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中的护理研究进展

2022-11-25黄艳

今日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梗康复训练医师

黄艳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柳州,545002)

急性心肌梗死好发于老年人群。中国现已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逐年提升,一定程度上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逐年增长。针对此类患者的急救,循证医学表明[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是积极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案。但手术治疗离不开全程护理配合。术前、术中与术后护理干预,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改善患者治疗舒适度、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环节。下面笔者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术期护理研究进展作如下总结。

1 早期评估

诸位学者提出意见[2-3],认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术前早期评估,可帮助医方制定更加详细、科学的手术方案,进而规避各类术后并发症问题的发生,改善预后,是实现疾病理想救治与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学习《“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4],总结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前早期评估内容,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静脉通路的建立、吸氧支持、首份心电图及体格检查(5 分钟内处理完毕)、快捷、科学、合理的病史询问、血常规、肾功能、血气分析、心肌生化标志物等指标的检查、床旁胸片(半小时内获得)。

2 PCI 手术护理进展

循证医学表明[5],在急性心梗病发的1h 内成功再灌注者,死亡发生率低至1.6%;而在病发后6h 内接受再灌注治疗者,死亡风险可提升至6%。临床已证实[6],PCI 术在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治疗中应用有效率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梗死面积,加速患者缺血心肌的血流再灌注,整体疗效显著,但预期手术疗效需要科学开展围术期护理配合工作。本文认为在急性心梗患者的PCI 围术期需要重视全程护理,保障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均积极有效。

2.1 术前准备影响PCI 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术前准备工作是否高效、准确地完成;我国胸痛专家已达成共识,认为理想的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抢救至球囊扩张时间应<1.5h,超过该时间者,往往预后偏差[7]。基于上述认识,要求护理人员高效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在各环节帮助手术团队节省时间,争取最佳治疗时机,是保障患者预后的关键。有关急性心梗患者PCI 术前准备的相关工作,本文纳各位学者的研究观点作如下总结:(1)术前快速、高效地向患者与家属介绍PCI 手术的治疗机制、治疗目的、预期效果、并发症的识别与预防等相关内容,提高患方对疾病与手术治疗的认知,取得患方配合。(2)予以患方心理疏导,可采取的方式有案例宣教法、情感转移法等,改善患者情绪应激,有助于手术开展。(3)手术室内要备齐各类抢救仪器与药品,如心脏起搏器、除颤仪、吸氧吸痰设备等,一旦患者术中出现猝死等情况,便于医方迅速利用已有医疗设备与药品实施抢救。(4)保证绿色通道通畅。

2.2 术中护理在手术开展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动态变化,如遇异常,及时上报责任医师,严密关注患者术中各类并发症情况,如心跳骤停、支架脱落栓塞等。在手术过程中,保证全程心电监护,注意心律失常与ST 段变化。另外针对局麻患者,手术室护士要保持与患者的紧密沟通,聆听患者诉求,帮助患者与主刀医师取得联系,帮助主刀医师更好地评估患者手术状态,并予以一定的情绪安抚。器械护士需要熟悉各项手术流程,做好手术器械的传递及回收工作。在手术结束后,联合消毒供应室护士对手术室进行系统消杀,回收非一次性用具,一次性医疗耗材规范弃置。

2.3 术后护理(1)血管并发症:目前PCI 手术的主要介入途径为桡动脉与股动脉。前者局部出血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患者术后活动性好,因此获得临床广泛利用。而后者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股动脉粗大易于穿刺,但有诸多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如患者术后容易产生血栓、局部血肿、局部出血、动静脉瘘等问题。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需要更加细心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变化,询问患者感受;若患者主诉有恶心呕吐感觉,同时检测到血压、心率下降、面色苍白问题,护士需即刻通知责任医师采取治疗,同时帮助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反流窒息。鞘管拔出后按压进针点0.5h,待止血完成后局部加压包扎,绝对卧床制动12h,避免伤口出血问题。期间加强巡护,重视患者有无伤口、敷料渗血、皮下血肿、淤血等情况[8]。(2)再灌注心律失常:该并发症多见于PCI 术后首日,此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患者术后钾离子丢失后快速不均匀的恢复、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机体氧自由基损伤问题有关。针对患者术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疾病的发生原因,护士需要备好床旁急救物品,若有需要,通知麻醉科气管插管。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关注患者心电图,尤其注意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性室性早搏等问题,及时通报责任医师,协助医师积极应对患者各项情况。(3)造影剂相关肾病:相关研究证实[9],急性心梗患者若大剂量输注造影剂,同时其术前还伴有心肾功能障碍与糖尿病等原发病,此时患者有较高机率合并造影剂相关肾病,威胁患者预后。因此,要求护士在术前访视阶段对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细致排查,做好安全监测,指导术中造影剂的输注。尤其对老年人群的基线资料排查,要做到细致入微,一一核对,避免虚假信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一般而言,造影剂相关肾病多见于术后1~3日内,护士在术前要对患者24h 输入量进行登记,若发现尿量减少或血肌酐超标、面部/下肢水肿问题,及时报告责任医师,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同时指导患者多饮水,建议每日饮水量超过一升,以增加尿量,加速造影剂的排出;但不可过度饮水,一般以患者单次饮水不出现明显腹胀感为宜。(4)加强饮食指导:告知患者术后早期的饮食原则,主要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在术后3日内禁止食用高蛋白食物,若患者合并肾功能障碍,饮食原则在于摄入优质低蛋白,改善患者肾脏负担。

3 康复训练

PCI 术后开展早期科学高效的康复训练干预,能够让冠状动脉获得更好的扩张,形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优化心肌供血,加速心功能康复进程,进而改善疾病治疗预后。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虽然要趁早,但训练方案的开展、内容的制定等细节,还需根据患者术后病情康复情况及其他各类基线资料等要素进行差异化设置。当然,主观上越早期接受康复护理者,往往预后越佳。正如周红梅研究所示[10],急性心梗患者PCI 术后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最终患者的住院时间较之对照组显著更短,证实上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早在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就提出针对严重心律失常伴有心衰症状,且无复发性缺血性不适的急性心梗患者,其术后卧床时间应该控制在24h 内,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实现康复目标,改善患者预后。齐建华等学者[11]所撰研究中,PCI 术后患者首日即开展康复训练,有效提升了患者术后康复效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效果显著。而关于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构成,主要有被动训练与主动训练两种。被动训练一般先开展,待患者耐受训练强度后,逐渐过渡为主动训练,训练强度遵循由弱至强的基本原则,常见的术后康复训练内容有床旁站立、上楼梯、慢走等各项运动,一般运动强度维持在干预后患者心率较之静息状态下高出20bpm,且患者主诉可耐受为宜。

另外,笔者在研究护理现状时发现,多数医疗单位的PCI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干预主体非团队,更多是由患者的责任护士担任。理论上,患者术后科学的康复训练干预方案的设置、干预过程的监督与训练评估,需要由团队进行干预;团队内成员需要包括患者的责任护士、医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各位角色。但医院受限于人力资源紧张的影响,该项工作的开展更多是由患者的责任护士承担;未来该项工作的开展,趋向团队化方向发展。笔者在未来也会更加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动态。

4 小结

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进展,提出科学的护理干预应当贯穿患者手术全程,同时也强调了早期疾病评估的重要性,并系统地总结了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及现有问题。总而言之,目前国内学者在急性心肌梗死PCI 围术期护理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未来笔者还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护理研究动态,不断完善论文,努力发挥本文的循证价值。

猜你喜欢

心梗康复训练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心梗猛于虎
心肌梗死常规检查漏诊率高,近2/3患者被遗漏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在急性心梗中预测死亡风险的临床意义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80位医师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