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皮肤科优势传承与创新发展思考

2022-11-25肖月园杨志波

关键词:皮肤科皮肤病皮肤

肖月园,杨志波

(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陕西 西安 710032;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中医皮肤科起源于中医学科本能,奠基于近代,兴盛于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壮大,究其原因,除了具备有中医学优势外,自身的特点、特色是其强劲的内动力。

1 中医皮肤科思维优势

中医学的直观思维模式可以分解为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类比推理,而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类比推理都是基于“象”的直观性形成的[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物取象方法在中医学中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结合、时间与空间思维结合、经验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的优势。

1.1 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结合 “象”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象思维”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强调在自然整体性的大前提下,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总结事物的运行规律[2]。其是人类最早产生的基本思维,也是中医学的原创思维,为中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非逻辑思维(包括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为主导,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协同作用的结果[3]。其是比理性思维更本原的思维,是可从中产生逻辑概念思维的思维。象思维是灵活的、无边界的,可大可小、变化无穷,可线性的亦可点面结合,更是多维的。其不单能指导人们司外揣内、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老年瘙痒症之皮肤干燥,可判断其气血荣养肌肤机能减退,亦或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津液不能布散全身;且能无限扩展人们认识事物的可能性,比如古人观天以塑二十八星宿之说,依据其出没和中天时刻来定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思维包括外沿和内涵2个方面,从外沿上限定其界限,比如病种与病种间的界限、病与病之间的区分;从内涵上体现其特点及要素,如现代医学条例清晰之诊断标准。而象思维没有外沿的束缚。放大、发散对事物的认识,可举一反三,如《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4]。亦如异病同治之理、天地人三才之说的广泛应用;而缩小、聚焦事物可以简驭繁,比如伤寒论中少阳证之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从眼目以抓主证,取截断之法。象思维好比一个庞大纷繁而无序的网络,但从其中又可清晰的、随意的亦或偶然的勾勒出各种有序的片段、结论以及思想。

中医皮肤科的思维优势,在于在概念思维的基础上合理并善于运用象思维。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从概念思维理解,其诊断依据充分,给予明确的治疗手段,而脱发、口腔溃疡、失眠等附属表现无好转情况,则时常无从入手,中医可辨证论治;另外,当诊断依据不充分时,疾病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同样出现上述症状等,中医皮肤科从象思维的指导下,仍可辨证论治以奏效。

1.2 时间与空间思维结合 现代中医皮肤科与时俱进。所谓空间思维,是指基于空间,从空间的事物着眼,对空间事物迅速高效地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应对及再调整处置完整谋事的思维过程。现代医学重还原论,运用空间思维,从细胞、分子以及组织学等机制,分析及架构皮肤病的病生立体改变。相对时间思维,其体现的是某个节点的疾病状态。而时间思维重视疾病发展不同时间的变化,是动态延伸的。中医在认识疾病方面,不只重视整体观念,亦讲求“恒动”论。恒动,就是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中医重整体强调的是多要素关联性;恒动观注重在确定与变化之间寻求规律[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对疾病的某一阶段的四诊资料的高度概括,即是对时间思维的经典体现。

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发展,高度结合了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对疾病的认识有了完善的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如皮肤科疾病的分类参照现代医学对疾病谱的界定,皮肤组织病理学角化异常、增生性疾病、界面改变,基因异常以及肿瘤的分类,以满足对病种繁多的皮肤病的分类认知;纵向延伸如中医理论对各种皮肤病的发展过程的整体把握,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女生理随年龄变化的论述、对麻疹、风疹等传染性皮肤病的时间认识,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欲解时”的数术概念以及疮疡、痈的治疗之消、托、补三法,都完美的体现了中医认识人体及诊疗疾病的时间思维。这种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的结合,无疑更适于目前皮肤科疾病动态(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诊疗。

1.3 经验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自然辩证法统一,阴阳学说之对立统一、互生互化、消长平衡,五行学说之生克制化,藏象学说之表里互通、因果形成皆符合逻辑思维推理。但其能发展进步至今不衰除了基础理论因素符合逻辑思维外,法宝即是经验思维。中医文化及中医学传承五千年,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殷商甲骨文之疥、癣、疕、疣、砭石疗法,《周礼》之医分四科包括疡医,《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之皮病论述,晋隋唐宋元的各家皮病相关总结,到明清中医外科发展鼎盛时期之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形成,再到近代中医皮肤科逐渐从中医外科脱离出来而形成新的三级学科,并进入发展的兴盛阶段……这一系列的发展都离不开每一代医家的经验思维总结。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中经验思维的体现,如无风不作痒,见善行数变、游走不定、发无定处考虑到风邪为患,见糜烂流滋、重浊黏腻、留恋不去考虑到湿邪为患,见焮肿疼热、口渴心烦、血妄发斑考虑到热毒为患,见痒如蚁行、热后尤重、夜间为甚考虑虫邪作祟,以及疮疡之阴阳、病性之寒热、病位之深浅、病势之顺逆、病程之长短、病情之往复、体质之辨识、肿痛之分类等不胜枚举。

2 中医皮肤科本体优势

2.1 皮肤为联系人体内外的“域” 中医学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而“天人合一”的科学基础是基于宇宙自然“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实践[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4]。天地指整个自然界,也就是宇宙空间。中医把人体看成大宇宙中间的一个“小宇宙”,不仅仅“小宇宙”的各个生理系统是一个整体,而且小宇宙跟大宇宙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整体观念所言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万物中的组成部分。而人与自然界这内外2个“场”,中间的联系与纽带、桥梁作用的是人体的皮肤,皮肤介于二者之间,为联系内外的“域”。在皮肤科界,这是一种将可能被重新刷新的认知。在皮肤病发病方面,受明清时期“本于内而形诸外”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多重视内在因素的变化导致外在皮肤病的发生,相对轻视了外在的场(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内外因素共同导致疾病(包括皮肤疾病)的发生,但把外因单纯的局限在六淫为患、刀戈所伤,相应治法中给予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降火的药物体现以及外科对症处理是不够的,不符合天地与人相应的大宇宙观。例如各朝各代之瘟疫发作,而非单纯的内因能够阐释。中医古哲学认为人体由气所化生,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云:“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7],指阴阳二气相合而化生人与万物。人与自然界2个气场之间存在第3个“场”,这个场的体现可以是人身周围的气场,其是一种感觉而不能视见,如空气一样不能否认其存在,而唯物理论认识其体现则是人之皮肤这个相对人与自然界较小的有所界定范围的“域”(域不同于场,场的边界泛泛,域多有明确界限,非指社会学的场域理论)。

2.2 生理上皮肤的作用与意义 生理上,中医认为皮肤包括皮毛、腠理、汗孔、爪甲,其有护卫机体、代谢津液、调节体温、辅助呼吸的作用,与现代医学认识皮肤的屏障、吸收、感觉、分泌排泄、体温调节、代谢、免疫功能异曲同工。但中医认识皮肤生理功能是一种宏观把握,与现代医学单纯直接而又具体的疾病因果关系有异。在这些类似的生理功能体现中,意义在于中医重视皮肤之内外相通,如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汗为心之液等,合理运用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理论指导临床,并强调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2.3 病理上皮肤改变的本质与意义 病理上,中医学认为皮肤病变的本质在于邪客肌表、肌腠失养、经络失梳、脏腑功能失调病机下内外合邪所致。《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4],强调疾病的发生由外而内的理念;例如荨麻疹的发作,《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堆累成片”[8]。基于这种病理层面的认识,意义在于指导临床治疗,运用透邪外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开鬼门、洁净府,润肤止痒,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治法,达到人病同治的境界。

2.4 现象学与中医皮肤科的契合 现象学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其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现象学与主张只有现象(感觉材料)可以被认识,而在现象背后引起现象的东西是不存在或不可知的“现象论”有严格区别。现象学的现象不是指同实在或本质严格区分的、仅仅通过感官才获得的经验,而是指包括感觉、回忆、想象和判断等一切认知活动的意识形式。也就是说,现象学主张现象本身与其背后的引起现象的内在因素都可以被认识,并包括研究现象存在的一系列的意识形式及方法论。这与中国儒家格物致知概念相通,与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及皮肤的本体特点相契合。邱鸿钟[9]认为,中医采用的是一种“以我知彼,以表知里”的中国特色现象学道路,在中医学理论中,少有离开认识主体,阐述纯粹客体的概念。

皮肤疾病多数肉眼可见,较为直观。中医皮肤科医师对皮肤的各种表现,进行基本有序的分类,司外揣内,分析各种皮损的内外致病因素。因此,中医皮肤科除了传统的辨证理论体系外,还有其自有的特色辨证方法就是“皮疹”辨证,相较于其他中医内科疾病的证候整理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根据皮损渗出物的性质、量、鳞屑、痂皮情况辨湿邪属湿热内盛、脾虚湿蕴或寒湿内蕴;从皮疹色泽辨邪在营、在血、在气,并予对证治疗。中医除了重视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主因外,还强调治疗皮肤病,外用药可以直达病所,其作用不可低估。如临床中常见的接触性皮炎,红肿灼热、渗出倾向,局部给予中药液湿敷直达病所能够迅速收敛渗出,淡化病灶,皮损干燥脱屑后再外用药膏治疗,临床中甚至不需要内服抗过敏药物即可治愈病情;再如汗疱疹、白屑风、头皮银屑病的治疗,亦是用中药液泡洗疗效显著。这些例子都是中医对于皮肤本体及内外致病因素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得出结论的东方现象学的实际体现,也是皮肤本体特点而应生的优势体现。

3 中医皮肤科专业优势

3.1 疾病概念象隐喻 象思维是中医认识人体、自然界的主体思维。隐喻(暗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简单说是用甲事物说明乙事物的方法。本体与喻体并列存在,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但存在相似之处。中医皮肤科专业方面的特点在疾病概念方面,运用象隐喻的方式。比如中医皮肤科所说的“蛇头疔”,是指尖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手指远端肿胀化脓,形态看似蛇头状而命名。蛇头与疔,2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这就是中医的象思维与隐喻方法结合的临床应用实际。皮肤疾病用象隐喻的方法来描述,就更容易被认识和理解。

3.2 疾病诊断取象比类 承上,在疾病诊断方面,中医皮肤科采取取象比类。中医外科对于疾病诊断的多种命名方式,体现最多的就是取象比类,包括对形态、气味、症状的取象比类等。例如,鹅掌风、翻花疮、松皮癣、蛇皮癣、蛇头疔、杨梅疮、蟹足肿、鼠乳、瓜藤缠、猫眼疮、丹毒、臭田螺、狐臭、狐惑病等。

3.3 疾病治则中和与对抗并存 中医皮肤科疾病治则确立不止有对抗治疗思维体现,不是一味的单方面的打压、抑制。比如对致病因素的对抗治则中除了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还有反治: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对病情形势及病位判断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有表先治表、表里同治;对正邪相争判断正邪之势,选用扶正祛邪之先扶正后祛邪、先祛邪后扶正、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或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等。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和的思维,调和脏腑、气血功能及阴阳平衡,体现双向调节,最终达到人体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常态。这种中和与对抗治则并存的理念,最大程度的规避了单纯对抗所致机体产生的偏颇,优势更突显。例如对于结缔组织病的治疗,整体病程中单纯的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对炎性反应及免疫亢进方面进行对抗治疗为主体是不够的,并且规避不了其相应产生的不良反应;中医皮肤科的治疗除了对抗干预,同时重视脏腑机能盛衰、气血津液之盈损的调节,对于当前的主体治疗基础上,给予辅助治疗,慢性稳定期即可成为主体治疗。中医治疗的对象不只是病、更是人,达到人病同治,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思维的体现。

3.4 疾病治疗方法多维、多元 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方法是多维度的,比如序贯治疗、分期分级治疗、联合治疗、以方测证等等。其亦是多元的,手段多样的,内治法有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部位辨证,还有前述的皮疹辨证;另外,还有取类比象思维引导下所蕴生的以色治色、以皮治皮、以花治华、以搔意治瘙痒,以及经络学说指导下引经药物的应用。外治法疗效直观突显,种类多样,量体裁衣,三因制宜,比如针灸疗法辨证治疗各类皮肤病,刮痧疗法治疗风疹、荨麻疹等,拔罐疗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中药药浴疗法治疗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温热疗法治疗疣类疾病,熏蒸疗法、奄包疗法治疗硬皮病,溻渍疗法治疗湿疹、接触性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病,艾灸疗法治疗关节型疾病,火针疗法治疗粉刺、白癜风、结节性痒疹等,平头火针治疗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皮赘、丝状疣等,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荨麻疹、银屑病,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皮肤瘙痒症,耳穴疗法治疗黄褐斑、荨麻疹等,梅花针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斑秃等,封脐疗法治疗过敏性紫癜腹痛、腹胀,还有推疣疗法、挑治疗法、刀割疗法、放血疗法、中药渗透疗法、掀针疗法、滚轮微针疗法等。中医皮肤科内外治法多样,也体现了对于疾病的认识不止重视针对人体内在因素的治法,还要重视针对皮肤本身的外治方法,以及重视外在环境致病因素,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

4 中医皮肤科的窘境

4.1 缺乏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皮肤科特有的外治方法尚待发掘 人之内因与自然界之外因对于皮肤病的发生是同等重要的。明清以来,中医对皮肤病的认识方面,多重视内因致病导致外在表现,针对皮肤现象学的研究多围绕其内在本质的逻辑思维或治疗方面的方法论,而对外治法直接针对皮肤本身的疗效机制以及自然界环境影响皮肤病发生、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中医皮肤科除了辨证论治的内治理论体系,还要进一步系统的挖掘外治法治疗皮肤病的基础研究以及自然界外在环境影响皮肤病发病、发展、转归的理论体系。比如验方爬皮散治疗浅表溃疡,疗效显著,作用机制何如,中药清热除湿合剂湿敷红斑炎症性皮损,明显减轻炎性反应及淡化皮疹,药效学研究如何开展;再如环境致病方面,日光、寒热与皮肤病,脂溢性角化病、雀斑、黄褐斑、冻疮、火激红斑的关系等;护肤品、化妆品应用与化妆品痤疮、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甚至激素依赖性皮炎等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的发生等(男性面部损容性皮肤病除了就诊率低因素外,发病率确实较女性低,这值得思索),除了体质因素外,皮肤本身的自我修复与外治后疗效机制,以及外环境致病的病生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人之于皮肤与自然之于皮肤二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能够兼容并蓄,中医皮肤科的理论及临床体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完善。另外,很多特色优势的中医疗法在其他学科应用广泛,比如针灸疗法不只是在针灸相关专业科室应用,被广泛应用于所有临床科室,并应用于急救;中药药浴疗法在妇科、儿科、肛肠科、风湿病科等科室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皮科特有的外治法尚待发掘以完善外治理论体系。

4.2 隶属于中医外科,为三级学科 中医分科,内外妇儿骨、针灸推拿,而皮肤科隶属于中医外科九大类疾病之一,虽然从考试及晋升职称制度上已将皮肤科单独分离出来,但从院校的学科设置上,仍属于三级学科。皮肤科疾病病种多,随着对新疾病的认识与命名,近年数量已增至3 000多种。这样大量病种的专业隶属于二级学科,无论理论体系完善还是临床业务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局限。中医皮肤性病学精编教材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牵头下已出版2个版本,可供本科、研究生教学、初级临床医生学习应用,但由于学科级别的限制,仍未能在中医院校中广泛开课以培养专业人才,多数是研究生导师或教研室带头人为学生提供而进行知识推广。

4.3 人才队伍良莠不齐 中医皮肤科人才培养也是学院教育与师承教育2种方式。学院教育培养的中医外科研究生数量尚少,中医皮肤科专业人才数量更加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整体配备要求。师承教育方面,老师尚少,专攻皮肤性病的更加稀有,况且临床、理论、带教水平不一,带出来的徒弟亦是品质不一。中医皮肤科在医院属于小科室一度不被重视,因此皮肤科实际执业的医师很多由其他科室医师担任,没有经过中医皮肤专业的系统学习及培训,都是需要工作几年然后派到大的知名皮肤科进修培训后再返回岗位方能更好的胜任其工作。另外,一些小的地方医院没有临床特色吸引患众,病患多涌入大医院就诊,小医院的生存都是问题,中医皮肤科医师存在经济收入与医疗口碑不可兼得的情况。况且好的人才多数被好的医院吸引,皮肤科的医疗机构、人才队伍良莠不齐。这显然不是长远之计。这样的情势下,唯有居安思危,传承、创新才是出路。

5 中医皮肤科未来

5.1 梳理、重构 中医皮肤科的理论体系必须进行重新的梳理、重构,从中医外科中脱离出来,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内外致病因素、病机病理生理、内外治疗方法与预防美容保健全面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操作规范。其意义在于:能够为中医皮肤科学科发展拓清思路,夯实根基;能够为中医皮肤科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为我国各地的中医院培养更好的、更多的中医皮肤科专业人才,而不是从其他专业的医生临时、随意的调到皮肤科从事临床工作,提升了中医院皮肤科整体的临床、科研、教学质量;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医学模式的新需求。

5.2 中西医融合 在中国,中医学及民族医学保障了人们几千年的生命健康。近200年来,西学东渐,西医学发展迅猛,对祖国医学的冲击虽然大,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经得起冲击,中医文化同样经得起冲击,至此在中国形成了2种医学模式为主体,其他民族医学并存,共同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和谐局面。中医皮肤科的发展,未来离不开中医与民族医药的融合,也离不开与西医的融合,多种医学模式并存,各取其长、补己之短,方能和谐并进。

5.2.1 临床方面 中西医要各取所长,比如化验检查手段等诊断技术、激光美容及外科手术、重症皮肤病的综合救治方面,要多发挥西医的优势,根据临床需要辅以中医的诊疗;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体质因素突显的情况,要多发挥中医整体观念、治病求本、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治未病思想的治病优势。各取所长重点在于不能停留在书面口头上,需要中西医临床医师提高认识,临床上互相推荐,以患者为中心,真正的为患者解决疾苦是为医的宗旨。

5.2.2 科研方面 不能单纯的以数字化的标准来评价中医的科学性与否。自然科学的生命科学领域有其特殊性,研究的对象是生命体,中医治疗多注重个体化,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时期、患病的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变化,随证治之,不是把人作为机器机械的分解。在临床领域,皮肤病的中医治疗优势病种,比如病毒性皮肤病、慢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要根据现代医学的模式设计大样本的对照研究,并进行临床药物的研发。在药学领域,可对过去传承下来的中成药进行研究,使既往的经验医学更有循证医学的证据;亦可对中药单体对某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比如青蒿素、雷公藤、血筒等。在医学与哲学领域,多探讨中医的哲学基础,在一切科学的金字塔尖与塔底探寻中医的哲学思维的应用。在预防医学领域,中西医要找到共通之处,中医之治未病思想要有证据支撑,比如熬夜人群与脂溢性皮炎发病率相关性研究,饮食结构与面部炎症性皮肤病病情严重性相关性的研究等。

5.2.3 教学方面 皮肤科疾病病种繁多,中医皮肤科专业人才要中西并重,学习中医皮肤科系统理论尤其是优势病种的诊疗,同时还要学习多种临床常见皮肤病的认知、诊查手段、基本病理及常规诊疗。在研究生就读期间,建议到国内比较知名的中西医结合皮肤医院或者西医院皮肤科学习至少3个月,以在临床诊疗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更好的适应未来从业后的诊疗工作。西医的皮肤科专业医生,也可以学习基本的面色、舌象结合问诊的辨证方法,了解中成药的应用适应证,更规范的使用中医药手段治疗皮肤病。

5.3 政策支持,未来可期 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首先要遵循中医药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其规律盲目冒进的用西方医学的方法来衡量或评价中医学的科学性;要传承,传承的是中医药的精华,而不是糟粕,要有勇气对不符合逻辑、不符合科学思维的内容说不,要有魄力放弃中医药学中的糟粕;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医者要守住中正之心、仁爱之心、恻隐之心,以德配位,才能在前人的肩膀上站的更高、望得更远,才可能有创新、有新的发展。马进疆等[10]在“中医现象学研究”一文中总结:中医学研究首先应回溯到经典文本的原创思想上来,回归到中医建立的生活世界的起点上来。西方科学不是衡量一切科学文化现象、人类如何解决问题的智慧水准的唯一标准,合理评价中医药需要更广义的人类学标准。从人类学意义上来说,中医本就是有别于西医的思想与技术体系。

在中国一带一路、中医药先行等利好战略引导下,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最佳契机。未来的中医皮肤科应该是一支有爱国爱民情怀、团结一心智慧、格物致知思维、知礼笃行能力、爱岗敬业操守、以德服人心境、开拓创新勇气、敢于逐梦精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才能铸就中西医融合的钢铁长城,抵御内外因素的侵扰,为祖国的皮肤科事业创造崭新而持久的辉煌!

猜你喜欢

皮肤科皮肤病皮肤
皮肤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对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的认知调查
第二层皮肤
西咪替丁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心情不好会导致患皮肤病吗
皮肤再生之迷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水的“皮肤”变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