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引领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策略分析

2022-11-25苏云

花卉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人居生态环境

苏云

(深圳市佳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101)

0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集中力量加强城市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建设,从而忽略了对于乡村的发展,也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无数乡村原住民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一边是饱和度极高的城市,无法再负担过多的人口,另一边是认定飘零的乡村,处于荒村边缘岌岌可危。乡村的人口流失,使得家中老人幼子无人照顾,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但在最需要的年纪缺失父母情感,同时无法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这对于乡村儿童来说,会影响其一生。

因此,振兴乡村是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的,一方面,可以促使乡村人口回流,发展乡村新经济,建设农村新环境[1],使农村人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国家的地区建设与民众收入的差异,更好地分配资源,打造全民共同致富的社会环境。

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在各行各业推行生态环保理念,致力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可持续性发展产业体系的构建,因此,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策略也应当基于生态理念之上,一方面打造更加安全、环保、亲近自然的乡村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拓展乡村新的经济体,例如打造特色文化小镇和民俗旅行等产业。有利于我国乡村寻找新的经济转折点。

1 当前我国乡村居住环境现状

1.1 基础设施欠缺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欠缺的问题,无论是在对生活便利上,例如水、电、煤气、排污,还是基础需求上,例如医疗、教育等均存在着欠缺,从而致使了农村生活不方便、环境肮脏、出行不变的问题,无论是看病还是购物,都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历经较长时间的路途,甚至有些地区,连电话信号都没有,与外界沟通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对于想要返乡建设家乡的农村青年来说,这也成为他们返乡的阻碍,缺乏基建,就等于缺乏现代化、工业化,更难说就业与发展的问题,同时基建的缺失也导致秩序的缺失,在乡村,丢失损坏贵重物品,例如家畜、种植物等,都因缺乏监管难以追回损失。

1.2 规划不当

我国农村的建筑规划通常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的,特别是在传统农耕时代,村民们为了更好的照顾田地、鱼塘、畜棚,通常会选择依靠工作地点建设房屋,这些房屋在生活和出行上其实并不便利舒适。其次就是根据当地的地貌,例如川西农村山峰较多,房屋通常沿水脉或山坡而建,更注重依靠地形通风,驱散潮气,而北方平原的农村建筑大多坐南朝北,分布较广。这也就导致了依靠现代化的科学理念来看,乡村在规划上存在着诸多不足,没办法汇聚资源、统筹管理,不便于村民生活[2]。

1.3 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农耕时代,人们产生的生活废料,大多可以被大自然分解,不存在重污染,而彼时因为缺乏工业化的排污设施,人们常常会将废料投放到大自然中,例如厨余垃圾、排泄物、废水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产物也纷纷出现在了乡村生活中,并且被广泛的应用,随意丢弃则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例如电池、塑料袋等,许多乡村地区已经着重加强对于垃圾的处理能力,但由于村民们环保意识的欠缺[3],相当一部分人仍旧采用不文明的垃圾丢弃行为,对于乡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导致生活环境质量降低。

1.4 文体娱乐设施欠缺

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光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精神文化,但在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及乡村消费能力较低导致了乡村的文体娱乐设施欠缺,人们在业余时间没有可以进行娱乐的活动场所,极大的限制了农村人对于娱乐物质和精神文明物质的获取,使得乡村生活寡淡无味,民俗特色文化更是难以传播与发展,这也间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城市定居,进一步让乡村成为“空巢”,长此以往,乡村经济与发展会被严重搁置。

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需考虑的因素

2.1 传统观念因素

在我国的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仍旧保留着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例如民族节日、民族礼仪、民族文化等,在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保护乡村文化、尊重乡村人民的风俗,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现代化的理念,强硬的进行整改,不顾乡村人民的情感[4],改善乡村居住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各民众提供一个舒适的令其感到幸福的宜居环境,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推动发展而去“发展”,因此在改善居住环境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乡村的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

2.2 农村生态因素

我国是农业大国,且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貌风俗亦有不同,乡村所采取的经济模式也各有不同,有些以种植业为主,有些以畜牧业为主,有些以渔业为主,有些是混合经济,即便是相同的种植业,在农作物的选择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地貌优势及市场经济规划,因此,在改善乡村居住环境的问题上,要重视农村的生态因素,加强地域优势的凸显,促进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使规划能够更好的帮助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多种经济产业,寻找新的经济支撑点,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

2.3 居住满足因素

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与满足感,需要考量多方因素,不单单是环境改善,还有居住者的心理、生理、物质需求,这些需要通过构建公共体系、社会关系、文娱体系、健康保障、教育福利等方便去实现,因此,在乡村人居环境营造上,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只是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上,同样也要注重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构建,不但要在基础建设上进行改善,更要在服务和人文关怀上进行积极的改善,给与乡村居住人群更好的人文关怀,从多方面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2.4 生态保护因素

比起城市,乡村更接近自然生态,也因此很多人认为乡村的生态环境更好,无须过度关注生态保护的问题,其实不然,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的不断完善,城市加大了对于污染产业的限制,进而使得许多污染性极高的产业搬到了城市郊区,也就是乡村,例如制皮业、造纸业等[5],除此之外,伴随着国家振兴乡村的发展政策,我国多地农村开展了特色文化小镇和乡村风景区的产业打造,但这些产业并没有进一步的进行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反而是照搬照抄一些娱乐小镇的模式,不顾当地的水土风貌,生硬改善,这一切,都造成了乡村生态的破坏,进一步恶化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2.5 景观建设因素

在城市我们会看到专业的景观设计,例如城市公园、绿化带、绿植区域等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保障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这种景观打造模式,同样适用于改造乡村环境,与基础的道路和设施建设相结合,一方面,帮助乡村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让居民更赏心悦目,另一方面,规范乡村的环境规划,打造宜居空间,最后一方面,是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创造乡村生态景观价值,推动乡村旅游等产业而对发展。除此之外,还能起到保护生态平衡及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空间、环保和美学的角度出发,创造优美的生活工作空间[6]。

3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经验

3.1 欧洲国家

欧洲国家的地域特色为地广人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乡村居民居住范围较广,不利于管理,基础公共设施,例如医疗、教育等也集中在更繁华的中心地带,因此,他们首先致力于消除农村贫困的问题,极大的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除此之外,就是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乡村入驻福利,鼓励年轻人进入乡村,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最后,是针对农村居民的日常需求,他们为农村地区提供足够的医疗和公共交通服务,针对老年生活质量进行提升。

3.2 日本

相较于欧洲国家,日本的可耕种土地是极少的,也因此,一些传统风俗与中国截然不同,我们的丧葬地区会远离人群,但日本农村往往会将过世的亲人埋葬在自家的院子里,除此之外,日本非常注重对原始丛林的保护,基于这样的理念之上,日本政府对于农村的生态保护有着严格的监管,许多农村地区只能沿用最原始的取水排污取暖方式,但好处在于对环境的保护使得日本农村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行产业,例如温泉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

3.3 美国

美国拥有大片平原及黑土地,美国也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加之美国现代化科技发达,农民可以借助机械,少量人便可以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种植活动,但美国农村也不是不存在问题的,曾几何时“脏乱差”是美国农村的一个重要问题[7],因此,美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力度,在乡村的规划上加强了对于环境质量的管理与规范,同时建立社区模式,由居民们共同制定生活准则,互相监督、互相管理。从根本上改善了原有的脏乱环境,逐步形成群体意识。

4 我国生态引领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策略

4.1 遵循自然生态

所谓自然生态,是指乡村地貌原本的生态基础,特别是一些较为偏远的乡村,生态环境更加原始和丰富,在乡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上需要着重考量这些生态因素,一方面这种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需要长时间的修复,另一方面也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也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因此,在乡村人居环境的营造上,要在不大量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居民生活环境进行提升,且因地制宜,深入到基层中去了解民众的需求,除此之外,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利于乡村开展旅游产业,更是留给后世的生态瑰宝。

4.2 增加民众幸福感

人的幸福感,除了生活环境、收入、工作等因素,还来自于心灵上的满足于慰藉,对于,所以领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的策略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基础建设,便于乡村产业的发展与拓展,提供更多的经济岗位,吸引乡村居民反向,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营造更好的、更便利的生活环境,除了基本需求更要有顾及到美观。除此之外,就是丰富乡村居民的业余生活,修建活动广场等活动设施,逐步丰富乡村居民的业余生活,将村民们的利益放在首位,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让村民们可以拥有乡村发展的决策权,提高居民们的幸福感。

4.3 保留地域特色

目前,在我国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事业中,许多地区为了追赶进度,当地政府大笔一挥,将传统的农村小院,统一改造成缺乏特色的相同建筑,没有顾及到当地居民的心理关怀,改造的不单单是房子,而是简单粗暴的将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一并消除了,得到了速度,却失去了文化韵味[8],村民颇有微词不说,也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扬,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民众情感,挖掘地域特色,打造地域风情,传承地域文化,真正的将时代与文化相结合,为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4.4 拓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需要从两个方向来入手,第一个方向,是对于生态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生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有机蔬菜市场前景广阔,且对于农民来说利润更高,可以进一步拓展此方向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另一个方向,是在整体环境下,减少对于化肥等工业复合产物的应用,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种植理念,不但可以减少排污和农药带来的水土污染,逐步恢复生态环境[9],也能加强农村的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农村的生活成本,发展我国的农业科学。

5 结语

纵观全世界的地域规划,乡村都是必要的存在,是城镇化所无法取代的特殊生活环境群落,这是因为乡村能满足城镇无法触及的功能需求,因此,从广义上来说,乡村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我国的乡村首先要基于生态理念之上,进行更加环保、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意义的人居环境提升与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乡村产业的振兴。

猜你喜欢

人居生态环境
最美城市“绿化带”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