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

2022-11-25李永春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育人

李永春,饶 赟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创造的文化形态。本文采用“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这一表述,突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文化中的领导地位,以及革命文化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表征,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制度、运行机制、组织管理等及其表现形式。当然,从广义上讲,革命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含义是一致的,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文化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了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要使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如何彰显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从精神层面上探讨革命文化的文化范畴,其内涵和本质应当是价值观,表现为具有独特、鲜明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只有将这种价值观孕育于人的身上,才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内在表现与外在表现,即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向心力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价值输出。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育人功能的表现形式和现实价值,积极构建其育人功能长效机制,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好地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育人功能的表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以特有的魅力吸引人,以思想的深度引导人,以精神的高度塑造人。“革命文化的现实力量在于能够掌握革命群众。”[1]40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化的育人力量已有深刻的认识。“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2]708。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就会转化为强大的思想武器,这种接受与转化过程可理解为革命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用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将这一过程具体化、生动化。

(一)以光辉的百年党史“立身”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革命文化的承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见证和政治记忆,革命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中国人民不可分割的遗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诞生至今,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风雨,这100年是中国人民艰苦而辉煌的100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的100年,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发展壮大、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100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史和奋斗史,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用血与火铸就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无比壮丽的历史诗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智慧和文化精神。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3]。光辉的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的立体展示,蕴含了鼓舞斗志和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和凝聚力量、启迪智慧和砥砺品格的育人要素。当前有一部分人,对党史、国史知之甚少,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缺乏深刻感受和体验,加之西方思想涌入的鼓惑,他们对党的历史产生怀疑,甚至曲解、诋毁。这就要求加强党史教育,让他们走得正、站得稳。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认清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提高对历史虚无主义或将红色文化娱乐化、庸俗化、形式化等错误思潮和做法的辨识力、批判力。可以说,加强党史教育是党史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以科学的革命理论“立足”

革命理论是革命文化的思想内核。“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247实践证明,任何革命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才有可能取得胜利。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5]796。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指导革命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明了革命的正确方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以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彰显了其价值,由此产生了与中国革命价值取向相契合的革命文化。“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9科学的革命理论是育人之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因其内在的科学性、价值性,使人民群众肃清思想迷雾,形成普遍共识,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前进力量。

(三)以崇高的革命信念“立志”

革命理想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7]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8]34。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作为最高革命理想,无疑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事业,体现了革命文化育人的最高层次,其中蕴藏的是通达理想信念的文化根脉,具有坚定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育人功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中国革命和建设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奋斗。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必须牢固树立革命理想信念,以坚定的信念焕发干事的热情,以坚强的革命意志锻造顽强的毅力,才能经受起实现伟大理想和伟大事业过程中的险峻考验。

(四)以宝贵的革命精神“立品”

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依旧风华正茂,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股强大的革命精神力量的支撑。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中,共同锤炼与不断继承、弘扬和发展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其本质上就是全体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9]。革命精神外在表现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精神内在表现为精神的自觉性、坚定性、开放性,用一个个精神坐标,构建了革命文化的品格特质。时代的变化不会褪去革命精神所蕴含的基本价值,革命精神为全党全国人民提供了精神引导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育德功能,以其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成为推动人民群众砥砺前行、开拓进取的强大力量。

(五)以鲜明的党员形象“立行”

党员形象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象是有力量的,“一个政党向世人展现什么样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内部成员的认同和外部力量的凝聚”[10]78。历史证明,执政党的形象关系到执政的稳定与延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来之极为不易,党的形象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11]中国共产党形象是千千万万党员具体形象的组合重叠,是公众对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文化水平、行为方式和道德风貌等方面的综合印象与评价认知,是党风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教育的结果反映。党员形象作为重要政治资源之一,是党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价值观的精神指引,是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力量和坚实保障。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呈现的是英勇无畏、不惧牺牲的革命战士形象,涌现出大量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在新中国建设年代,广大党员为社会主义建设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塑造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正是在共产党员的形象感召下,人民群众迸发出无限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建设激情,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育人功能的现实价值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12]4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塑造人的力量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外化,源于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革命文化本身就是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统一,与当代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是匹配的,所以民众往往容易被革命文化的历史遗产所震撼和感动。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必须要追溯革命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掘革命文化的精神资源,注重发挥革命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作用。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价值溯源

革命文化主体的人民性是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思想基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革命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了革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革命与革命文化在时间上表现出先后相继的关系,在逻辑上表现为层次性与系统性的一致。中国共产党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变化,科学地领导人民群众在共同担负起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使命过程中,创造了革命文化。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回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在百年的斗争和建设中,党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无数党员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言。“为人民服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1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作为理论基石,以党带领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活动作为实践基础。因而,“为人民服务”是思想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它把革命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既有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又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紧密结合的鲜明形态特征,是革命文化的现实落脚点。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核心内容之一。“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既表征过去又映现当下,还指向未来,是党源源不断汲取前进力量的精神源泉。因此,应把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作为重要的革命文化育人的重要育人目标。

(二)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是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革命文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习近平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特殊价值,指出革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和“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论断为革命文化赋予了显著的时代价值。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国家文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社会的急剧变动及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意义重大,必须树立并构筑“以我为主,独立开放”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在正确处理革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2]706,反对“全盘西化”的主张,外来文化必须“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2]707,从而才能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种革命文化意识对当时的革命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正确处理文化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原料。

文化不是脱离阶级和群体利益的独立因素。“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4]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决反对“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不正常文化现象,拒绝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警惕马克思主义“空心化”或“边缘化”的倾向。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蕴含的独立性精神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品质。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提高社会主义文明辨识度,坚守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是新时代革命文化根本性意义的历史使命。

(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革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与担当

革命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武器。党和人民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取得最终胜利,最为关键的是,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唤起了中华民族觉醒,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找到了以弱胜强的法宝。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革命精神就是抗战精神,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抗战精神为重要内容的革命文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是主流,但战乱和冲突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面对人类社会将去向何处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继承、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全人类解放理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世界的革命文化情操和崇高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的共同命运为纽带的世界新秩序,超越了以往任何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政治治理,是人类共同的新愿景、新追求。习近平指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15]。

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人类情怀、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显著增强革命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是进入新时代在革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表征,也是革命文化对于人类和世界所担负的重要使命。

三 革命文化育人功能的长效机制建构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4]。这表明,国家极为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文化的进步在于创新,在于文化人才的培育,在于文化传承后继有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如何实现,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革命文化能否持续传承和不断创新。文化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实现革命文化育人功能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在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革命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以及建立家庭、学校和政府的多层次多维度育人模式等方面不断深入推进,以此形成育人合力,达到育人效果。

(一)加大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育人内容

文化是一种资源。资源的价值在于其效用性,革命文化资源是革命文化与资源的有机整合,其资源的概念揭示了革命文化可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资源属性,明确了对革命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效用或价值。从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划分革命文化资源的形态类型,可以分为物质类革命文化资源和非物质类革命文化资源,前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物质载体总和,例如遗物和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革命纪念场所、革命文艺作品等;后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进行伟大革命事业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及其价值理念的集合,以及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革命文化资源是一种宝贵的、稀缺的教育资源。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方面,革命文化资源能体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在个人层面上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提升群众的文化修养,增进公民的文化自觉,在国家层面上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筑基固魂,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智慧。

革命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一是加大对革命老区文化的开发。要加强对革命老区的文化宣传,尤其是通过革命时期党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党的干部教育等内容的广泛传播,打造革命文化地标;要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文化旅游,唤醒民众的“红色记忆”,增强对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老区精神的深层次认知,做好文旅结合文章,让红色基因在中国这片革命热土上代代相传。二是塑造革命文化宣讲平台。革命文化场所,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能够有效整合各种传播要素,并把革命文化化形为物、化繁为简地呈现出来,是集展示、宣传、教育于一身的教育基地。要加强对革命文化场所的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技术,建构红色文化场景活化传承新模式,重塑传统革命教育的传受关系,让体验、互动、渗透在革命文化教育中得以充分体现。三是加强革命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和艺术创新。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启迪人、丰富思想、提振精神的重要作用。革命题材承载着革命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者需要运用文字、色彩、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手段,从不同侧面反映革命文化的各个方面,使革命文化闪烁出时代光彩,有质感、有温度地传递深邃的革命精神力量。

(二)创新革命文化传播,拓宽育人方式

各类文化之间竞争激烈。当今世界文化之间的竞争,不仅取决于文化的内在价值力和外在表现力,同样重要的是受制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信息化加速发展、公众需求日趋多元的形势下,文化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趋势和必然。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16]。建立革命文化传播机制,占领文化主阵地,是抵御西方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客观要求。如果仍旧使用传统的传播模式,革命文化育人效果将大打折扣,只有搭乘上互联网“快车”,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融媒体传播技术,绘就媒体融合发展蓝图,从相“加”到相“融”,革命文化才能生机勃发,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革命文化融媒体传播相对传统传播具有优势。“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进行优势整合利用,形成具有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等特点的新型媒介组织形态,从而实现信息传播功能、手段、效率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革命文化融媒体传播优势体现在:拓宽了革命文化的传播路径,兼具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优化革命文化的传播内容,只有创新、优化、重构革命文化内容,才能够对公众起到吸引并引领的作用;丰富了革命文化产品形态,只有以互联网思维改造革命文化内容的表达方式,将更多前沿技术运用到传播,不断创新创意理念和产品形态,才能打造出革命文化的融媒体精品。

创新革命文化融媒体传播品牌建设。一是注重网络媒体形态传播革命文化。建立和充分利用具有革命文化特色的网站,或是在各级官方网站开放特色网络专栏,探索革命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涵,宣传革命文化、在历史革命事件发生的重要时间节点,举行互动性、参与性的线上活动,打造与媒体传播相融合的革命文化品牌。利用影视网络平台,针对宣传主体和网络用户的需求,创作革命文化影视产品,制作一批受众喜爱、刷屏热传的精品,促进革命文化传播。二是注重社交媒体形态传播革命文化。通过媒体传播革命文化的“微平台”,利用社会互动,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革命文化的认知认同;建立和充分利用官微、官博等公共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和推动革命文化热新闻、相关网站和知识链接;推出图解、微场景、动漫、小游戏、小程序等可视化呈现、交互式传播的网络产品;用好今日头条、抖音等社交平台,提升宣传推广效果。

(三)推进革命文化教育多元路径,构建育人体系

革命文化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应按照教育的特点和客观需要,结合实际,采取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从社会大系统出发,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布局,构建家庭—学校—政府“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多维度育人模式。

其一,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青少年在与家长的共同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自我人格。家长对子女的德行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不言而喻,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也需要借助家庭教育来实现。这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家长应当具备相当的革命文化素养,能够承担起传授革命文化知识的责任;二是家长应当具有革命文化信仰,能够起到践行革命文化内涵的精神价值的示范作用;三是家长应当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促成革命文化在子女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内在转化。

其二,学校教育是革命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革命文化资源。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形式中最基本、最主要、最持续的教育方式,革命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真实生动、感染力强,政治价值和育人价值特征明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教学资源。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革命文化教育价值。通过开展参观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主义信念,开展革命经典著作阅读、红色文化进校园、革命历史事件纪念等活动,传播革命历史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三是在校园环境中融入革命文化精神。环境熏陶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注重校园的精神环境的布置,是学校育人特点的真正体现。通过设立标语牌、板报、画廊、班级黑板报等形式,突出革命文化的教育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其三,政府具有革命文化教育的职能。一是必须坚持革命文化建设的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革命文化教育纳入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完善和丰富革命文化内容内涵。盘活现有的物化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的革命文化资源并加以整合,促成红色文化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育革命文化产业。三是开展革命文化遗产维修保护行动。革命文化资源保护形势也面临严峻的一面,诸如部分文物保护范围不足、级别不高,很多产权不明、管理分散,部分损毁严重,濒临消失等问题有待解决。

总之,革命文化教育是家庭、学校、政府共同的事业。必须树立革命文化育人整体教育的思想,实现家庭、学校、政府三者的有机结合,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和力量,构建各方共同参与的革命文化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