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高校声乐课堂中的常见问题

2022-11-25

戏剧之家 2022年31期
关键词:下巴咬字气息

栗 茹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62)

一、歌唱中的咬字问题及解决方法

本人从2007 年开始接触声乐并正式开始学习,笔者的启蒙老师是山西临汾学院音乐学院的祁楠老师,后来考入云南艺术学院,跟随张继英教授学习声乐演唱直至研究生毕业,再后来跟随中国交响乐团的王伟教授至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间断练习,笔者开始理解老师当年说过的一些话,也逐渐对声乐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在成为一名高校声乐教师后。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咬字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咬字较横、扁,影响气息流动;其次是咬字不统一,前一下后一下,听起来比较乱且不稳定;最后就是下巴紧了,这是影响气息的关键。下巴发紧是很多声乐学习者的通病,一般初学者会依赖下巴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这是太急于求成的表现。这种依赖下巴发声的歌唱方法是不长远的,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其实也是传不远的。目前许多不正规的声乐培训机构为了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效果就会使用这种办法,实现所谓的“速成”。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评委老师的评审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只为响亮的声音给出高分,所以这种所谓的“速成”法是不可取的,而且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肯定会对歌唱者的声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根据这些问题,笔者找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在声乐演唱中,咬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型或是舌头一点点的变化都会影响音质。根据本人的学习与教学经验,笔者建议首先应从外国作品开始教学,最简单的就是意大利语的作品。我们知道,外国作品与中国作品的区别在于外国作品更加注重音乐的纵向线条,给人的感觉更饱满一些,因此外国作品中的语言也是更立体的;而中国作品更加注重音乐的横向线条,像山歌小调等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现在所说的“美声”也是产生于欧洲并流传到国内的,那么要想学好“美声唱法”,咬字就要带着奶油味道,让咬字变得更立体一些。因此,本人对咬字方法做了简单的总结:“张开后牙,开口音变窄,闭口音变宽。”“张开后牙”很简单,就是让口型变得竖起来,防止咧嘴,这样发出来的音自然也就更立体;而“开口音变窄,闭口音变宽”也是字面意思。美声唱法本身就讲究统一性,不同的咬字口型会影响发音的位置,东一下西一下很难实现统一,而将开口音变窄和闭口音变宽,这样做就尽可能地将所有字的差距变小一些,尽量做到统一。其实这样来看,演唱中国作品的难度是比演唱外国作品要大的,因为汉语是很难的,我们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才能把字咬清楚。因此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演唱者更要注意口型的统一,把字咬圆、咬立体。

笔者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在练声时,总是将“ha”音发得很慢,就变成了“和——啊”的声音。这就是因为下巴太紧且上颚用力过度。在发声练习“ha”音时,练习者应很快地发出“a”的声音,将辅音过渡得快一些,及时归韵到“a”音上。当学生能张开后牙,把“a”字咬得很清晰的时候,下巴与上颚就放松了许多。而针对歌唱中的“毒瘤”——下巴紧的问题,在观察过众多艺术家的演唱视频后,我发现每一位大师级别的歌唱家在演唱过程中,他们的舌头都是平铺放松的。在歌曲演唱中,本人发现其实舌头与下巴是相辅相成的,舌头若是处于紧张状态,那么下巴必然也是紧的。所以笔者认为要放松下巴,首先就要使舌头放松,练习者可以有意学“傻子”说话或学“大舌头”说话,试着模仿这种状态来放松舌头,之后可以再观察下巴是否跟随着舌头的状态也一起放松了。

二、歌唱中的气息问题及解决方法

都说歌唱的艺术其实就是呼吸的艺术,整个歌唱的过程其实就是呼吸的过程。这一点不管是在自身的演唱中还是在笔者的教学中,我都深有体会。对气息的感觉越灵敏,歌唱中的呼吸就越好,歌唱效果也就越好。可往往呼吸却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因为呼、吸这两个动作实在是太让人熟悉了,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气息都不会往前流动,有的甚至边唱还边往回吸气,而且腰腹部也不会支撑。

其实每个练习者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在笔者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也曾经迷茫过,不明白老师说的往下沉、气息流动等等到底是什么感觉,偶尔好像理解了,但又无法做到。在遇到王伟老师以后,笔者真的觉得唱歌有时候并不是多么抽象的一件事,他真的是一位神奇的老师,可以把任何抽象的概念置换成很具体的动作。笔者在教学中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气息练习方面,本人不再让学生唱着练习了,而是让学生说话练习。在课上,笔者让学生读歌词或者任意说话,但不要停,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气息往前流动的感觉,感受最后没有气的时候,腰腹是怎么支撑的。因为呼吸本来就是这样,歌唱与说话的呼吸规律应该是如出一辙的。我们试着坐下来说话,把手掌放在嘴边,可以发现每一个字都是有气息支撑的。歌唱更是如此,不止每一个歌词,就连每一个音符时值都应该是带着气息的,腰腹都应该是有力量的。通过这种说话练习,学生们的进步是很明显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渔光曲》能够较好地练习气息的流动性。在上课之前,本人会跟学生提到《渔光曲》的背景:这首歌是1934年上映的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是20 世纪30 年代的经典歌曲,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展现了出来。整首歌曲是4/4 拍,一般在上课的时候,笔者会让学生将其按照2/2 拍进行演唱,这样的话每一句就变成了大附点,提醒学生在保持附点前一拍半的时值时一定要让气息保持稳定,此时气息应该是源源不断地往前流动着的,

像车轮一样不断往前转。《最后一个梦》这首歌的第一句“做了多少回梦”中的“做”字应该唱在嘴皮外,下一个“了”字就要放在“做”前面的位置,后面的字以此类推,而最后一个“梦”字有两拍的时值,因此在保持第二拍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做出一直向前的手势,这样气息可以不断往前,这样也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三、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演唱本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声乐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情感表达,而情感表达是歌曲演唱的灵魂。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的演唱并不能被称为唱歌,而像是在视唱,他们的声音里夹杂着打拍子的痕迹,听起来有棱有角的,这样不仅无法演绎歌曲,更谈不上表现情感,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气息不连贯等等。因此,笔者让学生试着把歌词一句一句地先讲述出来,在讲述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叙述性,体会叙述时口腔的放松,体会气息向外流动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把手掌放在嘴外,可以明显感觉到气息不断冲击着手心,这样就把三者都联系起来了,体现出声乐艺术的整体性。

所以,本人觉得要想练习情感表达,学生可以多演唱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歌曲。在演唱这类歌曲时,演唱者必然要了解整首歌剧的故事情节。咏叹调是歌剧中的选段,具有特定的故事背景,在演唱这类歌曲时,表演成分就要多一些。这类歌曲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能更好地把歌曲内涵表达出来,但舞台性也会更强一些,要求学生能够放得开。

笔者有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在练习演唱《晴雯歌》,在正式演唱以前,笔者需要给她讲解歌曲的背景。晴雯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是贾宝玉房中的四个大丫鬟之一。虽然她只是一个丫鬟,但是在宝玉房里却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生活。她长得“风流灵巧”,口齿伶俐,针线活特别好,最后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在了解这些背景以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将演唱与人物性格结合起来,把自己想象成晴雯,就像是晴雯在叙述自己的悲惨人生,真正应了“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为了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歌曲中,笔者要求学生模仿《红楼梦》中人物的说话方式、动作等,慢慢增强代入感,这样唱出来的歌曲才能有内涵,才能打动人。比如“心比天高”这一句在演唱的时候要强一些,而“身为下贱”这一句对比起来就显得弱一些,但除了弱,更多的其实是无奈。

四、结论

每个人除了能力性格不同以外,生理条件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声带比较长,发出的声音就比较浑厚,更适合唱中音,有的学生声带比较短,声音明亮,这样就适合唱高音。作为教师,要能清晰准确地分辨出学生的嗓音条件,给学生划分合适的音域并教学相应的作品。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来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尽量提高上课效率。老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这句话本人真的深有体会,在十几年的声乐学习中,老师给我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但掌握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自身的实践练习。还有一句话是“艺高人胆大”,其实恰恰体现了笔者在本文中所阐述的这三点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咬字方法和正确的气息运用可以促进歌曲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化,也说明只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进行更多二次创造,才能将作品本质更好地展现给观众。只有我们不断练习、反复琢磨,才能熟能生巧,才能体会到老师说的话的含义。有时候我们戏说声乐是一门体力活儿,因为歌唱真的像体育锻炼一样,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才能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才能做到张嘴就来。声乐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却也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只要脚踏实地,按照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练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声乐之梦!

猜你喜欢

下巴咬字气息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长 度
自然的气息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春的气息”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8
歌唱的咬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