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服务辽宁振兴发展新思路

2022-11-25杨艾璐栗小宁

文化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辽宁

杨艾璐 栗小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振兴重点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释放辽宁区域在东北亚中心战略中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城市活力,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这为辽宁及东北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后疫情时代,科技创新赋能城市发展呈现出强大的引擎效能,科学研究创新的核心是服务能力的创新,同时科学研究的创新、迭代、发展也为社会科学研究加速走向交叉与融合开辟了新的空间、提出了新的命题。应该说,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立足成果转化产生服务的实践效能,是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作为区域数字化转型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蓝图,其为城市产业融合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一、交叉·开放·融合:社科研究的时代需求与机遇

当前,加快科技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学科领域的传统理论边界,更在于形成密集关注科学发展实践动态、实现自身理论研究范式的重建。面对历史机遇,如何实现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交叉、开放、深度融合,催促社会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紧迫课题。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与时代责任

在推进社会科学研究中,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推动各类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区域发展的工作路径决定了其与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实际;其中,高校作为社科研究和专业人才培育的阵地在一定范围内承担了三个维度的工作:一是承担区域发展相融共兴的职责和社会发展的责任;二是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成果转化服务效能;三是推进交叉学科门类的发展壮大,围绕社会紧迫需求形成研究焦点和时代命题。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区域发展,实现科学研究服务的优势互补与顶层设计。从四个层面展开。一是社会科学研究引领区域发展。如何发挥社会科学专业学科优势和创新引领功能,在加速优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优势,重点强化高等教育在服务区域发展工作中的引领功能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聚集功能。二是社科研究方向立足服务社会。社会科学研究积极服务区域发展,其在形成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也需承担社会责任。在研究成果生成后加速推进研究成果在社会化应用领域的采纳、转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密集开展的相关研究,现实意义凸显。三是学科建设形成学科交叉。多学科交叉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托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人才、智库、阵地、成果转化优势,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与学术领域的前沿探索,实现社会科学学科资源整合和学科发展引领。四是推进成果转化。通过理论研究提出研究的思考与理路,形成报告、决策建议等区域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转化;完成视觉规划及产品生产,融合城市文旅板块与新基建领域,推进在地转化。

(二)研究成果转化的产业动能与发展引领

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与动力。社会科学的研究从三个方向出发:一是学科交叉为社会科学成果服务城市发展与社科研究在实践领域的创新突破,服务区域发展,形成学科引领,交叉学科下社科研究成果为城市发展服务持续助力;二是社科研究成果多领域、多维度开放交流为服务城市发展持续助力,社科研究中注重在文化、教育、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等多领域融合,构建多维度开放交流平台,以社会科学服务城市发展;三是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强化社科研究在时代发展中历史机遇。“十四五”时期,辽宁正面临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历史机遇期,加速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是不断取得振兴发展新突破,是激活创新发展潜能,顺应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做好“三篇文章”的重点工作。围绕辽宁“十四五”期间发展布局,发挥社会科学研究积极服务区域发展优势,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奋力推进新时代辽宁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产学研用一体化,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贯通,助力辽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科学·发展·路径:服务社会的个案探索与示范

当前,我国的社科研究更加强调原始性、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注重新思想、新方法、新原理、新知识的源头储备。社科成果转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推动各类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打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示范个案与实践

社科研究成果转化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创新发展的能力,在推动区域振兴发展的实践中能力不可小觑。在政产学研的四维模式中,社科研究成果的技术供给方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是需求方,科研项目通过企业转化生产,企业通过科研成果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社科研究成果转化案例与路径是通过产学研模式去执行,其也是社科研究能力与社会服务结合的体现,其中政府在搭建校企合作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监督方也是鼓励方,激发了科研成果转化动能与效率。以首批“兴辽英才计划”团队科研成果转化为例,分析其转化路径与机制。一是形成数字科技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个案,打造公益服务数字化与产业联动。立足数字辽宁和数字鞍山建设,完成了鞍山高铁西站视觉升级系统搭建模块,在打造鞍山城市创新工程项目的同时形成了成果转化——即高铁沿线视觉升级改造成果如壁画等系列衍生产品,成果转化实现了辽宁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服务产业化、市场化,用文化创意产业效益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文创产品反哺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振兴发展。二是形成高品质城市公共服务场景搭建个案,通过“文化+工业”赋能城市新基建打造城市智慧公共服务透水砖展示系统搭建模块建设。打造“新字号”,利用化工产品的废旧颗粒压缩成产品并以文化创意赋能,研发创意设计透水砖,以专利技术与环保理念,打造海绵城市,塑造文化品牌,搭建城市文旅创意景观,让城市新基建搭建鞍山城市智慧新场景;同时该项目已成为成为2022年辽宁高等教育“双碳”示范项目;三是形成创意设计服务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案例,通过“创意+设计”打造城市文旅“IP”。社会科学科研团队将创意设计优势赋能工业生产实现“0”成本转化,助力辽宁两家文化产业规上企业实现复工复产,直接经济及间接效益超1400万元;通过创意设计、艺术科技赋能,设计以创意手绘城市海绵系统地砖、葫芦岛手账、葫芦岛文旅地图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城市文旅视觉规划引领,助力文创企业疫后复苏。四是形成科学普及服务产品转化创新经验,通过“文化+科普”引领产品创新。以红色文化资源引领产品创新,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产品结合,打造建党百年红色手账,以科技创新、文化赋能打造高附加值科技型、创意性文化产品,通过产品设计、推广进行科学普及。五是形成文化资源服务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经验,通过“文化+公共服务”创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利用区域资源、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鞍山高铁西站等城市公共服务主题场景,推广城市新形象。在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打造过程中融合地域文化,通过将文化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结合,做到文化推广与宣传;六是形成文化产业服务乡村振兴个案,通过“文化+产业”引进带土移植转化项目。助力“原字号”深度开发,“兴辽英才计划”团队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数字科技结合,研发打造“百姊乡村振兴满绣荷包”,助推乡村振兴,建设鞍山首个满绣乡村振兴车间,带动就业。项目工作及成果受到全国人大代表团的关注,产品作为全国两会辽宁好礼带到2022年全国人代会上;不仅将传统文化创新传承,而且通过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是社科成果转化服务城市建设的有效案例。七是形成传统文化创意发展个案,通过“中医文化+创意”打造辽宁中医药文化产业提升工程。依托我城市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与人才优势搭建团队改造升级“老字号”,助推鞍山文旅及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助推鞍山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形成三期成果:一期产品百姊乡村振兴满绣中药防疫荷包,献礼二十大;二期产品打造中医药健康食品;三期产品打造中医药与岫玉资源结合产业,一期产品效益超千万元。以上已成型的成果转化示范案例均在助力城市发展中取得了相应成绩,在借鉴成功示范模型的同时因地制宜、推陈出新。

(二)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政策解读与优势分析

社科研究融合知识、人才、技术、成果、科研集中的优势,因此社科研究形成成果转化能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并且社科成果的在地转化已成为地方经济产业振兴的重要助力。知识经济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府校、校企联合等合作形式,能够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产业中,共享科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四维联动过程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建立高校、企业与政府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推进科研项目成果在地转化并推广应用,实现科研与社会振兴相结合,其政策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紧密结合《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政府工作报告需求,形成社会科学学科资源综合发展优势、交叉优势,加速推进规划编制应用与实践成果转化。二是有效依托“兴辽英才计划”、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等科研工作基础,促进辽宁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与视觉服务成果转化。三是充分释放中国博士后人才平台与博士后基金资源,同享博士后产业园区建设与基地建设成果,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博士后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区建设。四是精准对接文化科技融合、政产学研四维联动需求,依托成果转化实现社会科学对科技创新的发展引领。

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必须依靠社科研究的智力支持,社会科学成果服务城市振兴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加快辽宁省社会科学成果在地转化,从而服务辽宁区域振兴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服务辽宁发展的优势与发展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地理区位优势,政产学研用持续融入城市发展。辽宁在地理位置上具有融入京津冀快速道和加速形成沈阳都市圈的天然优势,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构建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其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港口优势,能够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高校社科成果形成与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未来发展基础。二是人才资源优势,打造人才高地培育引进复合型人才。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育优势凸显。在人才资源发展上做出一系列方针政策,依托省内高校资源,着重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上,综合考量市场需求与产业结构,能够支撑辽宁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三是产业基础优势、数字经济化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形成产业融合发展与引带效应与产业融合升级打造的实践个案,发挥数字产业优势,激发乡村数字经济的活力,以社科成果创新驱动、科研技术创意赋能来带动产业发展与乡村发展。四是学科专业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城市发展新突破。依托政产学研四维一体化经验,融合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形成学科交叉与学科领域融合,引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社科研究项目以数字产业赋能城市发展,凸显省内学科建设的科研优势,以文化科技融合助力特色文化建设,结合前期成果转化路径基础,形成成果快速转化、在地转化、飞地转化的示范,助力辽宁区域创新发展。

三、时代·创意·价值:成果转化的经验趋势与分析

后疫情时代,成果转化走向数字化,向文创2.0迈进。让文创产品真正有“文化”将是文创行业迈向2.0时代的标志。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成果在地转化,以理论为支撑,探索服务社会发展与成果转化的成熟经验、完善路径与示范模型意义凸显。“十四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产业数字化与科学研究前沿问题结合的关键。互联网+和泛娱乐时代的到来,粉丝经济火热发展,文创IP的价值正在被不断重构和认可,其需要顶层设计的介入,实现产学研联动、依托科研资源持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成果转化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的模型机制

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其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够凝聚社科成果转化力量,让成果转化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服务侧三个维度全面发力,促进辽宁振兴发展,主要形成四个层次的经验模型: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型。文创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数字化时代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发展生态。尤其是5G、VR/A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创产业正式走入数字时代,促进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赋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文旅行业竞争优势、科技行业新颖体验,实现全产业链式的跨界连接,助力文创产业新发展,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新思路。二是以政产学研协同发展为导向的四方联动模型。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政策和机制。实现社科研究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要加强政策整合,建立健全各部门统筹规划,提高产教融合工作的治理能力。特别是针对战略新兴行业要建立产业发展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动态更新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和产业群的无缝链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所需各层次应用型人才。三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为载体的智库共建模型。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打造智库共建模型,开展智库交流合作,有助于深化互信、凝聚共识,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强化智库成果转化。重视科研成果的推介和转化,广开渠道,探索多元化成果转化机制,扩大科研效应,为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提供广阔平台。四是以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为平台的引智服务模型。加强人才基础培育建设、实施创新驱动,优化创新环境,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集聚机制,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高地。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途径、形成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的双轮机制、建立专业人才使用和政策扶持制度,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文化创意是时代之需,成果转化为创意设计提供更多机遇。

(二)成果转化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的意义价值

在成果转化服务辽宁发展场景中,形成三个层次的意义。一是科学研究的数字化。强调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创新驱动与文化科技融合,随着数字经济、数字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经发展为一种新的行业形态和新的动能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以文化科技创新产品产业化生产为契机,实现数字化的生产、应用和成果转化产品化。二是成果转化的场景化。搭建应用场景、精准对接需求,聚集优质和特色资源,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智力支持水平,持续赋能区域发展。依托场景化搭建,推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服务支撑数字产业发展、智造强省建设,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持续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发挥城市及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绿色、智慧、低碳场景。三是社会服务的可视化。成果转化紧跟国家政策与需求,打造城市智研空间。促进视觉空间规划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前沿,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路径,依托可视化的景观、景区、展示、图面、产品等展示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服务城市发展,也为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和产品的商业性转化提供创新思路。

结语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社科研究作为科技创新服务城市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过程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路径经验与模型,为区域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成果。面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成为赋能辽宁全面振兴发展的助推器,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创新持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辽宁
辽宁之光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4卷总目次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人文社科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