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两新”兴起的时代背景及价值
2022-11-25朱磅
朱 磅
一、书法“两新”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唯物史观认为,精神层面的文化归根到底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决定的,因而它最终取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一定阶段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文化一旦形成,又会获得某种相对独立性,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产生深刻影响[1]。艺术反映时代,时代造就艺术家。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同样随时代而行。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书法艺术从复苏、勃兴到回归,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纽带。 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来思考书法“两新”(即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产生和兴起的现象,不难得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书法“两新”的产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
作为中国专属的文化自信,书法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更以艺术、哲学化的符号表现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2]。近几年来,随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不断推进,书法艺术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空前的重视。在社会层面,书法传承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文旅系统、文联系统,到各级书协、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老年大学、社区书院,全方位持续开展各类书法展览、培训和讲座;在学校层面,书法艺术不仅被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更是在学科建设上由原先隶属于美术学的二级学科提升至与美术并列的一级学科。截止2021年,全国招收书法本科及研究生的高校已达140多所。
持续升温的书法热潮,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美育与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一大批书法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后备力量更如春潮涌动。仅从笔者所处的厦门看,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数量从2000年的约三百名,增为目前的一千多名,新增的会员中半数以上为青年。
显而易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日益普及,焕发了广大民众巨大的文化活力和文艺创造力,也为书法“两新”生长、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二)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助推书法“两新”成长
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的中国新时代,实质上是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创意、文化价值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显现过程,由此形成的文化新业态和艺术新形态契合了人类文明秩序跃升的趋势[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9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虽然削弱了书法的实用性,却促使书法迅速进入了纯艺术时代。互联网和书法艺术不断融合的结果,是传统书法观念的更新和书法业态的转变,给书法艺术的传承创新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互联网技术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让历代书法经典走出博物馆,也改变了传统的展览观摩、教育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拓宽了书法家的形象“包装”及其作品的传播途径,极大地促进了书法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催生的“书法经济”新业态使得“职业书法家”的价值得以实现,进而涌现了大量体制外的书法“两新”,并快速成为书法界的新兴社会力量。厦门“不二轩书画”借助网络平台直播销售书画作品,成为行业引领者。2020年累计实现线上营收3亿元,签约近2000位知名书画家,并让旗下的诸多书画家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是书法“两新”兴起的关键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文化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健全文化产业体系既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载体。文化消费的增长及文化生产的繁荣,促使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就业更加灵活。
书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新时代社会各界喜爱的传统艺术门类之一。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强劲带动了整个社会需求,除文房用品和装裱装潢产业外,包括教育、培训、展览、交流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为书法工作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书法工作者已呈快速增量势头。据报载,目前全国高校书法方面的毕业生每年有2万人左右,虽然绝对数量不算大,但由于书法方向的专业在体制内就业空间相对偏窄,其中大部分毕业生自然进入市场。目前,笔者接触到的资料尚无书法“两新”相对较为准确的全国性统计数据。但从厦门看数量还是相当可观,截止2020年底,厦门市文化产业方面的从业人员达19.46万人,其中涉及书画类数量排位靠前。
二、书法“两新”特征分析
书法的唯一性、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等四重性,决定了书法既是艺术,又是商品,既能涵养人文陶冶情操,又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使命。由此观察到,当前“两新”书法工作者普遍是有知识、有修为、有能力的青年群体,他们以传教授业为主业,兼研究、创作、展示、推广,既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和社会价值,又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创造经济价值。除此之外,其业态分布还有文房用品店、电商微店及书院展馆画廊等,规模较大的兼具展览、会议、拍卖、教学、推广等功能,成为综合性文化实体。
同其他艺术门类相似,书法“两新”同样有从业身份新、创作思维新、运营模式新、受众层面新等特征[4]。
上述的从业身份新,学界论述颇多不再展开;创作思维方面,由于书法的独特性和目前书法专业领域创新的难度,留待另文探讨。笔者着重分析运营模式和受众层面两个新特征。
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贵族文化”之一,几千年间一直属于少数人的艺术,其经典文本和技法传承往往局限于师徒的书斋之间,直至现代及当代初期无不如此。当然,这与交通、信息、传播等等各种因素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后,广大民众对知识的渴望和展厅时代的来临,使书法快速成为一种社会公共艺术并持续升温,由此,一大批传统式书法教育培训、文房用品等产业也应运而生。直至互联网时代,这种传统式运营模式逐渐被改变。
相较于以往,书法“两新”运营模式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介入加持,呈现出全新的业态,具体表现为借助线上平台,开展教学、培训、比赛、交流、展览、营销、包装、推广等一系列活动。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契合了新时代背景下生产力解放以及书法家自主表达能力和权益意识提升的趋势。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不仅助推书法“两新”快速成长,同时也使书法受众层面不断丰富。借助线上平台,可以随时观展、自由选择课程、选购文房用品等等,又由于线上平台的及时性、互动性、丰富性等优势,深受青少年喜爱。
三、书法“两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力量
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5]。 新时代书法“两新”的崛起与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显现出的积极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相融相通,激活了书法的生命力,增强了书法的感召力。
今天,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前瞻视野,再一次审视书法“两新”的作用,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做好书法“两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书法“两新”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参与者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基因和精神追求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是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长效措施[6]。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文化惠民,而文化惠民又贵在有恒。“两新”书法工作者以其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优势以及接地气、懂市场、有活力等优点,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多年来,由政府主导的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文化惠民活动,都能看到“两新”书法志愿者身影。在厦门,如文旅系统、文联系统持续开展的“春雨工程”“艺术扶贫工程”“春联进万家”“文艺大讲堂”“美术大篷车”等活动,“两新”书画家几乎是主角。
书法“两新”在慈善方面也多有作为,体现了书法艺术修身养德的人文精神。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与南普陀寺连续九年举办新年书画慈善行活动,共筹集爱心善款700多万元,关心慰问大批本市社区困难群众和一线环卫工人。包括众多“两新”的书法家慷慨捐献作品,以实际行动扶贫助弱。
(二)书法“两新”是书法艺术传承创新的主力军
书法传承创新的关键在于青少年普及。早在2012年,教育部已把中小学书法教育列入国家课程并正式实施,但由于师资、教材存在短板而直接影响了成效。近几年来,随着文艺“两新”的兴起,大批“两新”书法家在运作工作室的同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起了中小学校以及校外青少年宫的书法教学任务。校内外协同努力推进了书法进校园取得明显成效。从厦门的情况看,中小学书法开课率已呈上升趋势。据厦门市青少年宫培训部有关同志介绍,该宫每年接收的青少年书画学员有7000-8000名,参与教学的老师大部分为外聘“两新”书画家。
书法家归根结底要靠作品说话,只有遵循书法本体艺术规律,又契合新时代思想和气息的创作,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精品创作,既是“两新”书法家的本职要求,也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期待。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了书法创作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大批青年书法家尤其是“两新”精英走上前台,成为当下书坛最为活跃的群体。观察近几年厦门作者在全国重要书法展览的不俗表现,笔者注意到,“两新”书法家已成为绝对主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厦门市45岁以下、省级书法家协会以上的会员约有50名,其中70%以上属于文艺“两新”。
相较于传统书法家,“两新”书法家对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敏锐和对书法业态的更准确把握,使其在书法艺术的传播、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不受时空影响,尤其是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大作用。由厦门“两新”书法家创办的“赛大家书法集字字典”网络平台,汇集历代经典,功能齐全,成为书法学习、创作、展示、交流的利器。
(三)书法“两新”助力海峡两岸文化融合发展
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是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海峡两岸文化认同贵在走亲,重在青少年交流。新时期以来,书法艺术作为两岸同胞独特的共同文化记忆,在两岸文化融合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近些年尽管两岸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波折以及疫情反复的影响,但两岸文化交流依然频繁,这当中也有书画“云端”交流的一份作用。
除在互联网方面显现的时空优势外,书法“两新”的民间性、独立性等特征,以及其开展活动更灵活、形式更新颖,也更易为两岸青少年群体所接受。近年来,书法“两新”利用民间展馆、沙龙和个人公众号、直播平台等开展的两岸民间书画交流以及各种书画延伸活动,日趋常态化,具有广泛性、亲民性。只要加以引导,将成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积极力量。
四、新时代书法“两新”必将呈现新风貌、激发新作为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强联络,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不断增强组织吸引力。” 五年多来,文艺“两新”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积极引导“两新”文艺家培根铸魂、守正创新,鼓励他们置身于当今伟大时代,为中国文艺事业发展添光加彩、建功立业,成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笔者欣喜地看到,以各级文联牵头主抓的文艺“两新”工作不断深化、成果显著。随着一系列有利于推动文艺“两新”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两新”文艺家地位的举措,如职称评定、资金扶持、名家孵化等的出台施行,“两新”文艺迎来了真正的阳春。厦门市把文艺“两新”工作纳入构建“音乐之岛、文化中心、艺术之城”的目标任务,通过设立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服务驿站、文艺家之家等实实在在的工作,团结、引领、扶持文艺“两新”,使包括“两新”书法家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厦门市书法家协会第七届9名主席团成员中,有5名是“两新”身份。作为“两新”书法家,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刘主席深有感触:人民群众中蕴含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和生命力,我们在进行创作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到群众中去,开展更多文化惠民活动,用书法作品的独特形式向人民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讴歌[7]。 展望未来,文艺“两新”必将呈现新风貌、激发新作为,为推动中国文艺进入信息文明新时代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