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小说《红楼梦》与《歧路灯》中的“情”“理”研究

2022-11-25

戏剧之家 2022年31期
关键词:歧路贾宝玉曹雪芹

薛 欢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大同 037039)

《红楼梦》与《歧路灯》都是描写世态人情的小说,《红楼梦》将“情”字放在了行文运思的第一位,而《歧路灯》将“理”字发挥到了极致。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红楼梦》和《歧路灯》中的“情”和“理”进行系统阐述。

一、超越世俗的曹雪芹,“多情”的《红楼梦》

(一)作者有“情”

曹雪芹生于钟鸣鼎食的贵族之家,但因家道中落,从奢华的生活转变为“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凄惨生活。这样的人生际遇让曹雪芹对世事变化、人情冷暖的体会比寻常人更深刻,同时,出身贵族家庭的曹雪芹在遭遇了巨大变故时,也可以对日渐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进行更加深邃的反思,他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情世故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切都反映在《红楼梦》中。同时,很多学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由曹雪芹真实经历作为暗语而创作的小说,以此为契机,多位红学大家对红楼梦的“情”和“理”有了更加深邃的思考。也正因如此,从曹雪芹的身世来看,我们可以窥见《红楼梦》中的“情”具体是指什么样的“情”。了解曹雪芹从云端跌落地面的人生经历,分析曹雪芹创作的缘由,我们可以知道,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的“情”不会停留在儿女情长之上,而反映了他对社会背景和家道中落的思考,同时,我们从中也能看出世态炎凉的人情变化,这才是《红楼梦》中“情”的真正意义。通过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这一角色,我们也可以窥见他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思考,他在反思科举的作用和价值。

(二)人物“多情”

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的人物“多情”。同时,曹雪芹思想中有儒家文化的因子,受道家超脱虚无和佛家悟世宽容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其对于“理”的部分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将“理”和“情”纠缠在一起,在世俗礼法的牵绊之下,将两者之间的矛盾描绘出来。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中的人物贾宝玉是一个“多情”的公子,他对于女性和生灵有着更充沛的情感,但是在贾宝玉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他对封建礼教和“理性”的认识。通过贾宝玉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情感与理性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体现了曹雪芹对社会的认识。他看透了整个社会的走向,同时也借助贾宝玉这个角色,将他对社会的理性思考表达出来。在小说中,贾宝玉不光是个多情的贵公子,同时也是一个看透社会,却无力寻找解决方法,只能孤独前行的人。正如小说中点醒世人的空空道人一样,曹雪芹笔下《红楼梦》的“情”是体现在内容和行文运思之间的,而理性的思考多以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一些看似怪诞的行为所表现出来。这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文人对于思想和理性的认知,同时也有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三)故事冲突与“情”和“理”的冲突

《红楼梦》之所以在中国文学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神秘色彩也在当今文坛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曹雪芹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巧妙的人物设计和内容暗示。《红楼梦》开篇之前借“假语”表明了作者以人为本,唯情至上的创作态度,这种自然而无拘束的写作状态,有利于他把真实的情感表现出来,同时也将“情”和“理”表露在内容和故事矛盾之间,让“理”存在于“情”之后的矛盾中,对故事和情节进行更好的诠释,这符合中国美学的标准。

例如,在故事情节设计当中,贾宝玉对于封建礼教和科举有着特殊的反对情感。小说故事情节中也多次描述了贾宝玉在与姐姐妹妹们玩耍的话语之间体现出自己对封建教条的反感。贾宝玉在被父亲毒打时,体现了这部文学作品中“情”和“理”的冲撞。曹雪芹以更加细腻隐晦的笔墨描绘了在理性和封建主义当道的社会中“情”的存在。《红楼梦》中晴雯之死也是这种思想的极端体现和矛盾点。晴雯是为了“情”死,还是为了“理”死?多数的学者认为,晴雯之死不仅暗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局,同时也将封建礼教和封建主义对女性的压迫表现出来。晴雯是金陵十二钗副册的首位,这样重要的情节不仅使得它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对于“情”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理”的思考和对于压迫人性的封建教条的反抗。

《红楼梦》中的矛盾冲突处处体现了情和理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下,《红楼梦》中的男男女女对于情感的表达更为丰富和细腻,也使得小说整体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造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力求淑世的李绿园,乐观无情的《歧路灯》

(一)作者对“理”的认识

李绿园出生在河南,在当时的社会中,他属于农民阶级,包括其祖父在内的三代人都是农村文人。他在三十岁考上举人,也因此获得了官职。在当时的社会中,中举是文人一生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是阶级跃升的唯一渠道。李绿园生长的落后乡村环境,书香家庭的氛围以及无甚起伏但阅历深广的生平遭遇也使得他对自身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他的成长背景和社会阶级属性也使得他的思想境界无法俯瞰整个社会,他只是一个积极入世,乐观寻求救世之道的乡村良知文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男女的爱情描写而多为友情和亲情的描写,同时这也体现了他对于封建礼教的维护。多数学者在研究《歧路灯》时发现,李绿园很执着并且目的性很强,他想写一部让世人有所警觉醒悟的作品,因此塑造了许多理想型人物来宣传封建伦理。同时,《歧路灯》也体现了他在阶级跃升之后,尝到了阶级所带来的社会福利,这也使得他对于理性的思考更加倾向于地主阶级,而将人性的部分加以抑制。“存天理,灭人欲”的儒家理学是小说《歧路灯》思想的根源。

(二)“理性”至上的故事

《歧路灯》通过一些简短的故事,描绘了满清时期河南的市井文化,同时也对当地的衣食住行和风土人情进行了一系列描述。其笔法与《儒林外史》较为相似,不动声色的闲谈之中就交代了一桩人间悲剧,将更多的悲情色彩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之中,叙述简练而客观,对读者不加引导,这是小说被称为理性思考典范的原因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青年由于母亲的溺爱和管教不良,被诈骗者勾引,走上了堕落的歧途,但最后通过朋友、亲戚的挽救,再加上自身经历的一些磨难,幡然醒悟,浪子回头,回家读书,做官,从此走上了封建地主阶级子弟们的正途。从创作角度来说,这本小说的主题更加倾向于维护封建主义,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形形色色的怪现象,将更多的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展现出来。“理”的概念不仅体现在情节跌宕和讽刺上,同时也体现在一些人物的塑造上,例如尼姑成了公开的妓女,妻子也可以作为骗钱的工具,官吏豪绅串通一气,徇私枉法。这些场面不仅展现了人间百态,同时也构成了一幅幅社会百丑图。这些人物的刻画和描写,为人们提供了当时社会中地主阶级生活黑暗的罪证,直接简明地揭露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劳苦民众和市井文化的落后和封建,是对当时封建思想的抨击。

三、“情”和“理”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很多人不理解,《歧路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本属于同一时期作品,但其创作风格却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作者不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贵族阶级,在家道中落后对于阶级层次和社会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他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整个封建社会,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以更加感性细腻的情感思考人间的人与事。《歧路灯》的作者通过科举实现了阶级跃升,而《儒林外史》的作者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禁锢,无法实现阶级跃升,只能停留在自身阶级,感慨世态炎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红楼梦》重“情”而轻“理”?而《歧路灯》重“理”而轻“情”。在《歧路灯》中,作者对于衣食方面的描写甚少,例如,小说仅以“璀璨夺目,烂漫烘云”八个字来描写整场婚礼极其华丽,热闹的情景。但反观《红楼梦》中这样的华丽场景,描绘丰富而色彩斑斓的内容也可以占据篇幅的大多数笔墨。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封建社会对人们精神文化以及思想的侵蚀,人们对于自身欲望和人性压抑之深。《红楼梦》和《歧路灯》或通过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追求,或通过言语讥讽行为怪诞的故事,都体现了当时文学作品对于“情”和“理”的思考。

任何一部小说的出现,都离不开其作者的身世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从小说的内容来看,《歧路灯》兢兢业业,热衷说教,处处抑情,而《红楼梦》闪耀着叛逆的光辉,谈情说爱,表现了对人性的追求。同一类型的作品有如此不同的价值表现,体现了作者的身份、地位悬殊和思想境界的差异。曹雪芹出身贵族世家,从小没有衣食住行的忧虑,对于情感的表达会更丰富,不加抑制。而《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出生在穷苦人家,三十岁中举才实现了阶级跃升。这样的身份和生活阅历,让他对封建礼教和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服从情结,抑制自身情感的表达,刻意地用理性思想掩盖情感的光辉。因此,在这两部文学作品中,《红楼梦》对于情感的表达更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性的思考,而对人性过分泯灭和压抑正是封建思想的控制手段,也是当时中国劳动人民无法脱离封建主义教条的思想禁锢。《红楼梦》和《歧路灯》不仅反映了作者对情感和理性的思考,同时也是作者对“情”和“理”的选择。

四、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当对古代的思想文化以及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当下社会中我们对于“情”和“理”的正确思考。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以历史为鉴,以过去的文学作品为依据,更应该考虑到文学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比较《红楼梦》和《歧路灯》中对于情和理的思想判断,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当时清朝小说和文化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反映当下人们对“情”和“理”的思考。

猜你喜欢

歧路贾宝玉曹雪芹
歧路亡①羊
无题(5)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夜路吟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