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2022-11-25王文龙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王文龙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御风初级中学,甘肃 定西)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的课堂教学也在全方位地改进与提升,而当前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一线教师的重要命题,因此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也势在必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处于培塑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德育需要同步跟进,尤其是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阵地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与欲望,积极投入学习中,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获得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首先,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不足。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紧密度联系不够,内容中所讲述的知识缺乏生活气息,未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很难触动到学生的内心思想与道德情操,也不利于对学生良好品德进行有效塑造。不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仍然停留于课本,未能主动积极地将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以及进一步理解内容和观照自我思想与言行。

其次,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拥有一定的道德情操,这就需要学生调动自我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感悟。但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理解内容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多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而且教学内容又缺乏生活气息,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兴趣索然,无法产生更多的感悟。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主体性得不到凸显,久而久之也容易造成学生的一种思想惰性,使学生对事物的分析以及独立性的思维都较为欠缺,这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判断是非、辨别美丑的能力都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后,课堂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教师未能重视课堂评价这一环节,也没有正确认识到有效评价带给学生的良好效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并不是以分数来考量的学科,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与心理状态等,通过多元的评价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明晰化。评价方式的单一导致对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缺乏客观性评价,而以结果性评价作为评价标准,却忽视了形成性、过程性的评价,也有些评价流于形式,这都不利于学生感悟道德与法治课上的相关知识,由此来引发内心对自我品行的一种评价,进而努力弥补不足、坚定信念。

二、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问题

课堂上,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思考。而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考探索中获取答案。教师应避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以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解决的全过程,让学生调动自我的认知经验,不断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作为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避免冗长讲述和学生被动听讲,多给予学生思考和讲述的时间以及动手实践的平台与机会,通过教学与评价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的有效性。教师除了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之外,还需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通常把握在10分钟左右,让学生自读、自学、快速阅读,对重点的观点与知识点进行标记,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步,为之后的讨论以及分析做好基础。学生在初步感知知识后,围绕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相互之间帮助解决发现的疑难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再由整个班级或者教师来进行解决。整个讨论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及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合作的过程,碰撞起思维火花。在分析问题中,则由教师对学生的提交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出共性问题或者个性问题加以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进入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这些环节,则需教师通透深入分析教材,琢磨不同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才能驾驭课堂,也满足学生的所需。课堂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内在的品质与素质以及外显的能力与运用上。对于学习效果最好的衡量就是检验,而这一载体通常是练习或者是训练。引导学生分析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同时通过有层次地设计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实践题中也让学生知行合一,将内在认知不断地转化为外显的表现中。

(二)师生之间达成有效互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之中,教师避免运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一味地进行机械式的灌输,无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而真正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获得品德上的培育,提升自觉意识,都需激发起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价值观念,其内容也是围绕着教会学生如何与教师、同学、父母等正确交往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法律观念。如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东西,反而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汲取这一课堂的知识养分,也无法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与观念,更无法落实到行动上。单纯的说教实际上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效果不大。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达成有效的互动,借助有效提问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串层层递进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可以形成环环相扣的追问。而学生在这一问题的思考中会自觉地反思自我行为,认可自身存在的错误观念,重新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观念。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而有的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中难以得出一致的答案时,都应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而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也及时发现各小组学生所遇到的难题,并积极加以点拨与指导,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与学生产生有效的互动,了解和发现学生在认知方面以及价值观上所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找准其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更快地帮助学生解决知识吸纳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改变观念,助力其发展。

(三)点燃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关键,只有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有效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开展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也使学生在学习之中体验成就感和喜悦感。现代教学理念基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来展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长处以及兴趣、爱好等,教师逐一全面地掌握与了解,由此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与关爱。学生与教师所建立的情感,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所需以及兴趣点,满足其情感需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根据初中生喜欢生动、有趣的事物这一特点,教师可与当下的热点新闻以及实时动态进行紧密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下载内容以及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将枯燥的文字转变为形象、生动、可观的漫画以及视频,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形象性以及实时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引发学生关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交流、探讨,或者抛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各自发表观点,从而实现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激发出创新火花,由此也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教师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更应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教师的一举一动以及思想、观念、态度实际上都是一种教育形式,在授课过程以及与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应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既需注重语言艺术,有效运用肢体语言,还要具有精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较高水平,从容驾驭整个课堂,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对意外发生的事件能灵活应对。而当有些学生的提问在意料之外时,教师也要善于应对,避免出现尴尬的场面。面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错误,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这一行为,接着就学生回答的错误之处进行点拨,让学生发现错误所在,才能认识到自我的错误,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激励性的评价。教师通过充分运用语言艺术,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而加以改正,并且顺利构建自我的知识框架。也就是说,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宽容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在遇到问题时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真正以自己的特质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并有效引导学生。

(五)教学资源与内容丰富有效

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既需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应用,同时也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合理扩充教材,围绕教材用好教材。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生活实际需要,不断灵活使用以及拓展教材,从而寻求教材与生活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师需要挖掘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贴近的素材,对教学内容加以重新整合、选择以及创造性地加工。将教材开发与利用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将书本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也能从生活中受到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独特性,凸显实效性,当下的热点问题更易引发学生的关注,这也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一种特质。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了解大事小事,及时捕捉社会上的事件以及时政新闻中与本课程相关的有效信息,借助新媒体及时获取信息,并找准与课程内容的连接点。比如,我们在打开网页时有时会跳出链接,上面显示有机会获得某门票一张。这一现实事例,可以与课程中的“拒绝不良诱惑”结合起来。再如,2022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教师关注各种赛事及其背后发生的故事,也可以与课程中的“竞争与合作”、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进行结合引用。教师在将社会的热点问题或者是日常所见的现象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进行联系时,必须尊重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结合内容适宜的课程资源,搭建好探索知识的台阶,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此外,教师将课堂教学活动融入学生课余生活。不少人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教训学生的课程,如果学生犯错,教师就上一堂政治课。这种认识实际上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空洞说教相连,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缺乏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热情。因此,教师如果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则需落实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所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生活与实践中。例如,让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点,对自己亲眼所看、亲耳所听的现象加以说明与解释。而新闻事件中对课本中哪些知识点有所体现,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教学目标。

(六)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融情入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内容理论性较强,而初中生认知水平有限,生活阅历也较浅,理论知识薄弱,因此无法透彻地理解,有的甚至一味死记硬背。这样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为此,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情境,将知识内容融入情境,向学生进行传授,使抽象的知识更为形象生动,如将抽象知识转换成小短篇、小新闻、小故事,为学生进行展示与讲解。抑或者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带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书本的理论与社会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快速记忆,同时影响学生的认知与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探究、解决这一投入式的学习过程,不断建构自我的知识框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问题,不仅能丰富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同时还能发展其智力。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状态,在学生正处于困顿、疑惑之际,教师恰当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有价值的问题,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经历一番思维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增强其理解力与领悟力,开发创新性思维,同时,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公民的责任意识。

(七)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积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围绕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性给予关注性评价,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给予评价。教师积极深入学生,鼓励学生开展自评、互评,不断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活整个教学氛围,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邀请家长或者是社会工作人员也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拓展评价渠道,扩容评价主体,针对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抑或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等,评价都能促进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个人价值。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体验、感受、主体性及潜能进行重视与开发,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问题,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教师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创设具有特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吸引学生,从而达成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