腹部任脉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无阻,加快新陈代谢,并使行于脉道之内的营气与行于肌表分肉的卫气表里呼应,加强免疫功能[10]。

4 调脾胃针法在颜面部过敏性皮炎中的具体应用

病案:患者王某,女,24岁。2019年7月2日初诊。颜面部红疹、瘙痒5月余,无明显诱因加重1周。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皮炎”,予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症状可缓解,但稍有不慎即发,颇感困扰,为求中医治疗来诊。就诊时症见:颜面部皮肤潮红,发紧感,眼睑、两颊及耳前皮肤红疹,瘙痒,有脱屑、渗液,伴有口干、心烦,平素畏寒怕冷,大便溏,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平素熬夜,疏于锻炼,体质较差。IgE抗体高。中医诊断为漆疮,辨证为寒热错杂、热毒湿蕴。

治疗方法:予腹针(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配合足三里、阴陵泉、曲池,1周2次,同时嘱患者忌食寒凉生冷辛辣之品,避免熬夜。治疗2次后面部丘疹、瘙痒消退,皮肤潮红、肿胀减轻。1个月后面部症状基本消退,皮肤红润。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饮食如常,复查IgE抗体正常。

5 小结

随着社会与气候环境、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的改变,现代疾病已不能用单一的致病因素阐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颜面部过敏性皮炎的发病原因错综复杂,有时很难准确的找出病因。

笔者临床以针灸治疗颜面过敏性皮炎的过程中发现,不因局限于皮肤局部病变,治疗不拘泥于祛风止痒、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而应究其源而治其本,重视健运脾胃,从调理脾胃升降、补益脾胃元气的方面入手,选取与脾胃相关的腧穴加以施治,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顺畅气血方能取得长期和巩固的疗效。另外,注重对脾胃功能的保护,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使形神调和,精神内守,则邪不可侵。

猜你喜欢

颜面皮炎过敏性
逃不开的痒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等闲
清场
感冒
——鼻炎
染发
——皮炎
当心季节化妆品引发的面部皮炎!
素颜
夏日需防凉席导致的皮炎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