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影视文化表达

2022-11-25

戏剧之家 2022年31期
关键词:受众时代文化

赵 佳

(长春光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世界在新一轮网络发展过程中发生着巨变,信息传播模式也依托人工智能形成了全媒体传播格局。全媒体传播使信息量发生着深刻变化,在突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基础上融合多种信息,冲击着中国电影文化的表达。在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作品借助不同媒介进行传播,在变革中繁荣,在繁荣中拓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影文化的表达与传统美学的标准存在一定悖论,我们需要分析这些悖论,才能保证中国电影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稳定发展。

一、影视文化进入全媒体时代

(一)全媒体时代给影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契机

影视文化是以电影为载体,在综合运用其他艺术手段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形态。在科技发展背景下,全媒体依托科技手段使影视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形成了密切的关系。中国对电影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美学构建上,但作为以画面和影像进行传播的电影,其发展是文化传播的发展,传播方式的进步推动电影制作的进步,同时也彰显了电影的媒介属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背景下,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电影的传播在综合不同时间、不同类别、不同地点、不同需求的受众的要求基础上,依托不同媒介进行生产和传播。在全媒体时代,全员、全效、全息媒体的出现使得电影传播格局和方式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微电影的加入,拓展了公共话语空间。电影在网络支持下推动艺术语言不断进步,对影视文化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全媒体时代使影视文化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

全媒体强化了电影语言文化形式,同时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在新媒体界面元素与传统电影分离的同时,原来处于边缘的电影文化开始进入中心区域。动画电影与实景电影的对比,数据库电影与叙事电影的对比等都是电影文化网络传播对传统线下传播的挑战。在全媒体时代,电影文化传统的物理、时空、主体等维度正被新的全息、全员、全效所替代,并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电影制作主体多元化。影视文化虽然属于大众文化,但其专业性较强,有一定的生产周期,传统的电影生产被少数专业人士所垄断。在全媒体时代,电影制作主体更加多元化,体现了影视文化传播的开放性。其次,传播渠道融合。手机终端、互联网终端等弥补了传统电视终端传播的单一性,实现了电影作品全时段的延伸传播,并为大众提供了多窗口时代的电影传播方式。再次,影视形态分化。电影文化的变迁实质是传播媒介的升级。无论是电影院播放的大电影,还是手机播放的小电影,都是全媒体时代电影形态的开放性表现。不同媒介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使电影文化显示出新的活力。最后,受众角色的转变。在传统媒介时代,受众是电影作品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在全媒体时代,创作者在总结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无疑改变了受众的定位。

二、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文化与审美标准的矛盾

(一)全媒体时代电影生产机制与审美标准的规约化矛盾

在全媒体时代,电影的生产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是随机性强且比较业余,二是定制精品的需求量大。电影生产的业余化和精品化导致了审美的多元化。电影生产的随机化主要是全媒体平台及技术支持的结果,多数为创作者的即兴输出和分享,是创造者的个性展示。全球自建网站为业余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平台,数字化技术也打破了业余电影参与文化生产的壁垒。业余化电影是对专业化电影的逆反式冲击,并使电影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科技为业余电影的生产提供了支持,使其可以进入商业通道。影视制作工具使业余电影制作者掌握了电影制作的专业性技巧,使业余化电影的生产成为可能。业余化电影对传统的专业化电影的冲击使受众的审美呈现多元化特征。与业余化相对的是定制化的专业精品电影,腾讯、爱奇艺等为精品电影的生产提供了生产和播放的平台。专业的平台具备专业化的电影制作能力,并能通过营销进行电影传播。网络平台积累了大量客户数据信息,为定制化的精品电影制作奠定了基础。基于用户需求定制的电影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收视率。定制化电影严格按照传统的电影制作标准进行创作和拍摄,能在保证商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作品的文化艺术标准。基于全媒体平台的业余化电影和精品化电影导致了关于随意性与定制性、简单性与精品性的悖论的出现。全媒体时代大数据分析下的定制化电影指向的审美是标准化和规约化的,这与受众自己生产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电影产生了矛盾。

(二)全媒体时代电影内容的去中心化与影像审美的矛盾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平台的电影内容与传统电影媒介的内容差异比较大。网络平台以大数据为依托,能兼顾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电影内容呈现去中心化、碎片化。网络平台的受众参与性强,能依托电影表达自己的欲望,因此电影内容更加个性化。而传统电影作品的创作封闭性强,其传播价值在于产出,与网络平台电影的交互性相比,不利于潜在叙事的演变。在科技与平台的支持下,电影作品的传播依托大数据进行分发。基于交互性原则,观众能与电影产生互动,进而成为电影作品的构建者和评论者,同时能实现电影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创新。在全媒体时代,大数据的应用能准确分析受众的需求和爱好,并全面、精准、完备地为受众提供电影作品。去中心化的电影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也容易导致数据假象化,进而导致受众对影视作品的错误判断,最终影响电影文化艺术的审美标准。在全媒体时代,数字化手段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整合为一体,导致电影作品的创作被规范和限制,使得电影文化审美也呈现框架化。

(三)全媒体时代电影文化的传播与审美感官满足的矛盾

在全媒体时代,电影作品借助不同终端进行传播,使得观影更加便捷。同时,人们关于空间感的失落决定了时空位置和社会角色的变换。基于网络媒体的电影作品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受众提供了空间拓展以及时间延长或缩短功能,进而使受众审美感官的满足趋于复杂。大数据的应用为电影作品创作提供了网络式、沉浸式的新模式。电影作品依托网络平台,其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全景式及全局式,而是为了满足受众碎片化的观看需求而进行屏幕大小变化的设置。其中,章节电影及短视频作品成为重要形式,它能在长篇电影的叙事过程中通过时间点和空间点的切割,将电影分成几个片段。在全媒体时代,电影虽然由几个小短片组成,每个小短片都独立表达一个主题,但同时又能结合成为一部长篇电影。此时的电影作品更注重内容的沉浸性和场景化,目的是实现与受众的交互。碎片化、沉浸化的电影作品使受众的审美发生转变,使受众更关注电影作品的欣赏性。创作者更关注片段内容的吸引性、电影语言的冲击力以及电影内容的戏剧性,进而使得情绪审美替代了情感审美。对电影的感官审美的转变,容易在感官狂欢的基础上使虚拟代替现实。这种由感官快乐引起的快感消费极具商业价值,但与传统的审美形成了矛盾。

三、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文化的表达

(一)依托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在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内容要体现民族性。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中国电影作品的主流价值观,使中国电影独具特色。在全媒体时代,电影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广泛化,中国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以中国文化故事为题材进行电影创作时,创作者要尽量对电影内容进行调整,目的是规避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内容折扣问题。例如《流浪地球》是以人类共同体为故事核心,而《孔子》是以“和而不同”为故事核心。其次,在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形式要独具民族性。电影的形式是电影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电影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场景、服饰、音乐等进行主题表达,进而体现电影的文化内涵。例如《英雄》以中国红代表对爱情消逝的感叹;《卧虎藏龙》以竹林打斗来展现中国的文化韵味。

(二)依托全媒体加强文化交流

首先,依托全媒体实现电影语言的通融性。电影语言主要是电影人物的对白,主要目的是传递角色的想法,进而对电影主题进行诠释。语言表达是电影文化传达的重要路径,语言表达主要通过字幕展示,以帮助观众进行理解。在全媒体时代,当中国电影进行海外传播时,需要对语言进行精准翻译,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进而使不同观众都能了解电影所展示的中国文化。其次,依托全媒体实现电影价值的融通性。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传播的是价值和文化,许多优秀电影作品在中国放映时好评如潮,但是在国外放映时却反响一般。

(三)依托全媒体创新电影创作理念

首先,依托全媒体创新电影制作。在全媒体时代,科技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过程中,特效将电影内容与文化内涵进行整合,音乐、色彩、画面的完美融合给观众带来了新体验。相关人员要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影像方案,目的是通过视觉效果体现电影主旋律,进而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例如《卧虎藏龙》通过竹林轻功展示独特的中国元素,《孔子》利用特效使观众感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内涵。其次,依托全媒体创新电影宣传。中国电影无论是在国内传播还是在海外传播,都需要创新传播文案和营销思路。为了使中国电影文化更好地传播,相关人员可以与国际团队进行合作宣传,进而增强电影作品的国际认可度。

(四)依托全媒体实现世界影视文化的共融

中国电影要实现电影文化的完整表达,就要重启传统文化之窗,激发文化活力。在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要依托媒介融合实现影院与手机终端的技术整合以及观众需求的整合,进而在发挥不同媒介优势的基础上提升电影文化的传播能力。交互性是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传播的优势,能有效增强观众对中国电影文化的理解。在网络平台上,受众可以进行现场互动,进而参与到电影文化传播过程中。网络平台互动覆盖面大的优势,能在丰富电影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延伸电影文化传播面。电影文化属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对社会发展、公众观念都有引导作用。

四、结语

电影的核心是文化。在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处理好电影作品文化表达与受众审美之间的矛盾,保持电影作品的民族性和融通性,进而借助普适的价值观引起受众的共情。中国电影文化应该注重开放性传播,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基础上,从商业角度分析受众需求,并设置适合的营销模式,打造绿色影视文化,最终实现电影文化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受众时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