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性舞蹈编创中的戏剧行动思维应用

2022-11-25

戏剧之家 2022年31期
关键词:叙事性编导戏剧

晏 巧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戏剧是指以各种艺术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主要有舞剧、歌剧、音乐剧等。行动思维在戏剧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行动本身就在表演艺术中承载着核心的基础作用,编导及演员只有正确掌握了戏剧行动思维逻辑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叙事表演。在现如今的舞蹈编创中,叙事性舞蹈编创已成为大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号召,在国家意识形态中,新时代舞蹈作品应当为人民叙事,叙人民的事,使得舞蹈作品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进而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可看性、普适性的优秀文艺作品。

一、戏剧行动思维与叙事性舞蹈编创的关系

(一)何为戏剧及戏剧行动思维

戏剧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达成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由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串联起来。戏剧的四元素包括“演员”“故事”“舞台”“观众”。“演员”在其中承担最重要的作用,因其是行动的载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演员是行动的大师。”行动本身就在表演艺术中承担核心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有这样的记载:戏剧模仿的对象是行动,而模仿的方式是动作。从表现内容来看,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从表现手段来看,戏剧是动作的艺术。戏剧就是用动作去模仿“行动中的人”。

戏剧行动是指戏剧中的人物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动机所采取的语言和形体动作。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特别强调“舞台行动三要素”,即“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而且在“怎么做”中,演员还应做到“在规定情境的制约下,做到真实与有机”,这就要求编导在编创中深挖人物性格,贴近现实生活,符合逻辑规律,形成戏剧行动思维。

(二)何为叙事及叙事舞蹈编创

叙事在戏剧中意为讲述故事,并分成叙述和故事两方面。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展现形式,舞蹈作品分为抒情性舞蹈(情绪舞)、叙事性舞蹈(情节舞)、戏剧性舞蹈(舞剧),后两种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而戏剧性舞蹈(舞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故本文不进行过多讨论,主要研究重点为叙事性舞蹈。叙事性舞蹈要求编导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叙事并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生动的故事情节,因而难度系数也很大。在叙事性舞蹈编创中,编导以舞蹈动作为“文字”进行表达,因而在编创时依据一定的文本能够帮助解决编创中的首要问题——“讲什么”。编导应明确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又想要传递给观众什么。“如何讲”又是编导要面临的一个难题,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取戏剧行动思维之长处可以使叙事性舞蹈作品既长于抒情,也长于叙事。

(三)戏剧行动思维与叙事性舞蹈编创的关系

在叙事性舞蹈编创中,戏剧行动思维起到导向作用,它能够帮助编导构建起戏剧式的叙事思维,弄清“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并且保证符合“怎么做”中的规定情境,使得舞蹈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表达更加细腻,在清晰且不失真的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中进行舞蹈创作更有益于观众理解并将自己代入其中,这样其产生的触动也是真切的。

在舞蹈编创中,舞蹈动作是编导表达的主要载体,是舞蹈作品最基本的艺术手段。戏剧行动思维能够将生活中的动作处理成为有效的舞蹈动作并放进叙事性舞蹈编排中,例如在舞蹈作品《转山》中孕妇生产这一极具生活化的行为,编导通过对于演员表情的调配并放大其因生产疼痛而产生身体僵硬感,使得这一情节能够很好地在舞蹈中得以呈现,也让观众易懂并且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在叙事性舞蹈编创中的技术技巧性舞蹈动作也在戏剧行动思维的作用下具有了更深层的意味,不单单作为“炫技”存在于舞蹈之中,而是与作品整体相融合,恰到好处又能够深切表达情感。例如舞剧《天路》军民联欢舞段中,军医的一连串串翻将舞台气氛与舞蹈情绪推向高潮,因其符合规定情境所以不会感觉这一连串的技术技巧会有生硬之感,而是与之很好地融合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使观众在欣赏演员高超技能之时也没有丢失叙事主线,依然沉浸在这一情境之中。

二、戏剧行动思维在叙事性舞蹈编创中如何应用

(一)戏剧行动思维中的规定情境

在戏剧行动思维中,规定情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叙事性舞蹈编创中也有着大量的应用。“规定情境”是戏剧中的术语,由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他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中描述了其涵义,规定情境有外部和内部之分,外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人物所处的环境、时间、地点(包括时代背景、风俗民俗等);其二是过去与现在发生的多种事件,并以其对人的影响深度来判断其价值;其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关系在戏剧里对人的影响是无限的,人物关系越细致入微、生动深刻,戏剧也就越精彩。

(二)规定情境在叙事性舞蹈编创中的应用

1.外部规定情境的应用

在叙事性舞蹈编创中,外部规定情境的应用能够使舞蹈作品更加真实且生动。其一是对于舞蹈作品中人物所处环境、时间、地点(包括时代背景、风俗民俗等)的设定。其二是过去与现在发生的多种事件的选取。其三是人物关系的构建。综上所述,编导可以通过人员配置、情节设定、动作、结构等多种方式来体现外部情境。

2.内部规定情境的应用

在叙事性舞蹈编创中,内部规定情境的应用使得舞蹈作品更有内涵及意味。舞蹈作品用舞蹈动作将人物内在精神世界外化,运用戏剧行动思维中内部规定情境,能够使编导更好地从人物角度出发并准确立体地进行把握,描绘出丰满的“圆形人物”。例如在舞蹈作品《中国妈妈》中,主题动作出现多达36 次,但却并没有让观众产生枯燥之感,而是用同样的动作表现出了人物内在情感的不同转变,因此编导可以通过研究探讨动作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展现其对于表现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不同表达。

三、戏剧行动思维应用在叙事性舞蹈编创中的意义

戏剧行动思维应用在叙事性舞蹈编创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使得舞蹈作品可以在叙事与抒情中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关系,使得舞蹈作品不仅具备艺术性,也具备思想性。因此,戏剧行动思维中的“舞台行动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以及“怎么做”中的规定情境对于叙事性舞蹈编创具有依靠性意义。

(一)“做什么”——主题的确立

在主题的确立上,编导可通过采风、查阅文献、观察社会生活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灵感,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并选取恰当的事件。在事件选取时,编导要着重于其有无戏剧性的叙事空间余地,是否能通过舞蹈这种肢体语言艺术很好地在舞台上进行表演,这体现出编导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主题的确立还要具有代表性、概括性,体现出人文精神中的普适性,要能够超越地理界线,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进而感染到更多的人。因此编导应该在创作前多问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事件是否能够引发共鸣,从而使作品产生情感共振,在当下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二)“为什么做”——事件的把握

在事件的把握上,编导应当多问自己为什么,并多站在观众角度考虑问题。观众不仅是表演的欣赏者,舞蹈作品与观众更是表演的共同载体,观众的感受至关重要。而如何选取事件可以使得作品的叙事性更加完整、观众更好进行理解、作品情感更好地得到抒发呢?编导可选取对比性强烈的事件,从而突出自己想要着重诠释的东西,也可选取矛盾冲突激烈的事件,以强有力的戏剧性事件带动作品氛围,从而吸引观众,还可选取细节性事件,用“见微知著”的理念进行展现,往往细节处是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地方。编导还要从人物角度出发,人物应是立体的,编导应积极塑造“圆形人物”,思考怎样的事件组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在精神世界。

(三)“怎么做”——情境的应用

在情境的应用上,编导应代入戏剧行动思维中的规定情境。在外部规定情境中,编导应对事件进行深入了解,清楚事件所处的环境、时间、地点、风土人情、时代背景等,需要搜集大量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例如由中国舞协参与组织的“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系列采风活动,深入文化生态背景下地区进行学习与创作,尊重文化尊重历史。舞蹈作品绝不是编导的凭空捏造,而是通过自身感受到的和搜集到的方方面面,汲取动人的细节之处进行创造性提炼与艺术化处理;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编导应当理清事件的前后逻辑,在叙事上要具有合理性,从而使得观众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也能使得演员建立对于表演的信念感;清楚事件的人物关系,在叙事性作品中,有的人物关系十分复杂并且具有多重性,编导应深入理解人物关系,由此才能编创出适合不同人物的舞蹈。在内部规定情境中,编导应从人物出发,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全面张开,通过对于外部规定情境的准确把握将自己真切地代入内在精神世界,以人物情感为基点体会事件变化。

四、结语

将戏剧行动思维应用到叙事性舞蹈编创中能够解决舞蹈编导在编创中的许多问题,这种思维在当今的叙事性舞蹈编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好这种思维可使得舞蹈作品成为更具有观赏性、普适性的优秀文艺作品。

猜你喜欢

叙事性编导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