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政德思想论析

2022-11-25周丽妍李敬学

文化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修己政德论语

周丽妍 李敬学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著名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以仁和礼为精神内核,以伦理道德作为思想底色,以德治仁政作为理想社会治理追求。他继承和发展了周代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和礼乐文化传统,并且创造性地将其仁学精神纳入其中,由此实现了道德哲学精神上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的统一,政治哲学精神上道德与政治的合一。在春秋末年周文疲敝、礼坏乐崩的大乱之世,“为了使社会秩序由‘无道’走向‘有道’,孔子设计了一个治国方案:在内容上,要求当政者依据‘仁者爱人’的准则,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正己开始,达到正人的目的,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在形式上,要求当政者‘以礼治国’,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们从内心自觉去遵循作为社会生活总的行为规范的‘礼’,以求得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因此,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德政礼治”[2]。

在道德化的理想政治秩序建构设想中,孔子认为,居于上位的为政者发挥着“以己正人”的引领性作用,由此对其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劝诫,进而形成了儒家特有的以仁礼论、正身论、民本论、德治论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德思想体系。孔子的这种政德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其思想言行录《论语》一书中。古人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是我们学习和了解孔子、儒家修身立德智慧和治国理政思想的一条重要路径。今人修身为国、修养政德,也大可从中汲取精神滋养。仔细品读《论语》,我们认为,孔子的政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以上率下,身正令行

《论语》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政者,正也”是孔子理解政治的核心命题,也是其政德思想的重要立论基础,因为这一简洁凝练的思想命题直接回答了政德何以重要的问题。政德何以重要?孔子又具体从两个方面予以了论证:一方面,政令通达与否关键看为政者“身正”与否,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另一方面,社会风尚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为政者引领的好与坏,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只有为政者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才能保证政令的畅达,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社会风气。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所谓“政”的重要内容应该是“正”,即为政者以德正己、为政以德,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感召广大民众、引领社会风气。他十分坚信这样的道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政者,正也”,为政者率先以德修己立身,老百姓起而效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道德治理、道德教化的社会治理目标,营造出人人好德、人人向善的美好社会风气。

孔子以“正”论“政”、以“德”论“政”,说明了为政者的政德修养之于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影响。因此,在政治生活中,为政者应自觉以德修身正己,将提升政德修养作为自我的政治使命和担当。孔子认为,为政者以德修身正己,是实现儒家德治理想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唯有为政者率先做出道德表率,方可期望老百姓起而效仿,由此逐渐形成人人争做君子、人人向善向上的美好社会风尚。这也就是孔子论君子何以从“修己”说起的道理所在。《论语·宪问》中,当弟子子路问孔子关于“君子”的道理时,夫子渐次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说法,从这三种说法来看,孔子都是把“修己”放到了首要的位置。是啊!为政者倘若不能先修己以成君子,又何以能期望老百姓如是呢?民间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上梁不正下梁歪”等古训,不正是直承夫子之教而来吗?整个社会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正是需要居上位的“有道君子”来引领吗?无“德”何以居其“位”也。

二、以礼立身,克己复礼

如何才能修身正己?孔子认为,必由乎“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说明了“礼”之于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以“礼”立身,就是指将“礼”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论语》中,当弟子颜回问仁时,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著名命题,并强调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人只有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视听言动、一思一虑合乎“礼”,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仁),养成君子的理想人格。“如果说,孔子对君子人格内在要素的规定可以归结于仁;那么,他对君子人格外在表现的规定则可以归结于礼——君子的所有外在表现均须合乎礼。所以,他说∶君子‘约之以礼’。”[3]

同样,对于为政者而言,修养政德当然也是如此,也离不开“礼”的外在规范和约束,也需要做到克己复礼、以礼立身。所不同的是,为政者修养政德所要严格依循的“礼”,不仅是指道德层面的规范、准则和要求,更是指政治层面的法律、制度、规章、纪律和原则等[4]。孔子的“礼”论代表着政德修养的他律原则,它说明了体现政德要求的外在规范和约束之于政德养成的重要性。换句话来说,为政者修养政德也要做到“克己复礼”,严格以政治层面的各项法律、制度、规范、纪律和原则来要求自己。正如人的道德养成需要外在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一样,对于为政者而言,政德之养成自然也离不开与政德要求相应的外在的“政德规范”的约束。

三、以仁为本,仁为己任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如所周知,孔子的思想起点是周代的礼乐文化传统,其所以能创立儒学的关键“哲学突破”在于以“仁”释“礼”,摄“礼”归“仁”。由此,“仁”和“礼”构成了孔子思想的一体两面,成为了儒学这一人文传统的主要精神内核[5]。那么,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具体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从道德哲学精神来看,如果说“礼”主要指向规范,指向道德养成的外在约束的话,那么,也可以说,“仁”则主要指向德性,指向道德养成的内在自觉。同样,就政德修养而言,如果说孔子的“礼”论代表着政德修养的他律原则,说明了体现政德要求的外在规范和约束之于政德养成的重要性;那么,也可以说,他的“仁”论则代表着政德修养的自律原则,说明了体现政德要求的内在自省和自觉之于政德养成的重要性。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他认为,外在的礼乐程式如果失去了内在的仁爱精神作为依据,那么只会流于形式,有时甚至会异化为“吃人的礼教”。言下之意就是说,如果徒有道德规范而没有人的道德自觉,那么道德养成恐怕只是一句空话。

其实,政德养成又何尝不是这样,若只有“礼”的他律而无“仁”的自律,同样难成其功。对于政德修养而言,为政者的“仁”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政德自觉,是一种理想信念,它是为政者修政德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自觉”,一切体现政德的法律、制度、规范和纪律或许只会流于形式,根本难于发挥引领为政者加强政德修养的作用。从孔子的政德思想观念出发,笔者认为,所谓“政德自觉”,大体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政者在政治生活中要深刻认识自我政德修养之于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为政者在政治生活中要自觉严于修身正己,坚定理想信念,将“讲政德”作为自我的内在要求,将“讲政德”作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

四、以民为本,博施于民

“修己安人”是《论语·宪问》中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提出的道德修养要求。正如前面提及的,当子路问君子时,夫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一步一步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主张。“修己”与“安人”,说明了道德修养指向自我(立己达己)与指向他人(立人达人)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于政德修养而言,如果说以仁、礼修身更多地体现前一方面的话,那么,孔子对为政者提出的以民为本、博施于民的要求则主要体现后一方面。

据《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以安人、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这就意味着,为政者“讲政德”不仅要有对自我的修己正身的要求,更要有对百姓的博施于民的责任,做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做到“养民以惠,使民以义”(《论语·公冶长》);做到重民爱民、富民教民。据《论语·子路》所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当冉有在卫国看到众多的人口,向老师请教治国理民之道时,孔子提出了从“富民”到“教民”的治理主张[6]。可见,在孔子看来,为政者要以民为本,博施于民,绝非一句泛泛而谈的宣传口号,而是要切切实实地做到“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等具体要求。

五、结语

以上我们主要从“以上率下,身正令行”“以礼立身,克己复礼”“以仁为本,仁为己任”“以民为本,博施于民”四个方面,概括了孔子的政德思想。诚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论语》中有关孔子政德的思想资源显然也远不仅限于此。虽然《论语》成书以及孔子其思,时隔今天已经两千多年,但我们坚信,时至今日,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讲政德”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党员干部“讲政德”仍大有必要从孔子、儒家那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精神滋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7]“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治国理政、读书治学,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也应以历史为师,以古人为友,从中国古代孔子等杰出思想家那里汲取修身立德、养成政德的重要精神滋养。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是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党的建设,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讲政德”的时代要求。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9]那么,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做到“讲政德”“立政德”呢?对此,笔者认为,党员干部除了要自觉加强党史理论学习、加强对党纪国法的学习之外,还要以史为镜,以古鉴今,从孔子等古代先贤圣哲那里汲取和借鉴政德修养的文化智慧。

猜你喜欢

修己政德论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干部政德重在落地
昭化区探索建立基层政德评价体系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