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剧本写作的教学与实践路径

2022-11-25褚晓萌

戏剧之家 2022年31期
关键词:剧本创作话剧舞台

褚晓萌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戏剧影视文学是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专业。随着我国戏剧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渐受到重视,由专业的艺术院校向师范类、综合类、理工类高校扩展。《话剧剧本写作》属于剧本写作类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话剧剧本创作能力。话剧剧本写作课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使戏剧影视文学人才培养取得更好效果。教师要明确话剧剧本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结合课程教学经验和实践条件,探索话剧剧本写作实践路径。

一、话剧剧本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剧本创作类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应用前景广阔,直接承担着文化生产、理论传播和意识培育等重要任务,在高校戏文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剧本创作类课程的教学对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基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标准,探索剧本创作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有助于让剧本创作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引领学生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思维方式。专业课教师应该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内涵,开展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运行科学、成效显著的教学工作体系。话剧剧本写作课德育和美育并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授文学创作理念和审美经验,注重引导学生将真、善、美融入作品创作中。剧本创作人才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现代话剧具有坚实的现实主义传统,中国话剧的百年历史发展过程是不断探索话剧的民族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剧作家的创造和探索,出现了大量民族特色鲜明、具有时代意义、大力刻画现实、全面关注人民的经典作品。话剧剧本写作水平的考量标准是是否能够讲好故事,尤其是讲好中国故事,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现象和国家戏剧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故事创作的基础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积累,用内心情感观照外界现实才能完成优秀的剧本创作。剧本写作教学过程包含着对学生作品中的故事主题、叙事话语、情感逻辑等方面的教学,也包含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等内容。

二、整合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

话剧剧本写作课程包含剧本创作、舞台演出及作品的观看与评价,涵盖艺术链的生产和接受两端。教师要从剧本写作者、舞台展现者、观看者和评论者多重维度来看待剧本写作课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标准,深化课程目标、形式、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构建崭新的课程体系。

(一)引导学生设置好剧作主题

主题是剧本创作的核心,它为选取素材、塑造人物、构思情节提供方向,一部作品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就不能处理好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发展。对于观众和创作者而言,缺乏明确主题的作品就不能让人产生共情,发生认同。“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剧本的主题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1]确定主题是进行剧本创作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主题在剧本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人物与动作、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主题来展开的,通过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充分展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蕴。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将宏大主题与微观叙事紧密结合,创作具有正确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剧作。

在谈到作者的思想观念与剧本创作的关系时,曹禺认为,“对于剧本创作而言,一个剧作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才好,一个写作的人,对人、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种种大问题要有一个看法。”[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将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融入故事中,使读者和观众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理论的表达具有抽象性,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指导剧作创作,并领悟剧作创作的内在要义并非易事。譬如,在讲到舞台事件与舞台行动时,教师会强调戏剧冲突的重要性,戏剧事件总是伴随着人物的冲突和行动。要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就要以冲突的设置为重点。但是,在写作练习阶段,学生的创作素材大多是宿舍里的误会引发的口角,或者是小摊贩强买强卖引发的争执等事件,学生未必能深刻理解戏剧冲突的内涵和戏剧事件的主题表达方法,将生活中常见的言语争执和肢体冲突未经提炼就作为戏剧事件进行呈现,造成冲突不典型,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对比不鲜明,写作主旨流于表面化、口号化等问题。针对类似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透过对生活的深刻体悟提高写作的意蕴和内涵。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就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3]好的剧作能够达到启迪思想、陶冶品格的作用,要使学生在创作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传播真善美,在从小戏到大戏的练习中不断将艺术和思想价值统一在剧作中,防止学生在创作中对故事主题的处理偏离正确的价值方向。

(二)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素材

基于对中国传统话剧的讨论,教师要始终把控剧作的主题方向,引导学生创作主旋律话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授课教师要立足于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引导学生深度揣摩话剧剧本的创作理念,利用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探索地方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人文资源,将有意义、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创作素材,并将其融入故事创作。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思考方向和创作素材,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创作。教师要整体把控故事进展方向,使其契合主题思想,真正践行剧作创作的主旨,传播正能量,讲好故事。创作素材可根据课程情况设置,以红色故事、典型事例等反映革命精神和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为主,注重把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作品,通过自己创作的故事宣讲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

(三)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5]这种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剧本创作的宏伟目标。每个国家都有“历史故事的结晶”[6],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是话剧创作的重要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不是简单地讲述中国故事,而是通过故事传达故事所蕴含的思想与精神力量。在叙事情境上,要在传统叙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叙事策略上,要基于事实,塑造典型形象,坚持情感融入和价值融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历史文化,在客观事件和翔实的数据的基础上,呈现中国历史和当前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现中国时代风貌与民族精神。通过确定主题思想,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善用隐喻叙事传递道理,通过情感共鸣实现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提高故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实践构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素材选取、符号叙事、传播宣传上不断探索。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故事里挖掘素材,凝练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拓展中国故事的载体和象征元素,利用好多元化的符号进行融合创新,比如中国传统神话元素、小说形象、动漫形象、IP 形象等,展现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通过神话故事和原型人物等方法,展现中国故事的深层意蕴和时代价值,使欣赏者和阅读者沉浸在作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熏陶。在话剧的形式呈现上进行融合创新,发挥媒介的传播优势,有效宣传主流价值。在话剧中讲好中国故事,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强化青年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极其重要。

三、创新教学形式与评价方法

(一)注重各类资源的整合

在潜能激发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旧有框架,发挥想象力。教师可以创造条件把媒介互动、叙事想象和意识形态建构整合起来,叙事是文学呈现的重要手段,在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也可以看到叙事性,叙事性是不同媒介产品的共同之处,教师可以利用画面、音乐、音响、物件等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意,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打造沉浸性的开放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感官体验。

在创作积累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浸入式感受古今中外各民族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并观看经典戏剧和影视作品,总结作品中的思政资源,通过多元化的阅读和观看体验,从剧作构思、剧作结构、剧作语言和剧作思想等方面锻炼辩证思维,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在故事创作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媒介转换、跨媒介互动和叙事情境化的方法来创作。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游戏、网络文学、短片等让学生根据剧作情境进行再创作,在创作中获得独特体验并进行理性思考。不同的媒介可以呈现故事的不同特性,通过各种媒介符号来讲述故事可以展现具有多样化叙事特征的故事世界,可以将蕴含中国元素的声音、视频、动画、图像等融入剧本创作中。

学生可以小组形式开展剧本创作,在小组专题活动中,学生们可以进行头脑风暴,共同创作故事,并互相评价、互相修改,共同进行剧本创作实践。在专题活动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选择与世界发展、国家现实、历史文化和热点现象等相关的主题,紧扣情境、动作和冲突这三个戏剧核心要素,结合图像剧场、线上和线下戏剧等形式,在发散研讨、想象体验、即兴互动创作、互评和修改作品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和时代发展趋势,透过社会事件和现象思考本质,培养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从剧本创作思路、主题表达、舞台事件、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剧本互动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实践,一方面积极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和红色资源,发掘典型事例和故事,创作能将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与当地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的作品,弘扬当地文化精神,服务地方社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创作了以建团百年和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题的话剧作品,引导学生将建团百年的历史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以青年志愿故事为题材,通过回溯革命先辈和投身建设与教育事业前辈们的初心,书写现代青年践行建团初心使命、勇于担当的精神。另一方面,与政府对接,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学生创作的优秀剧作和舞台演出进行宣传、传播和评论。戏剧剧本创作还可以和影视剧本创作实践进行对接,推荐学生参加剧本和作品比赛,实现育人目标。

(二)改革评价方式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对评价主体进行扩充,除了教师评价外,可以增加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团体团队活动评价。对小组成员,根据其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每位成员所做的工作;对班级学生,主要对其在阅读原创剧本和观看舞台呈现效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要从专业的层面对剧本创作和舞台演出进行评价;团体团队活动评价主要是在具体的剧本创作、排演、演出团体中,团队成员根据每位成员的表现互相进行评价;教师则根据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剧本创作过程和舞台排演等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

教师要完善结果评价。剧本是考核学生写作功底和剧作创作能力的重要依据,舞台表演则是对剧本表演效果和接受效果的检验。学生排演自己创作的剧作不仅能检验所学理论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话剧创作流程,对话剧创作有深入的了解和实操。在舞台演出和观看汇报演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剧作创作的规则,获得直接的教训和经验,体验艺术生产与艺术实现的过程。教师应从对剧本创作的单一评价改为剧本和舞台实践两方面的评价,从剧本写作、作品排演、经验总结等多个层面评价学生剧作创作的水平。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实践创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梳理。学生的剧本作品和舞台演出可以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应用于课程教学中。

四、延伸实践教育链条

就话剧剧本写作课程而言,剧本创作和舞台实践都是很好的艺术实践。校园话剧的创作和舞台实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恢复剧场的基本属性,使戏剧真正走入观众,是高校戏剧教育的目的之一。话剧剧本创作需要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体系,这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学生还要充分考虑作品舞台呈现效果和整体表演效果,在舞台演出和观看环节,学生是直接感受者和接受者,教师可以学生的视角评判育人效果,检验课程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践创作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实践,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为学生创作出带有历史穿透性的艺术作品打好基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在作品创作中,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集中分组讨论、小组汇报等形式聚焦反映历史的作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采访、个人实践体验、典型事件学习等方式,充分挖掘身边的故事,创作反映当代青年精神的作品。学生要自主确定主题,自主选取角度和素材,创作真正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作品,由被动的参与者和思想教育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接受思想理论教育的主体。

(二)参与舞台演出

演出是通过观众的反应完善艺术创作的过程,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校园话剧,结合剧本研读、资料搜集和讨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故事,明确不同元素和部分对整体表演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掌握剧本创作的核心。最后,学生将多次排演的剧本通过舞台展示出来,可以达到呈现情感体验、加强思想教育、感染观众的效果,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全方位参与舞台演出全过程,从确定筹备人员、演员,制定与执行排演方案,到设计道具、舞台背景、场次衔接、音乐音效、多媒体背景、舞台灯光等,学生都要参与。要想让剧本以舞台形式得到较好呈现,学生必须真正理解作品精髓,全身心沉浸式体验剧本故事,才能有效引导表演者立足角色的内在情感思考探究剧本的内涵。将剧本语言转为舞台形象的过程是学生把自己写的文字转为鲜活场景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参与学生需要统筹整个排演过程和各个环节,呈现更好的舞台效果。一个校园话剧的呈现需要学生全力合作、共同推进。在排演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剧本创作能力、舞台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还能对话剧创作到演出的过程有充分的认识,通过角色转换等方式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智慧启迪。通过设置各种奖项和演出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舞台演出工作,使学生在互动和实践中得到学习和成长。

(三)观看舞台演出

剧本的写作离不开舞台,只有熟悉舞台、熟悉观众,写作的剧本才能走进观众的内心。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排演和演出,培养学生的舞台思维,让学生写出来的作品不再停留在文字上。学生通过观看校园话剧的演出可以获得心理共鸣,并进一步感悟剧中人物的生活和情感经历,通过自我反思,与同学讨论和评论作品,学习剧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时代精神,实现全方位的自我教育。“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7],学生创作的作品更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通过问卷、活动讨论等多种形式调查学生在观看校园舞台剧后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发现观看校园舞台剧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教师要深入挖掘社会资源,把教学、实践、科研、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加强实习合作,锻炼和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话剧剧本创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创作紧密结合,综合艺术生产、接受和传播的过程,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的创作更具专业价值和感人力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剧本创作话剧舞台
话剧《坦先生》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话剧《二月》海报
田汉南国社时期剧本创作论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微电影叙事中的平衡与戏剧性
解读豫剧今后发展问题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