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保护方式研究

2022-11-25常丽红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村落北京市村民

张 澎,常丽红

(北京农学院 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北京 102206)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壮丽自然景观的重要载体,是一种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相同的特殊遗产,也体现着传统的生产与生活。传统村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建筑艺术以及当地的空间格局,反映了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1]。传统村落的保护被国家和社会等多层面视为重点和关键。传统村落集中表现了地方物质和精神生活形态,避免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出现“千村一面”的困境[1]。保护传统村落,政府不光要进行政策的引导和财政的投入,协同村民、企业通过联合的方式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展开,文化遗产遇到了冲击,许多传统村落遭到了破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作为时代生活方式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影,是其社会经济、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等在地域空间上的折射[3]。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无论是村落产业发展还是风貌的保护都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和传承[4]。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交通可达、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较好的经济生产条件、位置相对偏远、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多的地区传统村落数量较多[5]。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显著组团分区集聚分布,并与自然、人文环境有关联。自然地理层面表现在农业需求导向下自然环境对选址存在潜在影响,人文地理层面突出表现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传统村落的遗存产生外在干预[6]。较多学者对于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与传统村落保护领域有深厚的研究成果。

北京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较高。到2018年北京市共有44个村落入选市级传统村落,其中22个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因此对北京传统村落进行空间分布研究以及传统村落保护方式研究,可以为北京传统村落以及具备传统村落性质的村落保护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设计指南》、《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研究对象为北京市首批公示的44个市级传统村落,覆盖10个行政区。使用地图经纬度查询,获得44个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利用Excel表格、坐标系转换导入ArcGis10.2。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中心、中科院数据中心、地理数据云查阅获得北京市高程数据与主要交通道路数据。

2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分析

北京市的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分析北京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交通区位、区域经济之间关系,发现其空间分布受各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分为内因与外因。

2.1 传统村落与地形地貌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传统村落的保留,除房山区石窝村和通州区张庄村处于地势相对平坦的平原地区,剩余42个市级传统村落均处于山区或邻近山区的地带。北京市三面环山的特殊地理环境,坐落于山区的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地形为村落充当保护伞,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村落才得以被保留。

2.2 传统村落与交通区位

交通干道的分布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有关联。由宏观角度出发,北京市主要环线公路干道分布在城六区与北京市近郊,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北京市远郊,远离城市主要干道,相对不便的交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分布产生影响。从微观角度出发,虽部分村落邻近高速与国道,但交通路径与方式单一。以门头沟区清水镇张家庄村为例,张家庄村距市中心103 km,位于109国道旁,交通主要干线为109国道。单一的交通路径使传统村落便利度低,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村落整体肌理特征的延续。

2.3 传统村落与区域经济

北京市经济发展情况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北京市重点经济开发区主要为中关村产业园区、上地产业园区、金融街商圈、亦庄经济开发区、CBD国贸商圈、王府井商圈、通州运河经济开发区、雁栖湖经济开发区。44个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上均与8个经济开发区无交集,且大部分远离经济圈,由此可知北京市传统村落均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较低的区域。

3 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内因造就了北京市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为传统村落的分布奠定基础。北京市交通区位与经济区位作为外因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特征,起到延续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稳定作用。北京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因素对其起到了保护作用,也在另一方面制约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自身发展与保护存在缺陷,传统村落的保护现阶段尤其重要。

3.1 缺乏保护实施的落实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乡村摆脱了“脏乱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与北京市农村农村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印发了《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指南》,作为北京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依据。实际村落保护过程中村民保护的积极性不高,无法保持村落发展与风貌保护之间的平衡。原因主要由于经济发展的高效导致保护政策与落实衔接发生衔接不畅。落实保护时出现政策要求与实际保护实施需求不匹配。在规划保护总则实施保护工作中对村庄的发展需求与发展方向需结合适当经济、特色,但指导意见多为宏观导向,而实际村庄样貌不一,在进行保护修缮传统村落时带来一定难度。

3.2 缺少本土文化的传承

传统村落的本土文化集中表现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首先,在保护项目调研时期发现部分村落将风貌保护放在首位,其物质文化保护缺乏合理性,部分修缮与重建的建筑与村落环境不相符,整体缺乏研究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技艺,手工艺、民间传说、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遗忘与失传,传统村落逐渐沦落为“传统建筑风貌村”,其内在的文化存在较少。本土文化的流失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起到阻碍作用。更关键的是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匮乏且缺乏传统文化的展示与发扬。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致使本土文化无人传承,以手工艺为例,拥有传统手艺的传承人多为老年人,其子女多不愿继续以手工艺为生,造成文化无法传承。也有部分本土文化受到了保护,但由于缺乏展示与宣传方法,这些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存活于村落内,加上传统村落多处于北京市的山区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非遗文化湮没在深山中,无人问津,没有得到大众视野的关注与认可,逐渐走向消失。

3.3 缺乏产业模式的创新

交通不便与远离经济带不利于传统村落产业发展。44个市级传统村落远离城市主干道与主要经济区域,传统村落在发展产业时无法高效利用北京市的经济环境优势。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大力宣传,不少商家将目光投向乡村旅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收益,开发商过度开发。商业化的发展将传统村落打造为千篇一律的旅游村庄,虽然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村庄已经缺失了原本传统村落的内涵,其经济价值已高于其文化价值,传统村落变为旅游村。部分村庄尝试采用“冻结式保护”的方式,直接将村落作为文物单位进行保护,致使村庄缺少人烟,不利于盘活村庄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还有部分村庄既没有良好的产业规模,也没有将传统村落特点与产业模式结合,导致村内产业落后,无法带来基本经济效益。由于村内产业无法满足村民的经济收入,大批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入北京市城区就业,造成了村内产业发展停滞的恶性循环。总之,部分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缺乏将农、文、旅三者有效良性的结合,产业发展单一片面,缺乏产业模式创新与特色产业发展。

3.4 缺失内需保护意识

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较弱,内需动力低,“乡愁”认同感较低。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实施过程中,村民的参与程度较低。现阶段传统村落的保护大多由企业、设计院与政府设计主导,村民参与力度低,保护意愿不高,没有遵循参与式发展的原则。村民作为村落的直接使用者以及建设的参与者,内需动力低直接导致村民对于村落的保护意识不强。大多数村民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将建筑推倒重盖,直接导致了传统建筑的损毁。部分村民还存在“只扫门前雪”的现象,对于村落中的公共区域缺乏保护意识,导致村落公共区域的环境也遭到损坏。此外,村民的“乡愁认同感”较低,对于家乡村落的情感不深,不愿在村中生活。多方面因素造成村传统落衰落。

4 结论与建议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结晶,是直观体现中国乡村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的日程不得有丝毫松懈与怠慢。北京市作为国际一线都市,在保护传统村落中拥有各种资源优势的同时,也面临更加的严峻的城镇化、商业化等难题。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缺乏保护落实、缺少文化传承、缺乏产业创新、缺失内需保护意识等主要问题,结合问题对未来传统村落保护提出建议。

第一,加强保护工作实施的落实,将保护落实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政策层面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引导,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以《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设计指南》为基础依据,以各区县规划文件为导向,制定各区县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指南。区、乡镇政府可成立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小组,深入传统村落进行实际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与村落特点拟定各村保护规划草案。加大对传统村落财政拨款力度,由各传统村落为基点,向周围村落扩散,形成村落聚集带,协同统筹发展。树立村级别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吸引建筑学、园艺风景学、城市规划、文物历史学等社会各界人才投入传统村落。建立健全保护工作项目责任认定与奖惩机制,保证保护工作各环节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落实到位。

第二,促进传统、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文化保护法律法规拟定传统村落文化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草案,并加以立法通过。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进行传统文化评估审核,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申遗。对传统文化传承人实行评定考核认定,并给予补贴,开设传统文化乡村大课堂,以“活态化”传承为基础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乡村产业进行结合,提高文化传承人的生活收入水平,吸引更多传承人加入。此外,还可在传统节日开展农村民俗生活体验日,向大众展示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民俗习俗,感受农村传统节日韵味。

第三,推动村落产业模式创新与完善。因地制宜创新与完善传统村落产业模式。根据传统村落不同的区位、特色、文化等打造传统村落产业新模式,例如以传统手工艺为基础,开展传统手工艺大课堂,将传统手工艺面向大众传播,配合市场经济营销手段与互联网直播平台售卖工艺品。加强产业创新转化,以传统农耕技术为基础,开展传统农耕技术观光展示区,吸引大众游览参观学习农耕知识。还可凭借“互联网+”平台,将传统村落推销至大众视野,在提高村内产业质量的同时使大众了解传统村落,共同提高传统村落保护意识。对于村内产业以传统农业此外,杜绝千篇一律的“民宿旅游”模式,发展旅游业从村落自身的特色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后制定村内产业发展趋势。

第四,增强村民保护意识,共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高村民传统村落保护意识。将“乡愁”融入村民内心。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中最核心的因素——村民,提升村民保护的内生动力应是传统村落保护中的核心。通过舆论宣传与思想教育,加强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引导村民返乡从事乡村产业,确保村民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将村民留在村内,确保村落有“人气”。留住村民要靠“乡愁”认同感出发,通过村民回乡,村内产业环境的改善,进一步让村民拥有乡愁认同感,对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加以保护,尽量还原传统村落中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从表象出发,深入挖掘其内涵价值,并让村民逐步从适应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方式,到认同其生产生活方式,最终选择留在村内,投身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猜你喜欢

村落北京市村民
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云”彩纷呈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